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試論梁啟超的中國民族史研究

試論梁啟超的中國民族史研究

丁存金

【內容摘要】梁啟超是清末民初最先使用近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和開展中國民族歷史的研究的人。從1906年到1922年,梁啟超逐步轉為深入研究中國境內的各民族歷史,漸漸摒棄了漢族中心主義色彩濃厚的思想,進而提出了“和多族為一族”的中華民族思想,并對孫中山及后來的中國民族史研究貢獻巨大,為中國民族史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和提供了最早的寫作范式。

【關 鍵 詞】梁啟超;民族主義;中國民族史;中華民族

【作者簡介】丁存金,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2016級中國邊疆學專業碩博連讀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民族史、西南邊疆研究。

中國的漢語體系里面本身是存在“民”“族”“種”“民族”這些詞匯的,但是所表現的內涵均不相同,不具有現代意義的“民族”概念。近代中國人使用“民族”一詞在洋務運動時期已經出現,“戊戌變法”以后使用得愈加頻繁,但是“民族主義”的運用還應從梁啟超說起。

01
梁啟超早期的“民族主義”思想

目前,學術界對于梁啟超不是最早使用“民族”一詞已經形成了共識,王韜1874年撰寫的《洋務在用其所長》一文就有使用,比梁啟超1902年在《新民叢報》發表的《東籍月旦》一文早。[1]19世紀30年代德國傳教士郭士立所編寫的中文雜志著作已有“民族”現代化的使用,1896年11月15日《時務報》上刊登的《土耳其論》一文中也提到“民族”一詞。[2]將梁啟超早年發表的文章梳理,發現其在《二十世紀太平洋歌》、《國家思想變遷異同》等文中已經大量使用帶有“民族”的詞匯。[3]吳敏則發現梁啟超在1901年發表的《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一文中使用了“民族”一詞,并在《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一文中對“民族”的有關定義作了闡述。[4]可見,在戊戌變法之后梁啟超始終不斷吸收歐美和日本的民族主義思想,并有過一些重要的闡述,這是他開展中國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基礎。

梁啟超在《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說“吾嘗觀萬國之成例,凡最尊自由權之民族,恒即為最富于制裁力之民族。……昔美國一度建設共和政體,其基礎遂確乎不拔,日益發達,繼長增高,以迄今日;法國則自一七八九年大革命以后,君民兩黨,互起互仆,垂半世紀余,而至今民權之盛猶不及英美者,則法蘭西民族之制裁力,遠出英吉利民族之下故也。”[5]其最開始所表述的“民族”是政治性較強的大民族概念,即歐美單一民族建立國家政權之大民族,如美利堅、英吉利、法蘭西等,這也反映出梁啟超的民族觀尚不成熟,還停留在西方民族國家建構的層面上。

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一文中,其所說:

“今日之歐美,則民族主義與民族帝國主義相嬗之時代也。今日之亞洲,則帝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相嬗之時代也。……十八、十九兩世紀之交,民族主義飛躍之時代也。……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國也,人之獨立;其在于世界也,國之獨立。……有力之民族,攘斥微力之民族,而據有其地,實天授之權利也。……凡國而未經過民族主義之階級者,不得謂之為國。譬諸人然,民族主義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之材料也;由民族主義而變為民族帝國主義,則成人以后謀生建業所當有事也。……知他人以帝國主義來侵之可畏,而速養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義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國民所當汲汲者也!”[6]

中間所流露出的“民族主義”依然還具有很強烈的西方資本主義民族革命的味道,這里所說的“民族”基本是等同于“國民”的,并且其所提出的“優等民族”、“劣等民族”、“有力之民族”、“微力之民族”等概念則是站在政權的爭奪層面而言,其認為未能獲得統治權的民族是劣等民族,顯然不具有說服力,而且其急切的民族主義建國思想在中國當時根本行不通,其對于“民族”或“民族主義”并未能講清內涵。1902年在《新民說》中又說:“今日吾中國所最急者……民族建國問題而已。”[7]并且其所說的中國五大族是漢、滿、苗、回、蒙,與后期所提倡的“五族共和”有著差別。

