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演練
A1型題
1. 流感傳染性最強的時期是
A. 潛伏期
B. 發病三日內
C. 發病一周內
D. 發病十日內
E. 全病程
2. 下列有關流感的敘述,錯誤的是
A. 起病多急驟
B. 頭痛多不明顯
C. 體溫可高達39℃以上
D. 呼吸道癥狀較輕
E. 少數有消化道癥狀
夏天的味道
答案:BB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考點一:病原學
流感病毒屬正黏病毒科,直徑80-120nm,呈球形或絲狀,其結構自外而內可分為包膜、基質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核心由分節段的單股負鏈RNA、與其結合的核蛋白(NP)和RNA多聚酶組成。包膜分兩層,內層為基質蛋白1(M1),外層為來自宿主細胞的脂質雙層膜,表面分布著兩種刺突——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此外,病毒包膜外層上還分布有基質蛋白2(M2),數量少,屬于離子通道蛋白,有助于病毒進入感染細胞。針對HA的抗體為中和抗體,可預防流感的傳染。抗NA抗體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病毒復制,但不能中和流感病毒。
根據病毒NP和M1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分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據HA和NA的抗原性不同分為若干亞型,人類流感主要與H1、H2、H3和N1、N2亞型有關。
甲型流感病毒宿主廣泛,易發生變異,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變異較少,通常只引起局部暴發。丙型流感病毒穩定,多為散發,主要侵犯嬰幼兒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乙型、丙型流感病毒相對較少,主要感染人類。
甲型流感病毒的變異,主要形式有兩種
(1)抗原漂移:變異幅度小,屬于量變,不會引起流感的大規模流行,出現頻率較高,且有逐漸積累效應。
(2)抗原轉換:變異幅度大,屬于質變,形成新的病毒亞型,由于人對抗原轉換后出現的新亞型缺少免疫力,往往會引起流感的全球性大流行,發生頻率較低,且緩慢。
流感病毒不耐熱,100℃1分鐘或56℃30分鐘滅活,對常用消毒劑及紫外線敏感,耐低溫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
考點二:流行病學
1. 傳染源
流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3日內傳染性最強。
2. 傳播途徑
經呼吸道-空氣飛沫傳播,也可通過直接接觸或病毒污染物品間接接觸傳播。
3.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感染后獲得對同型病毒免疫力,但維持時間短,各型及亞型之間無交叉免疫。
4. 流行特征
發病率高和流行過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以冬春季節為多。大流行可發生于任何季節。根據世界上已發生的4次大流行情況分析,一般10~15年發生一次大流行。流感在流行病學上最顯著的特點為:突然暴發,迅速蔓延,波及面廣,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流行3-4周后會自然停止,流行過后人群獲得一定的免疫力。甲型流感常引起暴發流行;乙型流感呈局部流行或散發,亦可大流行;丙型流感以散發為主。
考點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通常為1~3日。起病多急驟,主要以全身中毒癥狀為主,呼吸道癥狀輕微或不明顯。發熱通常持續3-4日。
1. 單純型流感
最常見,驟起畏寒、發熱,體溫可達39℃~40℃。頭痛、全身酸痛、咽干、乏力及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明顯;咳嗽、流涕、鼻塞、咽痛等呼吸道癥狀較輕;少數患者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2. 肺炎型流感
較少見,多發生在2歲以下的小兒,或原有慢性基礎疾病者。特點是在發病后24小時內出現高熱、煩躁、呼吸困難、咳血痰和明顯發紺,可進行性加重,抗生素治療無效,可因呼吸循環衰竭。在5~10日內死亡。嬰兒流感的臨床癥狀不典型,可見高熱、驚厥,部分患兒表現為喉、氣管、支氣管炎癥,嚴重者出現氣道梗阻現象。新生兒流感少見。
