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在經期及月經前后出現明顯下腹痙攣性疼痛、墜脹或腰酸痛等不適者謂之痛經。辨證應重虛實,虛證多為氣血虛弱、肝腎虧損,不榮則痛;實證多為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或濕熱下注,不通則痛。
痛經肝脾失調,氣血瘀滯證,以自擬活血止痛湯加減治之。
賈某,女,24歲。于2006年3月20日來診。
主訴:經期腹痛2年余。
病史:2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經期少腹作痛,痛引腰骶部,經檢查診斷為子宮內膜炎,服藥治療效不佳,每隨月經而周期性發作,婦科檢查提示:盆腔炎、盆腔積液。在河南省婦幼保健院治療,療效仍不佳。現癥見經期少腹疼痛拒按,痛引腰骶,月經量少,色黯黑有血塊,經前乳房脹痛,心煩急躁,食欲不佳,夜寐及二便尚可。舌質紫黯有瘀點,舌體稍胖,苔薄白,脈沉澀弦。
2004年河南省人民醫院婦科檢查:子宮內膜炎;2004年河南省婦幼保健院婦科檢查:盆腔炎、盆腔積液。
中醫診斷:痛經(肝脾失調,氣血瘀滯)。
西醫診斷:繼發性痛經。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止痛。
處方(李老經驗方):活血止痛湯加減:當歸10g,白芍15g,白術10g,茯苓15g,柴胡6g,香附10g,西茴10g,烏藥10g,蒲公英15g,木香6g,桃仁 10g,丹參15g,青皮10g,牡丹皮10g,甘草3g,元胡10g。3劑,水煎服。
醫囑:月經將至,少腹出現脹痛時服藥;保持情緒舒暢。
二診:2006年4月2日。經期腹痛及急躁易怒減輕,月經量少,色黯,脈沉弦,食欲好轉,舌體稍胖大,舌苔薄白,脈沉弦。去疏肝理氣之西茴、青皮,加田三七3g(研末沖服),以增強活血化瘀止痛之功。5劑,水煎服。
三診:2006年5月12日。月經來時腹痛減輕,疼痛時間縮短,腰部已不疼痛,月經顏色暗,量少,已無血塊。舌體稍胖大,舌苔薄白,脈沉弦。囑月經將至,少腹出現脹痛時服上方藥5劑。
腹痛等癥消失而痊愈。追訪3個月,未見復發。
本病于肝氣郁結,血瘀阻滯,使胞宮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故每逢月經將至時少腹疼痛。治宜疏肝健脾,活血止痛。方用自擬活血止痛湯加減。藥以柴胡、香附、西茴、烏藥、青皮、木香疏肝解郁,理氣止痛;當歸、白芍、丹參、元胡養血活血通經;蒲公英、牡丹皮、清熱涼血;白術、茯苓、甘草健脾和胃,協調肝脾。二診經期腹痛及急躁易怒減輕,可見肝郁氣滯之象漸解,瘀血之象漸除;白帶量減少,食欲好轉,可見脾虛之證漸復。氣滯血瘀漸減,去疏肝理氣之西茴、青皮,加活血止痛之田三七以增強活血化瘀止痛之功。三診諸癥向愈,故守上方續服,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