梁啟超不斷地探索“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內涵,《新民說中》他又說:“各地同種族、同言語、同宗教、同習俗之人,相視如同胞,務獨立自治,組織完備之政府,以謀公益而御他族是也。”[8]在1903年《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一文中,伯倫所提出“同地、同血統、同面貌、通語言、同文字、同宗教、同風俗、同生計”被梁啟超所運用,且其認為“語言、文字、風俗為最要焉”。在伯倫八要素的前提下,梁啟超提出了“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并對其提出的民族主義作了解釋,“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9]王珂認為“梁啟超在知道民族特征為同地、同血統、同面貌、同語言、同文字、同宗教、同風俗、同生計的情況下大力提倡的民族主義理論,乃是主觀意愿先行,忽視'民族’定義,容易造成混亂邏輯。”[10]并且其第一次提出了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為一大民族,并以漢族為大民族之中心建國的設想,即一國之內,“民族”與“國民”是一致的。正如王珂所注意到的,1903年那些思想家們對民族主義的定義是“合同種異異種”[11],“民族”從文化共同體向政治共同體過渡是當時的必然邏輯。而梁啟超“按照國民國家理論的思想框架,將'民族’與'國民’概念聯系在一起,正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興起的重要標志。”[12]

1987年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提出“泛黃種主義”,戊戌變法失敗后,在流往日本期間得以接觸到西方的“民族”理論,并逐漸把這個詞匯運用和賦予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內涵。1901年,其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并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上世史,自皇帝至秦之統一,為中國之中國;中世史自秦一統后到乾隆末年,為亞洲之中國;近世史自乾隆末年到1901年,為世界之中國。”[13]1902年又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開始把民族與中華連用。

在梁啟超早期民族主義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民族主義的影子,他說:“中國種族不一,而其學術思想之源泉,則皆自黃帝子孫”。[14]皇帝子孫即暗指漢族,但是梁啟超也深諳漢族,即華夏族是幾千年來不斷融合壯大的一個群體,因此在后來的研究中,梁啟超的思想逐漸轉變為:“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15]這里所說的大民族即后來的中華民族,這也是針對當時的革命派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排滿口號提出的。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也是希望能喚起國民的民族意識,也就是梁啟超希望擯棄漢族中心主義的小民族主義而提倡構建中華民族的大民族主義,從而建立起各民族合一的民族國家,這一思想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

02
梁啟超民族史研究的開端和深入

1906年,梁啟超發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是中國民族史研究的一個開端,也是其在《中國史敘論》中提出“中國民族”后首次對中國境內諸多民族進行較為細致研究的開端。

在列強不斷侵略中國的背景下,梁啟超不斷深化對民族主義的認知,開始對中國境內的主要民族群體開展研究,希望“喚起我民族共同之情感,增長我民族殄域之感情”[16]。梁啟超論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漢族是否為一族或由多數民族混合而成。”梁啟超采用西方人種學的研究方法,以言語為基,認為“現今之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數民族混合而成。”[17]其將中國本部除炎黃一派之華族外分為八族來進行論說。

一是苗蠻族,苗是個古老的民族,春秋戰國時期,“湖南之岳州長沙,湖北之武昌,江西之袁州、瑞州、臨江、南昌、南康九江,是其地也。”[18]蚩尤為首領時,苗族十分強盛,與黃帝所在的華夏族經常交涉,后逐漸南退至長江以南地區。秦漢時期,江西地區已無苗跡,湖南地區則有長沙蠻、武陵蠻、五溪蠻、澧中蠻、溇中蠻、黔中蠻等,光武之后,漸漸已經遷徙到洞庭湖以西地區。隋唐以后,各代統治者在苗族區設置政區加強統治,尤其是清朝改土歸流后,苗族的聚居區逐漸固定下來。二是蜀族,與苗族同時通于華夏族。“秦惠文王用司馬錯伐蜀滅之,其地始合并于中原。歷經兩漢三國,同化殆盡。”[19]

