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熱愛生活和學習的人
早就已經關注:今天學點兒什么(jtxdsm)
以下四個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學,
你知道多少呢?
一、登門檻效應Vol.01
登門檻效應通常又稱為得寸進尺定律,是指一個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這也就意味著,當我們需要讓他人接受一個很難要求的時候,最好先讓他接受一個小一點的要求,這樣他就比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學校讀書時,這樣的場景你一定似曾相識,對一些學習上比較有困難的同學,老師往往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有進步的小要求, 當學生達到這個要求后再通過鼓勵慢慢地向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達到。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跟別人提要求的時候,不要一開始就提出過高的要求,應該先提小要求,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不過同時,也要注意看住自己的門檻,當別人向你提要求的時候,記得該拒絕的時候一定要拒絕。二、曝光效應Vol.02
曝光效應又稱為多看效應,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我們把這種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叫做曝光效應。
對人際交往吸引力的研究發現,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當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討人喜愛、令人愉快。
就好比,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廣告一樣,在通常情況下,當一個牌子的產品廣告出現的頻次越高,我們在購買相同品類產品的時候,就會選擇那個我們更常看到的。
并且你會發現,身邊經常與人聊天,互動的朋友,人緣會相對較好。但并不意味著要去溜須拍馬,像是吃飯時的禮貌招呼,電梯里的寒暄問候,相遇時的相視一笑,都屬于一種曝光。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想增強自己的吸引力,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別人面前的熟悉度,在某人面前混個臉熟會贏得好感。
但有三點要注意的是:
一開始就讓人感到厭惡的事物,無法產生曝光作用。
如果兩個人彼此之間已經有一些沖突,或是性格上本來就不合,越常見面反而越擴大彼此的沖突。
過多的曝光會引起厭煩。三、聚光燈效應Vol.03
當你畫著一個精致的妝容,衣著整潔,登了一雙7CM的高跟鞋自信滿滿地去參加一次聚會,剛走上店門口樓梯時,不小心摔倒了,這種時候,你突然會覺得很尷尬,感覺所有人的眼神都在盯著你,恨不得馬上找一個地縫鉆進去。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聚光燈效應。
聚光燈效應指的是有時我們總不經意地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丑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但事后馬上就忘了。
但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聚光燈效應只存在于你的頭腦中,而非真實情況的反映。
那如何克服這種心理呢?
首先要提醒自己,別人的注意力并不在你身上。根據英國一項研究調查顯示,人們對你的注意力只有你想的一半多。
其次,試一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多將注意放在周圍的環境上,比如房間的擺設等。四、首因效應Vol.04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
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們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后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反之,對于一個初次見面就引起對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種原因難以避免與之接觸,人們也會對之很冷淡,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在心理上和實際行為中與之產生對抗狀態。
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
美國總統林肯也就曾因為外表的偏見拒絕了朋友推薦的一位才識過人的閣員。當朋友憤怒的責怪林肯以貌取人時,林肯說:“一個人過了40歲,就應該為自己的外貌負責。”雖然林肯以貌取人值得商榷,我們卻不能忽視第一印象的巨大影響作用,無論外在和內在,我們都應該格外注重。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認識一個新的朋友,見一個客戶,在一個陌生場合時,我們都需要整理好自己的形象,呈現給別人良好的第一印象,這可能會給你的人際關系帶來很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