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入營血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煩燥,澹語神昏或發(fā)斑疹,便血,舌紅絳,脈細數(shù)。
濕熱郁而化火,由氣入營,內(nèi)傳心包。從而發(fā)熱不退,煩燥不安,漸至澹語神昏,或發(fā)斑疹,此為熱入營分,熱勢熾盛,與風溫傳入營血的辨證和治法大致相同,但濕溫挾有痰濁而神昏譫語者,則以著重豁痰開竅略有區(qū)別,如熱入血分,腸中絡(luò)損而大便下血,病勢急劇,必須引起重視。舌紅絳,脈細數(shù),為陰液大傷,熱在血分之象。
治法:涼血滋陰,清心解毒。
方藥: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湯(《千金方》):犀角3克(磨汁)、生地黃15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
犀角地黃湯能涼血止血,又能清熱解毒。方中犀角清熱涼血,并能解毒,地黃養(yǎng)陰清熱,涼血止血;芍藥和營泄熱,丹皮瀉血中伏熱,涼血散瘀。若加銀花、紫草、大青葉、板藍根之類,以助涼血解毒之力。如治不及時,每因出血過多而導致正氣虛脫之變。
若大便出血不止,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脈象微細者,因下血過多,氣隨血脫。出現(xiàn)一系列正氣欲脫的險證,急投獨參湯益氣固脫。如出血漸止,仍見熱證者,繼用涼血止血之劑,癥見神疲、腹痛,便溏等虛寒證候,可用黃土湯加減為治。
總之,濕溫之證,在溫病中比較特殊,溫是陽邪,濕是陰邪,性質(zhì)不同,兩者結(jié)合,醞釀熏蒸,彌漫于上、中、下三焦,而以中焦脾胃為中心,因此,纏綿難解,變化甚多。初起時雖有衛(wèi)分表證,但時間甚短,特別是留戀于氣分的時間較長。在這個階段中需要分別濕重于熱,還是熱重于濕。在治療上既要雙方兼護,又要抓住主要方面。且濕重者易傷陽氣,不宜過用苦寒;熱重者易傷陰液,不宜過用辛燥,必須權(quán)衡輕重,加以適當?shù)奶幚恚剐皬臍夥侄猓恢率剐皞魅霠I血,以免病程延長。如果氣分之邪不解,一則可因汗出過多,陽亡以外,或瀉利頻增,脾陽耗傷,進一步損及腎陽。如忽然汗液大泄、體溫降低、神志不清、昏昏欲睡、四肢厥逆、脈象沉微,或心悸、煩躁、脈象急疾,均為陽氣虛脫之象,病情危急,急宜回陽救逆,在臨床上亦屬常見。一則濕從熱化,傷陰化燥,熱入營血,出現(xiàn)神昏譫語,甚則動風痙厥,皆屬重證,如突然大便下血,腸絡(luò)俱傷,最為危候。必須指出,濕溫病到了化燥傷陰之后,與風溫證候基本上沒有什么不同之處。但因濕邪偏勝,脾陽被困,或在發(fā)汗、攻下之后,發(fā)生陽氣虛脫的變證,則與一般溫病因熱盛致變者又有區(qū)別,到了病的后期,邪少虛多,或陰陽俱虛,病之變化機會更多,在治療過程中,不可不及早注意。《溫熱經(jīng)緯.溫熱病篇》中論之甚詳,可作進一步學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