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串聯(lián)之感冒
分證論治
01
風寒束表證
治法:辛溫解表
代表方: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羌活勝濕湯
02
風熱犯表
治法:辛涼解表
代表方: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
03
暑濕傷表證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飲、雞蘇散、藿香正氣散
04
氣虛感冒證
治法:益氣解表
代表方:參蘇飲、玉屏風散(表虛自汗,易受風邪)
05
陰虛感冒證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方:加減葳蕤湯
06
陽虛感冒證
治法:助陽解表
代表方:再造散、麻黃細辛附子湯
中內歌訣
感冒:感冒寒荊熱銀梗,暑新藿氣參蘇屏,陰虛葳蕤陽再辛。
聯(lián)想記憶之方劑
解表劑——銀翹散
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牛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清疏風熱煮勿過。
祛濕劑——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羌獨芎,甘蔓藁本及防風,濕氣在表頭腰重,發(fā)汗升陽有異功。
祛暑劑——新加香薷飲
新加香薷扁豆花,厚樸連翹金銀花,暑溫口渴汗不出,清熱化濕解表法。
祛濕劑——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樸俱,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并能驅。
解表劑——參蘇飲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齊,干葛木香甘桔茯,氣虛外感最相宜。
補益劑——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用防風,黃芪相畏效相成,白術益氣更實衛(wèi),表虛自汗服之應。
解表劑——加減葳蕤湯
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蔥白桔梗隨,草棗薄荷八味共,滋陰收汗功可慰。
解表劑——再造散
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加,細辛煨姜大棗入,陽虛外感服之安。
解表劑——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肋下寒凝痛莫當,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陰反熱曷能康。
順藤摸瓜之中藥
發(fā)散風寒藥
1.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散寒通滯
2.桂枝:發(fā)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平沖降逆
3.生姜: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化痰止咳,解藥、魚蟹毒
發(fā)散風熱藥
1.薄荷:疏散風燴,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芳香辟穢,化濕和中
2.牛蒡子 (果實) :疏散風燴,宣肺祛痰,利咽透疹,清燴解毒,消腫止癢,滑腸通便
發(fā)散思維之針灸
主穴:大椎 風池 太陽 列缺 合谷
配穴:風寒:風門 肺俞
風燴:曲池 外關
夾濕:陰陵泉
夾暑:委中
頭痛:印堂 頭維
鼻塞:迎香
咽痛:少商
全身酸楚:身柱
體虛感冒:足三里 關元
舉一反三之中診
鼻塞流涕:a.鼻流清涕—外感風寒表證;b.鼻流濁涕—外感風熱表證。
鼻淵:鼻流腥臭膿涕—外邪侵襲、膽經蘊熱。
熱痰—痰黃黏稠,甚或質堅有塊—熱
望涕
①新病鼻塞流清涕—外感風寒。
②新病鼻流濁涕—外感風熱。
③鼻鼽—陣發(fā)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噴嚏頻作—風寒束于肺衛(wèi)。
④鼻淵—久流濁涕,質稠,量多,氣腥臭—濕熱蘊阻。
咽喉色澤
①咽部深紅,腫痛明顯—實熱證—肺胃熱毒壅盛。
②咽部嫩紅,腫痛不顯—陰虛證—腎陰虧虛,虛火上炎。
③咽部淡紅漫腫—痰濕凝聚。
聲重—語聲重濁—外感風寒、濕濁阻滯、鼻疾→肺氣不宣,鼻竅不通。
噴嚏:新病噴嚏—兼有惡寒發(fā)熱,鼻流清涕—表寒證。
肺失宣降
①肺竅不利→鼻塞。
②肺氣失宣→流涕。
③肺氣上逆→咳嗽。
編輯:裟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