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一、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的發展演變
中國古代的所有制關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產力水平的產物,其產生、發展、衰落均與生產力發展變化密切相關。從本質上講,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都是私有制。
(一)我國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1、奴隸社會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是奴隸社會經濟基礎的基本形式。井田制,興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權屬于國王,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奴隸主驅使奴隸集體耕作并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井田制適應奴隸社會時期低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成為分封制的經濟基礎。春秋后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剝削制度確立起來。
2、奴隸社會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轉變過程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大量的荒地被開墾出來,出現了許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著私田產品,不繳納給國君,而且改變了對耕田者的剝削方式,即讓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產品。這樣,耕種的人就轉變為封建農民,私田主人成為封建地主,農民向地主繳納地主。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
順應這一歷史發展趨勢,春秋時期的的諸侯國改革中,都涉及到了國家賦稅制度的變革,如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魯國的“初稅畝”,都實行按畝收稅,促使耕地由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轉向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戰國時期,隨著地主階級變法運動的開展,最終在各諸侯國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典型事例如秦國的商鞅變法中“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我國封建社會存在著土地國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農民的個體土地所有制三種主要土地制度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對于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繁榮起過積極作用,但其閉塞性和自給自足的特點卻嚴重地阻礙了封建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商品交換處于極不發達的狀態,限制了手工業通農業的分離,使手工業無法獨立形成獨立的經濟部門,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后,成為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嚴重障礙,造成中國社會的長期貧困和落后。它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后的土地改革被消滅
(2)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占主要地位,但卻是對封建生產關系內容的重要補充,它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構成封建經濟基礎,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重要基礎。這種小自耕農的自然經濟和小生產者的小商品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分散在社會各個角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運動的進行而不斷的發展壯大,到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的完成,達到高潮,至1953年—1956年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這一經濟成分轉化成了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3)封建土地國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具體表現形式。新莽政權的王田制從形式上看與井田制相似,但本質上仍屬于封建性質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在中國的許多朝代都出現過,如西漢、東漢、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和清初。均田制主要在北魏和隋唐時期實行,主要特點有:社會上存在大量的無主荒地和勞動力,這是實施均田制的前提條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給農民,并不觸動貴族地主的利益;受田的農民必須完租納調服役,貴族地主卻無此負擔。
(二)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土地制度演變的規律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突出特點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體,國家政權控制部分土地,小農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國家政權控制的土地,除皇族、貴族、功臣直接享有外,許多封建政權往往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征收賦稅,以保證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如北魏和隋唐實行過的均田制。由于大部分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占有狀況的變動就較為劇烈,其基本趨勢是:地主官僚和貴族通過各種手段兼并農民土地,甚至是國有土地,控制了數量驚人的土地,出現了一大批一無所有、無以為生的農民;封建國家控制的土地數量急劇減少,統治力量嚴重削弱。在這種情況下,封建統治的危機不可避免地要爆發,廣大農民為反抗壓迫,求得生存,揭竿而起,而封建國家由于統治力量削弱,在農民大起義的風暴掃蕩下,往往迅速潰滅。鑒于這種歷史教訓,新建立的封建政權中比較有遠見的統治者,往往運用政權的力量,對土地占有狀況進行調整。調整的基本點在于:①確保國家控制一定數量的土地,以保證維護強大的國家機器所必需的賦稅財政收入;② 安定農民,使農民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以恢復生產、穩定統治。但代表地主階級的封建政權不可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甚至在聽任地主、官僚、貴族兼并土地的條件下,要他們按實際占有土地狀況繳納賦稅都難以做到。越到封建社會后期,國家政權對土地占有狀況的調整與也就越小,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也就日益加重
(三)封建社會中的土地兼并及其后果
在中國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其最大特征。當一個新朝代建立之初,統治者調整土地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地主階級的勢力不斷增強,土地兼并也就愈演愈烈。顯然,土地兼并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地主階級力量增強的表現,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況下,封建社會無法自身克服的經濟現象
當土地兼并嚴重時,兩種矛盾突出起來,一是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的矛盾,二是封建國家同地主階級的矛盾。這種矛盾的發展將出現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二是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
土地兼并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導致國家財政收入的減少,加劇了社會的貧富懸殊,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爆發,使一些王朝走向滅亡。經濟上,對農民來講,造成農民的貧困,無力購買手工業品;對地主來講,封建地租較重,買田置地,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四)封建統治者為什么不能解決土地兼并問題?
