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承載著道德倫理觀、人生價值觀,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中華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特別是當代年青人對國學文化的不屑一顧,這讓我們十分痛心。國學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國學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是萬萬不可拋棄的。國學大師向寅認為中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要建設者,傳承和發揚國學、養成良好的人格素養,是十分必要的。
向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與傳播使者,周易文化研究者,中國姓名學研究者。殯葬學專家。建筑與人類宜居環境學研究專家。
一,向寅認為國學教育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國學經典的誦讀不僅能培養中小學生的讀書興趣,提升語文能力,而且會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古代童蒙讀物最有代表性的《三字經》,其內容非常豐富,涵蓋了歷史、地理、天文、傳統醫學、常識、藝術等方面,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引經據典、家喻戶曉,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這些傳統文化中耳熟能詳的經典,很容易激發中小學生研讀興趣,提高鑒賞力和記憶力。中小學時期的記憶力是人生中的旺盛期,一個好的記憶力,不僅能讓學習變得輕松,體會到快樂,更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堅持誦讀國學經典,親近國學精粹,養成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的良好習慣。會提升我們中小學生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內涵,對于我們的成長,有著深遠影響。
二,健全人格
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來,《四書》是中國人的基本信仰與信念,是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傳戶誦之學,哪怕是鄉間不識字的勞動者,也是自覺實踐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愛”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僅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聯合國大廈鐫刻著孔子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愛”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
三,有利于拓寬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
國學教育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和領悟國學精粹,為今后一生鋪墊正確的道德基礎,厚積人文底蘊,激發民族精神,存留下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播撒民族文化的種子。
如《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等這些教材中能學到許多語、數書本或資料中找不到的知識。一是了解了中國古代歷史名人。如: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有“昔孟母,擇鄰處”、“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二是了解中國古代許多書籍。如:“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等。三是了解了中國歷朝歷代。如:“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等。四是熟識了勤學苦讀,終成大業的學子。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五是了解到古代中國醫學與養生的知識,讓學生知道人應順自然四季的變化,才能有強健的體魄,生生不息。這些知識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漸漸地陶冶其性情,開啟其智慧,成為其一生高遠見識、優美人格的源頭活水。
四,培養愛國精神
國學是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集合,內容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琴棋書畫詩酒茶”,更是承載著多少令人艷羨的藝術。毫無疑問,小學生在學習國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了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多彩的藝術氣息,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天祥,岳飛,戚繼光等愛國英雄的偉大事跡更是讓孩子們銘刻在心,向往不已。對中小學生加強國學教育,是對中華傳統文化血脈的尊重和發揚,也是實施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只有學習國學經典,才能砥礪我們的品行、健全我們的人格,使我們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現代中國人;只有學習國學經典,才能植根于民族傳統,掌握優雅、精致的祖國語言,使我們成長為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
向寅認為:文化復興國學教育勢在必行,國學教育任重道遠,國學教育功在千秋。國學教育可以重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曾經的”絲綢之路“國家之間的文化關聯,增強其國際影響力,也可提升國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