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蓮
《中藥大辭典》
為菊科植物鱧腸的全草。夏、秋季割取全草,除凈泥沙,曬干或陰干。
生長于田野、路邊、溪邊及陰濕地上。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玉楸藥解》黃元御
味甘、酸,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益肝腎,烏須發(fā)。
旱蓮草汁黑如墨,得少陰水色,入肝滋血,黑發(fā)烏須。止一切失血,敷各種瘡毒。汁涂眉發(fā),其生速繁。
《滇南本草》:
固齒,烏須,洗九種痔瘡。
《本草綱目》:
烏須發(fā),益腎陰。
味甘;酸;性涼。歸肝;腎經(jīng)。補益肝腎;涼血止血。主肝腎不足;頭暈?zāi)垦#豁毎l(fā)早白;吐血;咯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外傷出血
《玉楸藥解》
歸腎、肝經(jīng)
墨旱蓮 (《新修本草》)
【功效】滋陰益腎,涼血止血。
【應(yīng)用】
1.用于肝腎陰虛之頭暈?zāi)垦?span>、須發(fā)早白。本品能滋養(yǎng)肝腎之陰。多與女貞子同用,如 二至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30g;或熬膏;或搗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搗絨塞鼻;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大便泄瀉者不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