土地兼并,其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由于土地占有關系不固定,加之土地買賣盛行,必然導致土地兼并現象的出現。當時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對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態度。
由于國家占有小農的多少,直接決定著國力的強弱,而土地兼并與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國家爭奪財源。因此歷代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長久統治都曾實行過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但結果往往失敗。如王莽實行王田制(違背歷史發展規律而失敗)、北魏隋唐的均田制(隨著國家掌握荒地數量減少和土地兼并而解體)、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因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反對而失敗)。土地兼并之所以貫穿于封建社會的始終,國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能使之逆轉,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有買賣制度的存在。在這種制度下,人們可以自有買賣土地,而人們之所以熱衷于購買土地,又是封建時代只有土地才使“不憂水火,不憂盜賊”的財富之本,只有土地才是各種形態財富的最后歸宿。而封建國家往往是在不觸動地主土地所有權的條件下,去爭取延緩土地兼并的形勢,因此它只能緩和這種形勢,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被統治階級農民階級在起義過程中提出過“均田免糧”,觸及地主土地所有制,近代天平天國運動更是提出《天朝田畝制度》,但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這種階級的局限性,使他們也不能解決土地兼并問題,不能完成廢除封建制度的任務。
因此,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有得到根本變革,那么土地兼并現象就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
注意:中國古代主要有四大土地制度:奴隸社會的井田制;北魏開創、隋唐沿用的均田制;漢代開創以后歷代沿用的屯田制;清代實行的更名田。
土地制度是賦稅制度得以維持的基礎,因此,在復習中應注意將兩者聯合起來進行復習掌握
二、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的發展演變
賦稅制度,是隨土地所有制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從本質上體現了對生產關系的調整。
1、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發展演變
社會形態
名稱
時間
主要內容
作用或影響
奴隸社會
貢賦制度
西周
受田的諸侯臣下作為義務向周王交納的貢賦
這是我國賦稅制度的雛形
相地而衰征
春秋前期齊國
根據土地的數量和質量征稅
承認了土地私有,促進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轉化
“初稅畝”
春秋后期魯國
無論公田、還是私田都按照田畝的實際數目收稅
封建社會
編戶制度
兩漢
兩漢時期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被稱為編戶齊民。編戶齊民具有獨立的身份,依據資產多少向國家的交納賦稅,即田租、更賦、人口稅和承擔徭役、兵役。
租庸調制
隋唐
隋朝:沿用了北魏以來的租調制,租調數量比北周輕,農民服役時間也比較短。后來,又規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繳納一定的絹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開始部分推行
唐朝前期: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役制度,實行租庸調制。其內容如下: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繳納定量的絹和布,叫做“調”;服徭役期間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齡限制
農民生產時間較有保證,賦役負擔相對減輕,使許多荒地開墾出來;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鞏固。這些都使國家富強起來
兩稅法
唐朝
原因:唐玄宗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的財政收入大為減少。
目的:為了解決財政困難
內容:780年,唐德宗采納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秋兩季收稅
使唐朝中期以來極端混亂的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稅收;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開始以資產和土地為主,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商人都要繳稅,這就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實行兩稅法,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但是,它也標志著從此以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來越嚴重;農民的負擔更加沉重
募役法
北宋
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
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權,同時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方田均稅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占有的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一條鞭法
明朝中后期
目的:1581年,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改革賦役制度,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
措施:一條鞭法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并為一條”,折成銀兩,把從前按戶、丁征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一條鞭法是我國賦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賦役合一(稅收種類的變化);二是賦役征銀,納銀代役(納稅手段的變化);三是部分丁稅攤入田畝中(收稅標準的變化)
意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攤丁入畝
清朝前期
1712年,清政府規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數,作為征收丁稅的固定丁數,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雍正皇帝上臺以后推行“攤丁入畝”的辦法,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
作用:我國的人頭稅被廢除
