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喜歡說話不含糊的人,但在很多場合,回答別人的問題是,我們卻不太喜歡給出明確的答案,而習慣使用,大概,可能,也許,好像,等詞語。為什么會這樣呢?這跟我們的文化性格有關。
中國有句古話,滿招損,謙受益。具體到說話上也同樣如此。因為話說的太滿,使得自己沒有回旋的余地,很容易造成一些問題。
有個人愛吹牛,在一次聚會上,他聽了一個朋友說要張羅一場盛大的婚禮,需借用十幾輛豪車,就主動表示,你這事就交給我吧,我認識很多人,到時候給你弄十幾輛好車,朋友聽了很高興,當即就把這事拜托給他,他拍著胸脯說:你就放心吧,到時候你直接來開車就行了。
婚禮前一天,張羅婚禮的朋友說:你看那轎車……他恍然想起借車的事情,一腦袋尖叫:哎呀,你看看……嗨,小事一樁,馬上打電話給你找來車。說完,他開始打電話,然而找了好多人都說自己要用不能出借。最后他費盡了力氣,也只接到幾輛而已,遠遠不夠,沒辦法,他只好把實際情況告訴朋友,表示自己現在沒辦法弄到那么多轎車。
朋友十分氣餒,你這個人怎么能這樣呢?當初你拍著胸脯保證能弄到車,我還以為這事情真的沒問題呢,現在你跟我說弄不到車,你這不是在坑我嗎?這事兒辦不成,你倒是早點告訴我呀,也讓我有個準備。她滿臉羞愧的說,都怪我,都怪我,真不好意思,朋友懊喪的搖頭:你這人真是的!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從此以后大家都不太愿意和他一起辦事,就擔心他耽誤事情。
說話斬釘截鐵不留余地,聽起來好像底氣十足也很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但實際上很容易出意外,因此我說話的時候,切記把話說的太死,除非你真正的非常有把握,我們可以說我盡量能夠辦成的話,我會給你回電話,同時找找其他的路子,免得耽誤事情,這樣的話說出來,對方聽在耳中也覺得舒服,同時也提醒了對方進行多手準備,以免事情辦不成烙下埋怨 而影響彼此的關系。
其實,不僅在承諾時要注意留有空間,在其他一些場合說話要注意有所保留,避免因話說的太滿,而對自己的形象造成不良的影響,有的人喜歡狂言,放狠話,結果造成一些尷尬的場面,無法收場。
有個人在單位里與同事發生摩擦,弄得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對那同事說從今以后我們之間一刀兩斷再無瓜葛!說完這話三個月后那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因自己講了過重的話,見面難免尷尬,他只好離開,另謀他就。
可見,要少對人說狠話,多給人留余地,說狠話就像把杯子倒滿水一樣,再也倒不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來。
在交談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要咄咄逼人,在商業判斷,辯論賽和法庭辯論中,咄咄逼人的氣勢上壓倒別人,但是,在日常交際場合,若總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態度,則很容易讓人感到不舒服,關于這一點定要注意, 在必要的時候,還是留點余地比較好。
給人留余地,是一種智慧,古代人們圍獵捕時有條規即便是網開一面,只圍三面。這樣做,一來是為了保證獵物的繁衍生息,而不至于竭澤而漁:二來則是為了避免獵物因沒有出路,而全力反抗,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這條規矩后來被廣泛應用宇于戰爭中,給敵軍留條活路可以有效的降低對方的士氣,讓對方不至于因沒有活路而生出拼命的勇氣,從而避免了給已方造成更大的損失。
在平日的為人處事中若能網開一面也有同樣的效果,你與某人因謀事發生矛盾,若逼太緊不留情面,讓對方產生激烈的反抗之心 心里只想著趕快逃出糾纏,從而直接破壞關系,若你能夠留有余地,那么雙方變有緩和的空間,對方也能把心思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破壞關系上。
(菜根譚)有言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當今的時代,日新月異,過去很多年才可能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現在幾個月,甚至幾天就可能發生了,若把話說的太滿,把事做的過絕,將來一旦發生不利于自己的變化,就能有回旋的余地。
人這一生說短也短,說長也長,世間事恰如白云蒼狗,變幻莫測,所以不要一下子把路堵死,這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說話要留有余地,如果可能的話,不要把話說死,說嘛,說透。
有道是,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做事留有余地,不要把人逼上絕路,說話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話說的太滿,因為凡事總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為了容納意外,以免自己將來下不了臺。記住清代名將曾國藩的一番話,福不享進有余德,勢不使盡有余力,話。不說盡有余地,事不做盡有余路,情不散盡有余韻,心不用盡有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