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節氣中,四立、兩分、兩至是一年之中的重要時間節點,也是先民最早觀測確定的節氣,稱為“四時八節”。其中,在春秋二分之時,日出正東,日落正西,晝夜等長。今晨5時24分14秒,太陽行至春分點上,黃經歸零,時至癸卯仲春卯月中氣春分。春序正中,惠風和暢,是一年之中難得的風柔氣正好時光,也是讀書學習的好時節。
古時讀書人注重經史合參的學習方法,強調學以致用,濟國安邦。在傳統蒙學教育中更是打通文史哲,以便于記憶的歌訣形式編寫了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小學韻語》、《幼學瓊林》、《鑒略妥注》、《增廣賢文》、《名物蒙求》、《龍文鞭影》等啟蒙通識讀物。
其中,三百千是基礎,在解決基本認字、識字同時,可以通過《三字經》、《千字文》學習基本的人倫、人文常識;通過《百家姓》讓孩子從小建立起對宗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這是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礎。而《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則是傳統文學的技術訓練啟蒙。對于《幼學瓊林》和《增廣賢文》這兩本蒙學讀物,有個說法是:“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會讀書。”可見這兩本書在啟蒙教育中的價值。《鑒略妥注》與《龍文鞭影》這兩部則更偏重于對民族歷史文化的總結。
《鑒略妥注》又名《五字鑒》,是一本以五言詩句韻文的形式,按時序將我國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唐宋元明各朝代進行簡要概述的記傳體歷史讀本,為明代李廷機依據史書文獻所編撰,可以說是一部濃縮了二十一史的蒙學讀物。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就主張孩童啟蒙先讀《鑒略》,既可識字,又可了解中國歷史概貌。魯迅在1926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五猖會》中寫道,“記得那時聽人說,讀《鑒略》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所以,父親要他背一段書才可以出門,所背的書就是《鑒略》。據說,魯迅、周作人都是以《鑒略》啟蒙的。
在傳統的讀書人看來,學以致用的捷徑就是經史合參,也就是將經典中的理論對照歷史史實去體認。所謂“剛日讀經,柔日讀史。”這剛柔與陰陽的對應,如果從時間角度來說,農歷的單數是陽日,屬性偏剛;雙數是陰日,屬性偏柔。如果從節氣角度言,這個柔日,就是春秋二分的時節。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分曰:“陽生于子,終于午,至卯而中分,故春為陽中,而仲月之節為春分,正陰陽適中,故晝夜無長短。”所以,史官著述的史書稱春秋而不稱冬夏,也許有取其公平、平和、適中之意吧。
讀經需要消文會意法融于心,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達意,這需要點剛勁;讀史需要以史為鑒反躬自省,再以局外人謀篇布局,這需要點柔功。剛柔與陰陽皆互融于一身,借助于時空、時運的助力,讀書學習與事業上確實可以收獲事半功倍之效。
“觀史古今思進退,讀經養志識春秋”。春分時節,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趁著風柔氣正的好時光,不妨讀一點史書,孩子可以背背《五字鑒》,大人可以讀讀《綱鑒易知錄》,在智慧上的收獲是相伴一生的無價之寶。
文末跟讀者們分享一個消息:我在新聞晨報連載十年的物候日志專欄將陸續結集出版,其中,《歲時香事》作為“文化傳家系列叢書”之一,已于2022年9月由文匯出版社出版發行。“文化傳家系列叢書”第二冊,沈國麟教授著《陰陽之道》也已于2023年1月出版,有興趣購買的讀者可留言與我聯系,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