意義: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松弛,隱蔽人口的現象也逐漸減少,攤丁入畝對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 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注:在封建社會,賦稅制度是維護封建統治和剝削、掠奪人民的工具,是運用國家政權對農民進行超經濟剝削的手段。封建財政管理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點,就是如何保證賦役來源和加強對賦稅的掠奪。
封建賦稅形式,從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三種: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具體來看:①以人口為依據的人頭稅和以人丁為依據的丁稅;②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即調;③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即田租;④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兵役;⑤其他苛捐雜稅。
2、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分類
分類
具體內容
以人丁為主要征收標準的賦稅制度
編戶制度(西漢)
租庸調制(隋朝、唐朝前期)
以土地和財產為主要征收標準的稅制
“相地而衰征”(齊國)
“初稅畝”(魯國)
兩稅法(唐朝中后期780年)
方田均稅法(北宋中期)
一條鞭法(明朝中后期)
地丁銀(清朝前期
征收貨幣的稅制
募役法(北宋中期)
一條鞭法(明朝中后期)
攤丁入畝(清朝前期)
3、我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特點
(1)特點有:① 由向國王納貢向征收人頭稅和土地稅;②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種所占比例越來越少,可以兩稅法為標志“過渡”開始,以地丁銀為標志“過渡”完成;③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發展,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④ 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可以兩稅法為標志;⑤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以代役,以“庸”制為標志;⑥ 稅種由繁多逐漸減少,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⑦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征收重稅。
(2)這種演變說明,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映
注意:賦稅征收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保證勞動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條件。如果統治者破壞了這個原則,進行超經濟的掠奪剝削,只能適得其反,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和自身滅亡。
4、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變化的原因:①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②農民的反抗斗爭;③統治者順應形勢,調整政策。
5、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調整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四種情況:
一是王朝建立之初,吸取前朝教訓而減輕賦稅;
二是在國家控制大量無主土地而推行均田制時實行租庸調制;
三是為解決經濟困難,增加財政收入,調整賦稅制度;
四是臨時加派的稅款如遼餉。
6、中國古代不同賦稅制度產生的影響
第一種情況,迅速改變了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的狀況,緩和了階級矛盾,有利于經濟恢復和發展;第二種情況,擴大了國家稅源,增加了政府收入;第三種情況,通過稅制改革,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第四種情況,加重了人民負擔,成為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
7、對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認識
(1)隨著歷史的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映。
(3)賦稅制度的沿革取決于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水平狀況,實質體現了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規律。
(4)賦稅是封建國家生存的經濟基礎;賦稅的合理與否關系到社會進步與倒退,是評價歷史人物和封建統治的依據之一;賦稅制度的變化主觀上取決于統治者的素質,客觀上取決于生產力的進步。
(5)反映的問題:
歷史上,一些封建統治者在一定歷史時期相對減輕對農民的賦稅剝削,完全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同時也是為了將來加重剝削。一般說,一個新的王朝在建立之初,由于剛經過農民起義的沉重打擊或長期戰亂的破壞,社會比較貧困,統治者總會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訓,采取一些比較寬舒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以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一當社會經濟得到恢復、財富有所增加,統治階級就會重新加重對人民的盤剝。
三、在中國古代史上,賦稅制度是與土地制度相適應,隨土地制度的變化而變化。在學習中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具體變化見下表:
時間
土地制度
賦稅制度
西周
井田制
貢賦制度
隋唐
均田制
租庸調制
隋唐以后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
以土地為主的賦稅制度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遷移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的經濟重心。后來經濟重心逐漸遷移,遷移的方向是經濟重心的東移南遷,其中主要是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發展的三個階段
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可分為:
第一階段:從遠古到西晉,特點是南北經濟從同步發展進而到北方經濟迅速超過南方。在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首次形成南稻北粟的農業格局。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因地理條件合適,黃河中下游地區首先過渡到奴隸社會。戰國秦漢時期,北方經濟高度發展。東漢、三國、西晉時期呈現出北方經濟衰退和南方經濟發展的特點。但曹魏統一北方后,經濟得到發展,北方經濟力量仍超過南方,因此西晉得以統一南方。