三是巴氐族,巴、蜀古時為仇讎,“劍閣以內為蜀族,其外則為巴族”[20]。巴人順著嘉陵江沿岸發展,春秋時與楚國接壤。漢代之后多見于別稱,主要有廩君蠻、板盾蠻,氐是巴族的別種,西魏后周后逐漸衰落。四是徐淮族,亦稱東夷,“其住地約當前明鳳陽巡撫所治全境、今江南之淮安府徐州府廬州府、山東之曹州府、河南之歸德府一帶,而復沿山東半島之海岸線,歷黃海方而之莒州膠州,至渤海方面之登州萊州,皆其族之散步地也。”[21]徐淮自古為華族勢力所不及,秦統一以后,漸漸同化于華夏族。

五是吳越族,夏周時已通華夏族,與徐淮族大江而界,有斷發之俗。六是閩族,周時期就是大族之一,語系亦不同于其他諸族,漢武帝平閩越,閩族四散遷徙,魏晉之后的泉郎是七閩之一支派。七是百粵族,主要分布在五嶺之外,“大率自貴州之南部,廣西之西南部,廣東之全部以及安南暹羅緬甸南掌,下逮南洋英屬荷屬群島,乃至南印度之一小部分,皆為同一民族所占地域。”[22]八是百濮族,梁啟超將西南夷所在區域與之等同,認為自楚莊喬、漢唐蒙司馬相如之后,才漸通上國,且百濮與百粵在血緣上有期功之親。

《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內容較為簡略,基本就是想闡明其所列八族是組成中國民族之重要分子,“其中除苗濮二族外,率皆已同化于中華民族”[23]。這與梁啟超對民族的定義和中國民族的認知尚不夠深入有著緊密的關系,故其自言“此吾臆推我國各地原始時代所有民族之大概也。”[24]但是其《<史記·匈奴傳>戎狄名義考》一文則論說詳細,是研究匈奴史或北方民族史的重要代表作,北方的狄(獯鬻)演變為秦漢時期的匈奴,中間經歷了六個階段的變化。春秋蠻夷戎狄見于經傳者就有十種:戎、北戎、姜戎、伊雒之戎、蠻氏戎、犬戎、驪戎、蠻、夷、濮、巴。“春秋時代中國民族勢力所及之地為今河南、陜西、山東、山西、直隸、湖北、江南、江西、浙江之九省。”[25]中國之為一大帝國,孕育于晉齊秦楚,而秦乃成之,中間各民族不斷地融入進華夏體系。

1922年,梁啟超發表《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標志著其民族史研究的深入和許多論斷的成熟。梁啟超首次將“民族”與“種族”和“國民”進行了區分。“一種族可析為無數民族,一民族可包含無數種族,一民族可析為兩個以上之國民。”[26]且更加強調“民族意識”在民族要素中的作用,“凡人類之一員,對于所隸之族而具此意識者,即為該民族之一員。”[27]諸夏之名得到確立就一種民族意識的覺醒,且在禹時已經確立,原因有三:“一是文化漸開,各部落交通漸繁,公用之言語習慣已成立;二是遭洪水之變,各部落在禹的帶領下分勞協力抗大難;三是與苗族和其他蠻夷接觸,對比而自覺為我。”[28]

對于中國民族的分類也區別于早期的地域分類法,而采用了當下民族史研究普遍采用的血緣分類法,分為“中華族、蒙古族、突厥族、東胡族、氐羌族、蠻越族”六大類。其以春秋中葉為立腳點,把當時的民族分布形勢分為“諸夏組、荊吳組、東夷族、苗蠻族、百越族、氐羌族、群狄族、群貘族”八組,且各組在服飾、言語、宗教三個方面有著區別。梁啟超最先對于中國民族起源外來說提出質疑,他主張用地下考古資料來進行中國人種起源的探討,從其八大族群的分類來看,他已肯定了中國民族的多元起源。

