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海春
樓蘭是一個西域古國,《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通西域時,即已知道樓蘭是個臨近鹽澤、邑有城郭的地方。其國始建于何時,已不可詳考。但從有關的古代文獻資料看,在西漢初期,樓蘭已是絲路要道上一個重要的綠洲城邦之國。
樓蘭在古代雖然人口不多,但水源充裕,物產豐富,而且建有很好的城郭。在漢朝驅逐匈奴、開通絲路、統轄西域的過程中,位于東西交通必經之地的樓蘭,曾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大約在公元4世紀,這個繁華的樓蘭古國突然從歷史上消失,留下了許多撲朔迷離的傳說,成為羅布泊荒漠中的一個神秘之地。
要揭開樓蘭湮沒之謎,還得從漢代開通絲路說起。張騫鑿空西域后,漢武帝出于打擊和驅逐匈奴的戰略考慮,采取了經略西域、控制絲路的一系列措施。位于鹽澤之畔、地處絲路要沖、東通敦煌和河西走廊、西通西域諸國的樓蘭,自然就成了漢朝爭奪和征服的對象。
《漢書·西域傳》記述,漢武帝為了聯絡大宛諸國,派出了很多使團,一年多達十余次,相望于道,往來不絕。當時受匈奴控制的姑師、樓蘭,曾攻掠漢使,這當然是漢武帝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派趙破奴率兵數萬進擊姑師與樓蘭。樓蘭當時只有一千五百多戶,一萬四千多人,兵力不到三千人,哪里能夠與漢朝大軍抗衡。趙破奴只率輕騎七百人就俘虜了樓蘭王,接著又攻破姑師,大獲全勝,樓蘭從此降服了漢朝。匈奴不甘心退出西域,又派兵攻擊樓蘭,爭奪對絲綢之路的控制。樓蘭不敢得罪匈奴,派一個兒子入質匈奴,一個兒子入質漢朝。漢武帝得知后,派玉門關守將引兵逮捕了樓蘭王,帶到長安,嚴詞責問。樓蘭王說:“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愿徙國入居漢地。”漢武帝覺得他說的也是實情,便放了樓蘭王,遣使送其回國。
由于漢朝對樓蘭的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漢朝的日益強盛,在打擊匈奴的軍事行動中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從而促使了絲路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的繁榮,進一步擴大了漢朝在西域的影響。早期的絲綢之路,由河西走廊出敦煌,過白龍堆,至樓蘭后始分為南北兩道。一道向西北通向焉耆、尉犁、龜茲、疏勒,一道向西南可達若羌、且末、精絕、于闐。樓蘭人“負水擔糧,送迎漢使”。來自大月氏、安息、大宛、烏孫、康居的使者經過長途跋涉,穿越戈壁來到這里要補充給養,還有那些頻繁往來的商旅,也要在此停留。不難想象樓蘭當時的繁華熱鬧景象。但在樓蘭王死后,入質匈奴的樓蘭王子歸國繼承了王位,情況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樓蘭又順從匈奴,疏遠漢朝,數次遮殺漢使。
漢朝對此當然不會聽之任之,到了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漢王朝采取斷然措施,派傅介子率壯士數人前往樓蘭,刺殺了這位樓蘭王,而將歸順漢朝的樓蘭王子尉屠耆扶立為王。并將其國改稱為鄯善國,為鄯善王刻了印章,賜以宮女為夫人,準備了車騎輜重,非常隆重地送其歸國即位。
這一切都發生在公元前77年。從此鄯善國取代了歷史上的古樓蘭。但這并不僅僅是一個更名的問題,隨之還發生了許多重要的變化。首先是派駐了漢軍。據《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王尉屠耆為了依靠漢朝鞏固統治,曾上書請求漢昭帝說,因為自己長久在漢朝,回國后勢單力薄,恐遭不測,“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漢遣將屯田積谷,令臣得依其威重”。漢朝采納了這個建議,派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在伊循城屯田鎮守,后來又設置了都尉。這樣做,不僅鞏固了鄯善王親附漢朝的關系,也強化了對絲路交通的控制。
其次是鄯善國都城的變遷。樓蘭王時期的都城,從此逐漸成了一個遺棄的舊址。根據史籍記載和出土資料研究,鄯善國向南遷都于扜泥城,大概在今若羌地區(有學者認為扜泥城即若羌縣的且爾乞都克古城)。樓蘭遺址發現的木簡揭示,魏晉時期的西域長史府曾一度設立于該地,說明當時的中原王朝依然重點經營了地處絲路要道的樓蘭,以此來控制絲路,擴大在西域的影響。遺憾的是這并沒有恢復樓蘭昔日的繁華。魏晉之后,樓蘭再次被廢棄,從此便失去了記載。到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穿越戈壁經過該地時,已成了一片荒漠。
曾經是商旅們往來停留補充給養的樓蘭古城,怎么會突然消失呢?除了政治上的原因,自然環境的異常變化,可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樓蘭出土的漢文簡牘中,有不少關于用水緊張、水源缺乏的記載,還有兵士口糧減少的資料。由此可知,當時樓蘭的農業生產由于灌溉不足,導致了收成的銳減,糧食供應嚴重不足。問題的嚴重性可能還在不斷加劇。造成這種狀況,最關鍵的就是河流的改道和氣候的持續干旱,破壞了原來的生態系統,引發了該地環境的惡化。滋養沙漠綠洲的決定因素就是充裕的水源,一旦水源改流,田地干枯,脆弱的環境結構很容易發生災難性的改變。隨之而來的必將是綠洲的縮減和沙漠的擴張,茂盛的胡楊林大片地枯死,莊稼因干旱而無法播種,昔日豐茂肥美之地抵擋不住流沙的侵襲而逐漸變成了荒野。樓蘭人當時很可能與惡化的自然環境進行了較長時期的頑強抗爭,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悲壯的撤離和遷徙,被迫放棄了他們的故土和家園。
樓蘭這個曾經輝煌過的綠洲城邦,在后來失去記載的歲月里,逐漸被流沙所湮沒,成了完全被廢棄的遺址。原來的絲綢之路路線也隨著朝代的更替和交通的盛衰,相應地發生了一些變遷。由于安西至哈密路線的開通,穿越白龍堆至古樓蘭的艱險路段已不再是絲路的必經之途。天長日久,這里成了一片人跡罕至的浩瀚荒漠。除了枯死的胡楊、奇特的雅丹地貌、連綿的沙丘和肆虐的沙塵暴,再也看不到生命的蹤跡。
古樓蘭這座“沙漠中的龐貝城”,究竟位于這片沙海中的什么地方,也無人知曉難于尋覓了。古樓蘭因此而被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湮沒的樓蘭遺址,就這樣無聲地沉睡在塔克拉瑪干東部羅布泊附近的沙漠之中。它昔日的所有輝煌,已成為凝固的歷史。無人知曉廢棄的古城中保留了多少豐富的遺存,成了古代絲路文明古國中的一個謎。
(版權@作家鄧海春 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系本人。工作聯系、約稿:manjusridh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