第二階段,從西晉末年到隋唐五代,特點是全國經濟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復得,并開始逐漸南移。經濟發展從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使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成為不可逆轉之勢。西晉滅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國混戰,使經濟重心第一次因經濟衰退而消失。直到北魏統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調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經濟得到恢復。北魏后來分裂為東西魏,又演變為北齊和北周。西魏和北周進行過一系列改革,經濟發展后,北周統一北方,從而使北方經濟實力繼續維持超過南方的局面,恢復了經濟重心的地位。南朝時,南方經濟因局勢相對穩定得到發展,并基本上趕上北魏,長江流域成為新的經濟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但北方至隋統一前,北方再度成為全國經濟重心,隋朝也得以統一全國。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黃河流域的農業不僅恢復還有新發展,同時長江流域農業也獲得很快發展,南北方經濟處于高度發展時期。但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又呈現出南移的趨勢。
第三階段,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經濟重心最終南移并得到不斷強化的階段。由于社會和自然的原因,這一時期之初,北方經濟繼續凋敝,而南方經濟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卻更快發展,終于趕上北方,并使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經濟重心完成南移進程,并不斷鞏固。其中,五代時南方經濟的發展,南宋時期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元朝為實現南糧北調而開辟漕運和海運,明清時期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時這種經濟重心南移趨勢的反映。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轉移的規律: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陸向沿海逐漸轉移。
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轉移過程
時期
南方發展狀況
影響
秦漢時期
江南地區的社會生產比黃河流域落后
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政治和經濟重心相一致
南北朝時期
六朝時期,特別是東晉南朝時期,江南農業的開發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到嶺南和閩江流域
江南經濟開發使南北方經濟發展趨向平衡,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隋唐時期
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
安史之亂以后,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五代時期
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也超過北方
經濟重心繼續南移
南宋時期
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經由北方轉移到南方
明清時期
南方的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南方的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三、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有:①北方戰亂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有利于經濟建設和發展;②北方農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從地理角度看:①氣候影響,宋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些適宜生長在北方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北宋占城稻的引進,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而水稻不適宜種植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適宜種植在江南地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②江南多以平原丘陵為主,土層深厚,易于開墾和種植,茶樹、柑橘、甘蔗等經濟作物易于種植。③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這主要是人為的燒荒濫墾造成的,結果使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面積減少。同時使黃河因淤積而經常泛濫,不適宜于農業的發展。
四、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征:
①北方農民的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突出;③政治重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五、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啟示:①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經濟的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②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注意:在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轉移除了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外,還存在一個經濟重心東移的趨勢,伴隨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我國的經濟重心逐漸東移。特別是近現代以來,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入侵,東部沿海地區的自然經濟瓦解較為徹底,有利于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近代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加上東部沿海地區交通比較發達,對外貿易發展,使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中西部地區快,形成了現代經濟重心在東部的經濟格局
六、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遷移所產生的影響
1、對于中國古代政治重心的遷移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重心的向南遷移
3、對中國古代人口的分布的變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中國古代戰爭的分布變化也呈現出一種東移南遷的趨勢
5、中國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設分布受其影響
6、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變化也呈現出一種東移南遷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