梁啟超此時期所說的“中華民族”已經不再單一的指代漢族,而是可以包含無數種族的大民族,即“中華民族含有羌種族,狄種族”[29],這是站在人種學的角度所認為的,并舉例說明楚國在春秋時期還沒有成為中華民族,但是戰國時楚人已經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但是此時期他認為滿族已經同化為中華民族一員,而蒙古人則不是。并且中華民族早期以“諸夏”而稱,這是“民族意識自覺之表征,'夏’冠之'諸’字,則是多元結合之一種暗示。”[30]“曰諸夏,曰夷狄,為我族自命與命他之兩主要名詞,然此兩名詞所涵之概念,隨時變遷。甲時代所謂夷狄者,乙時代已全部或一部編入諸夏之范圍,而同時復有新接觸之夷狄發現,如是連續編入,遞續接觸。而今日碩大無朋之中華民族,遂得以成立。”[31]這段表述道出了中華民族發展的進程和規率,即“中華民族為一極復雜而極鞏固之民族,此復雜鞏固之民族,乃出極大之代價所構成”[32]。這也是梁啟超中華民族思想中的主要論斷。

而對于歷史上諸民族同化于中華民族之方式其認為有八個方面,而中華民族能同化他族而不被同化之原因有八個方面。首先是同化進程中之方式:一是交往中的同化,如春秋時期的吳、越、楚等;二是中華民族之征服下的同化,如改土歸流;三是中華民族政治控制下同化力占優勢之同化,如周時的分封;四是中華民族戰勝他族,徙他族于內陸,讓其接受內陸文化而漸次同化;五是經濟上的開拓,使之同化;六是他族征服中華民族后逐漸變成文化上的被征服者,如鮮卑、女真、滿族等;七是他族歸降中國,遂變成中國人,如晉之劉淵,唐代的一些藩將等;八是因通商、流寓等,久之而同化于中國。除了征服方式下的同化進程,其他的方式都是自然同化或是其所謂之普通程序。

其次是中華民族能不斷同化他族的原因:一是久居平原所形成的固有的文化風氣;二是文字上較他民族有優勢;三是中華民族不排外;四是中原地廣人稀;五是中華民族愛和平,尚中庸;六是同姓不婚,促使血緣上的更新;七是中華民族經濟發達;八是武力失敗屢次退敗南遷,使得北方之民族受我文化同化。

“同化”一詞雖在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中較少使用,但是梁啟超的中華民族思想已經將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軌跡勾勒出來,雖顯得較為簡略,但卻是具有開創性的奠基之用,雖今天研究中華民族,亦無法逃避其所論述的演進進程和原因的特點。王鵬輝亦認為:“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費孝通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總體歷史認識的先聲。”[33]因此在辛亥革命后,孫中山也一改“驅除韃虜”的思想,融合梁啟超的觀點,積極宣傳“五族共和”并建構“國族”,成為民國初期“中華民族”思想最有影響力的代表,并對中國以后的思想界、政治界產生巨大影響。


03
梁啟超的民族史學思想評述

王珂認為:“二十世紀初年,中國思想史上的最重大事件,莫過于民族主義的傳入。”[34]清末民初,國內民族主義泛濫,最初在中國出現的“民族”基本上是使用了日本“民族和民族國家”這一含義。因此,革命黨人甚至提出了單一民族建立國家的政治口號,這對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具有不利影響。梁啟超從接收外來思想到研究中國民族歷史的轉變,也是其從政治運動轉向學術研究的一個體現,其注意到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與單純的民族主義建國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也是東西方文化體系之間的差異,因此與梁啟超的思想始終與中國的民主革命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思想被大多數人認同后,梁啟超的民族史研究無疑是為“五族共和”服務的,即從“種族主義”向“和族主義”的轉變。唐建兵認為:“梁啟超的思想觸及到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兩大基本問題,即喚醒民眾國家意識、建立民族國家問題和保護民族文化基因、利用民族傳統優秀文化資源問題。其民族主義兼有政治與文化民族主義的二重性。”[35]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無疑需要民族史研究的深入才能不斷喚醒國民意識,而梁啟超的研究無疑起到了奠基作用。

