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左)
初診 痛在臍右斜下一寸,西醫(yī)所謂盲腸炎也,脈大而實,當(dāng)下之,用仲景法。
生軍(五錢) 芒硝(三錢) 桃仁(五錢) 冬瓜仁(一兩) 丹皮(一兩)
二診 痛已略緩,右足拘急,不得屈伸,伸則牽腹中痛,宜芍藥甘草湯。
赤白芍(各五錢) 生甘草(三錢) 炙乳沒(各三錢)
【按】俗所謂縮腳腸癰者,此也。吾師移傷寒之方,治要略之病,神乎技矣!
三診 右足已伸,腹中劇痛如故。仍宜大黃牡丹湯以下之。
生川軍(一兩) 芒硝(七錢沖) 桃仁(五錢) 冬瓜仁(一兩) 丹皮(一兩)
拙巢注:愈。
【按】腸癰病證,變化多端。上述各案尚不足以盡其情。吾友蔣冠周君偶抱孩上下階沿不慎,稍一驚跌,頃之心中劇痛,不可耐。次日痛處移于少腹右旁盲腸處。醫(yī)以定痛丸止之,而不能治其病。其令正來囑余診。余適以感暑臥床,薦就吾師治。吾師予以大黃牡丹湯加減,二劑將愈。不知何故,忽又發(fā)劇痛如前,改就西醫(yī)診,用藥外敷,約十余日,徐徐向愈。自后盲腸部分有一硬塊如銀元大,隱隱作痛,按之更顯。蔣君以為病根猶在,慮其再發(fā),意欲開刀,作一勞永逸之計。余力止之,用陽和膏瑙砂膏加桂麝散等香竄之品,交換貼之,一月而消,此一例也。
曹穎甫曰:腸癰一證舍大黃牡丹湯以外,別無良法。《千金》腸癰湯雖與此方大略相似,而配合猶未盡善。但有時藥雖對病,而治愈正未可必。嘗治莊翔生次妻張氏,屢用本湯攻下,而腰間忽起流火,以至于死。考其原因,實由平日有雅片癮,戒煙后,不復(fù)吸煙,常用燒酒浸雅片灰吞之,以至腸燥成癰。下后,雅片灰毒內(nèi)發(fā),遂發(fā)流火,以至由腫而爛,終于不救,要不得歸咎于方治之猛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