3. 其他類型
包括中毒型、胃腸型、腦炎型等少見類型。
4. 并發癥
呼吸道并發癥:細菌性氣管炎、細菌性支氣管炎、細菌性肺炎。肺外并發癥:雷耶綜合征、中毒性休克、骨骼肌溶解、心肌炎、心包炎。
本病預后一般良好,常于短期內痊愈。嬰幼兒、老年人和合并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后較差。
考點四:實驗檢查及其他檢查
1. 血液檢查
在發病最初數日白細胞總數大多減少,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加。重癥患者多有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下降,并有乳酸脫氫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等增高。
2. 病毒分離
將起病3日內患者的含漱液或上呼吸道分泌物進行培養,分離病毒。靈敏度高,但實驗要求高、費時。
3. 血清學檢查
急性期(發病后7日內采集)和恢復期(間隔2-3周采集)的雙份血清進行補體結合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后者抗體滴度與前者相比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確診(回顧性診斷)。靈敏度、特異性均較差。
4. 病毒特異抗原及其核酸檢查
取患者呼吸道標本或肺標本,采用免疫熒光或酶聯免疫法檢測甲、乙型流感病毒型特異的核蛋白(NP)或基質蛋白(M1)及亞型特異的血凝素蛋白。還可用RT-PCR檢測編碼上述蛋白的特異基因片段。
5. 快速診斷法
取患者鼻黏膜壓片染色找到包涵體,免疫熒光檢測抗原。
6. 胸部影像學檢查
重癥者胸部X線檢查可顯示單側或雙側肺炎,少數可伴有胸腔積液等。
考點五:治療
1.治療原則
(1)隔離患者
流行期間對公共場所加強通風和空氣消毒。
(2)早期治療
起病1-2日內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
(3)加強支持治療和防治并發癥
臥床休息,多飲水,飲食要易于消化。密切觀察和監測并發癥,抗生素僅在有繼發細菌感染時才考慮應用。
(4)合理應用對癥治療藥物
應用解熱藥、緩解鼻黏膜充血藥、止咳祛痰藥等對癥治療。兒童忌用阿司匹林制劑,以免誘發致命的雷耶綜合征。
2.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
(1)離子通道M2阻滯劑
只對甲型流感病有效。金剛烷胺和甲基金剛烷胺可阻斷病毒吸附于宿主細胞,抑制病毒復制,早期應用可減少病毒的排毒量,縮短排毒期。目前對此類藥物的耐藥性已普遍存在。
(2)神經氨酸酶抑制劑
奧司他韋是目前較為理想的抗病毒藥物,可治療甲型和乙型流感。發病初期使用,能特異性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經氨酸酶,從而抑制病毒的釋放。推薦口服劑量是成人每次75mg,每日2次,連用5日。扎那米韋通過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經氨酸酶發揮作用,適用于成年患者和12歲以上的青少年患者。其對金剛烷胺、金剛乙胺耐藥的病毒株也起抑制劑作用,推薦用量為每日20mg,間隔12小時,分兩次吸入,連用5日。
考點六:預防
1. 控制傳染源
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隔離時間為1周或至主要癥狀消失。
2. 切斷傳播途徑
流感流行期間,盡量少去公共場所,注意通風,加強對公共場所進行消毒。醫務人員在工作期間戴口罩,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流感患者的用品要徹底消毒。
3.保護易感人群
(1)接種流感疫苗
在流感好發季節,給易感的高危人群和醫務人員接種疫苗。接種時間為每年流感流行季節前,每年接種1次,約2周可產生有抗體,用法為皮下注射,成人1mL,學齡前兒童0.2mL,學齡兒童0.5mL。減毒活疫苗主要采用鼻腔噴霧接種,兩側鼻腔各噴0.25mL。
(2)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預防
明確或懷疑某部門流感暴發時,對所有非流感者和未進行疫苗接種的醫務人員給予金剛烷胺、金剛乙胺或奧司他韋進行預防性治療。
編輯:小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