敬東在《關于“民族”一詞的概念問題》一文中指出“分清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語境下兩種不同的民族概念。”[36]但是從最近十多年的研究可知,學術界對于中國傳統民族主義的研究還不多。而中國近一百年實際應用的民族概念是“族”中有“族”、“種”“國”兼容、“族”“民”互容”的一種特點,而且因為漢語本身的靈活性,使得我們在使用民族概念時能夠自由組合與活性表達,而中國本土民族概念則是根植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土壤中,梁啟超無疑是賦予民族主義中國歷史解讀的第一人。

楊肅獻在對梁啟超1896到1907年之間民族主義思想的發展歷程作了梳理并分為三個階段:“1898年以前,徘徊在傳統的天下主義與種族民族主義之間。1898年到1903年,走向以反對帝國主義為基調的近代式中國民族主義。1903年的下半年以后,梁啟超徹底摒棄種族民族主義,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民族主義思想最終得以確立。”[37]梁啟超自1902年發表《新史學》后,掀起了中國史學革命向近代的轉型。他首次認為中國歷史研究應“敘人種之發達與其競爭”,1922年,他還發表了《中國歷史研究法》,其將中國史研究的內容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說明中國民族成立發展之軌跡,二是說明歷史上曾活動于中國境內的民族,三是說明中國民族所產文化,四是說明中國民族在人類全體上之位置及特性。”[38]因此梁啟超最先對中國民族史的研究任務做了闡釋,使得民族史漸漸成為中國史研究的一個分支。

學術界對于梁啟超的研究多持肯定態度,但中間存在的不足亦可列舉一二。第一,其最初1906年的研究中只以“中國本部”為研究對象,忽略了還有其他諸多民族在內的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史。“中國本部”一詞在清末民初十分廣泛地被使用,直到1939年,顧頡剛先生在發表《“中國本部”一名亟應廢棄》一文,乃揭露帝國主義者分化中國之別用心。“'中國本部’這個名詞,究競創始于誰人的筆下?此間書籍缺少,無從稽考,只知道我們的地理教科書是譯自日本的地理教科書,而這個名詞就是從日本的地理教科書里鈔來的。”[39]梁啟超早年逃往日本,期間自然受到較大的影響,因此回到國內后尚不能察覺日本企圖侵略“中國本部”以外區域的野心。第二,帶有明顯的漢族同化思想,主張其他民族同化于漢族。中國近代以來的種種變革,多是運用近代民族主義思想以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民族主義不僅梁啟超的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亦是其新史學思想的支柱之一。胡適1935年在《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再談五四運動》中說:“民族主義有三個方面:最淺的是排外;其次是擁護本國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艱難的是努力建設一個民族的國家。因為最后一步是最艱難的,所以一切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最容易先走上前面的兩步。”[40]民國時期民族主義思想的演變從梁啟超一直到孫中山,雖然在清末民初的二十余年間,民族主義在中國得到興起和發展,但是在政治上始終未能得到完全的成功,未能有效地解決當時中國的問題。可見梁啟超等人雖傳播了民族主義,但是當時中國的社會條件尚不能完全的吸納和使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很好地認清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和處理好當時的民族關系。

當時的君憲派和革命派都帶有強烈的民族同化思想,排滿成了重要的口號。汪精衛就繼承了鄒容的排滿思想,主張滿族同化于漢族,章炳麟更是提出“排滿光復說”,顯得更加激進。但是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國家民族危機之中,如果大力宣傳中國傳統的華夷觀念,在民族主義浪潮沖擊下,“蒙、回、藏者,持民族主義者,無欲與漢人同立于一國家一政府之下以為生活之心,則必乘此以解紐而各離立。”[41]中國本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很有可能會面臨國家分裂的危險境地。其認為正是漢、滿、蒙、回、藏有著數千年的混合歷史,到清末才有益加偉大、益加發達的中華民族。

