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上如此多的理財產品時,投資者往往不知道如何抉擇。怎么辦?這就需要我們先了解個人的財富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確定風險偏好和個人收支狀況后,開始著手篩選風險相當的理財產品,最后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具體方法步驟如下:
1、明確個人或家庭的理財目標
俗話說,有目標才會有動力。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給理財指引大方向,比如買房、買車、積累教育金、養老甚至讀MBA等。在選擇投資方式和理財產品時需要圍繞理財目標進行。
明確個人目標后,你才能發現資金缺口還有多大,然后選擇相應的理財產品。如果想2年后買一輛10萬元經濟型小轎車,還差5萬元,那么現在開始就要做些穩健型投資以及日常儲蓄。
2、清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
在明確個人或家庭理財目標以后,你還需要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然后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相應的理財產品。
證券公司和銀行網站上有專門的風險承受能力測試,網上也有其他類似測試。小編建議大家投資之前做下《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如果自己是保守型投資者,最后選擇了股票、期貨等高風險產品,一旦出現較大虧損,心理上很可能受不了甚至會焦慮。所以,投資人還是選擇那些適合本人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
3、熟悉市場上常見的理財產品
有些投資人在理財前對所選產品了解不深,不知道其面臨的風險,也不知道產品的具體投向、投資期限甚至收益率也不會計算。
對此,小編覺得,如果對理財產品不了解,最后很可能就會選擇那些與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產品。甚至在別人有心的“忽悠下”選擇了不好的理財產品,進而造成資金虧損。常見的理財產品主要有以下幾類:
低風險低收益的國債、銀行存款、貨幣型基金類產品比較適合沒有什么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他們常常不能承受由于投資不慎而帶來的損失,投資這類理財產品的風險幾乎為零。
中低風險、中低收益的銀行類理財產品、互聯網理財產品、債券型基金類產品比較適合有追求穩健收益而又不愿承擔太大風險的投資者。
中高風險、中高收益的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類產品適合追求較高收益且愿意承擔較高風險的投資者。
最后就是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期貨投資品種,這兩類理財方式適合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強的投資者。股票投資除了需要掌握專業的證券行業知識,還需要認清投資形式,善于把握投資機會。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但是高風險卻不一定帶來高收益。而期貨投資的風險比股票還要高,因為期貨實行保證金制度,如果保證金為10%,它的杠桿比率為10倍,價格波動1%,投資者的盈虧就相應變動10%。如果風險控制不力,很容易血本無歸。
綜述:投資者需要根據理財目標、收入、風險偏好等選擇適合個人的理財產品。其實理財投資應該與人生所處階段相適應,年輕時風險承受能力強,可以多配置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理財產品;中年時多配置固定收益類產品,等到老年時就多配置低風險類理財產品。總之,每個人需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做好理財產品的多元化配置,這樣才能有效分散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