孫中山雖順應時局提出“五族共和”和“國族”的思想,但依然未能有效地解決當時中國的問題。抗日戰爭期間,傅斯年、顧頡剛等人從民族、國家的利益出發,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呼吁,進而引發關于“民族”和“中華民族”的大討論,但是從社會的反應觀之,亦未能引起國人意識的覺醒和完全認同。費孝通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特納講座”上提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之后曾在學術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和討論,但是過去三十年了,我們會發現“中華民族”理論的建構還面臨多方面的困擾,其中亦有梁啟超等一大批史學家對開創此學科所造成的影響所致。

注釋:

[1] 彭英明:《關于我國民族概念歷史的初步考察——兼談斯大林民族定義的辯證理解》,載《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

[2] 黃興濤:《清末現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載《人文雜志》2011年第4期。

[3] 侯德彤:《漢文中“民族”一詞的出現并非始自<東籍月旦>——質疑近年來民族研究中的一個學術觀點》,載《東方論壇》2002年第6期。

[4] 吳敏《論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的演變》,載《人民論壇》2013年第11期。

[5] 梁啟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載《梁啟超全集》(第二卷)第429-430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6] 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載《梁啟超全集》(第二卷)第459-460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7] 梁啟超:《新民說》,載《梁啟超全集》(第三卷)第678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8] 梁啟超:《新民說》,載《梁啟超全集》(第三卷)第656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9] 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載《梁啟超全集》(第四卷)第1069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0] 王珂:《“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中國早期民族主義思想實質的歷史考察》,載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編:《民族學與社會學通訊》總第70期。

[11] 王珂:《“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載《二十一世紀》2003年6月號第77期,第74頁。

[12] 王珂:《“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載《二十一世紀》2003年6月號第77期,第75頁。

[13] 梁啟超:《中國史敘論》,載《梁啟超全集》(第二卷)第453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4]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載《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七)第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

[15]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載《梁啟超全集》(第四卷)第1070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梁啟超:《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載《梁啟超全集》(第十二卷)第3419、3420、3421、3422、3422、3422、3423—3424、3425、3425、3434、3435、3435、3436—3437、3435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30] 徐杰舜:《試論漢民族研究的學術意義》,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31] [32] 梁啟超:《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載《梁啟超全集》(第十二卷)第3438、3450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33] 王鵬輝:《邊疆、民族與梁啟超“新中國”的建構》,載《人文雜志》2014年第11期。

[34] 王珂:《“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載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編:《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總第70期。

[35] 唐建兵:《梁啟超的民族主義思想淵源及其學術評價》,載《中州學刊》2010年第3期。

[36] 敬東:《關于“民族”一詞的概念問題》,載《民族研究》1980年第4期。

[37] 閆偉杰:《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研究述評》,載《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7期。

[38] 陳連開:《中國民族史研究的基本特點和發展三階段》,載《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39] 馬戎:《中國民族史和中華共同文化》第89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40] 胡適:胡適全集(第22卷)第286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1] 楊度:《<中國新報>敘》,載《楊度集》第211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原刊于《社會科學論壇》2019年第4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但“中華民族”卻只有100多年歷史
“中華民族”的稱謂是誰最先提出來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怎樣的民族?為何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
“漢族”做為族稱,是何時確定的?
2023.03||張旭鵬:民族史及其超越——兼論復線的民族史的可行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结县| 浪卡子县| 瑞丽市| 卓尼县| 苍溪县| 巴青县| 日喀则市| 乐昌市| 安平县| 水城县| 瑞丽市| 高邑县| 陵水| 固始县| 游戏| 奇台县| 陵川县| 长子县| 杭州市| 扬州市| 东宁县| 嘉兴市| 樟树市| 萝北县| 塘沽区| 连山| 札达县| 上蔡县| 凤阳县| 忻州市| 英吉沙县| 阿坝县| 临颍县| 卢湾区| 天气| 简阳市| 海阳市| 土默特左旗| 招远市| 南投市| 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