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現代文化的產物,直到1895年,英語詞典里才首次出現midlife這個詞。工業革命、現代醫療技術、政府官僚還有媒體和廣告都是促使中年誕生的重要因素。
民國作家梁實秋說,所謂“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是一般人中年的寫照。不過要確切定義中年就不那么容易了。盡管科學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中年這個術語還是沒有固定的時限,從40歲到變得老年癡呆之間的那段時間可以算入其中。在某種程度上,統計學上對中年的年齡定義對特定個人毫無意義。它的意義遠遠比不上你自己的個人生命旅途,你的孩子多大了,你的父母是否健在,你的事業發展如何。總之,中年更多的是個人體驗,依賴你怎么看待自己,是感覺自己就像20歲,還是覺得同學會上所有人看起來都已經老態龍鐘?
中年不但難以定義,其實也并非一直存在。對此《紐約時報》文化記者帕特里夏·肖恩深有感觸,她在39歲時結婚,40歲懷孕,同時事業進入了高峰期。之前的人很難想象進入中年之后還在給孩子換尿布,或者照顧上幼兒園的孩子。鮮明的對比促使肖恩開始思考中年的意義。
肖恩發現,莎士比亞在他的人生7個階段中沒有提到過中年。過去興起衰落的所有偉大文明中也沒有產生過中年的概念。在新書《我們的壯年:中年的發明》中,肖恩告訴我們,中年是成年和老年之間一個相對新的階段,只存在于現代人的意識結構中。中年是現代文化的產物,直到1895年,英語詞典里才首次出現midlife這個詞。肖恩認為,工業革命、現代醫療技術、政府官僚還有媒體和廣告都是促使中年誕生的重要因素。
工業革命之后的誕生
幾個因素共同劃出了中年的分界線,首先是醫療條件的發展。在過去兩個多世紀里,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得到大幅延長。以美國為例,在1800年,一個常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5歲;到了1900年,人的平均壽命增加到47歲;1950年,人平均能活到68歲;現在,人平均能活到78歲。
在1800年,平均每個女人生7個孩子,用17年的時間來懷孕和生育,一半孩子在15歲之前夭折。但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進步,死亡率直線下降,到1900年,平均每個女人只有3個孩子。因此,女人進入40~45歲之后,她的家庭職責基本完成,最小的孩子也離家獨立了。未來的人生還有2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而這時她仍享有健康和活力,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因此從1890年到1920年是美國歷史上的進步主義時代,當時中年女人成了社會改革和婦女參政運動的主要力量。
其次,在1900年之前,85%的美國人生活在鄉村,人們一起收割莊稼,分享狹小的房間,鄉村課堂上各年齡段的學生都有,而跳舞和上教堂等社交活動也是不分年齡層的。年齡還不是個人身份的基本要素,像婚姻、成為父母和失去行動能力才能給生命留下階段性的標志。但是隨著工業革命和城市的發展,學生們開始按照年齡分成年級了,政府機構也開始按年齡來劃分人群,招工啟事開始對年齡有明確要求,俱樂部和各種組織也都是相同年齡段的人組成了。到了1900年,美國人口統計局開始記錄人們確切的出生日期,而不是把人們按10年分成一組。美國變成了一個每個人都確切知道自己多大的國家。
同時,于19世紀中葉在英、美國家建立的近現代退休制度通過社會保險制度和年金制度覆蓋到整個社會大部分人群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逐漸延長。在20世紀的頭30年里,美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延長了10歲,對年紀的清晰認識以及更長更健康的退休生活,共同促進了“中年”概念的誕生。
但是在20世紀上半葉,中年還不算流行。middle age這個詞偶爾會從雜志上蹦出來,但是引不起人們的興趣。相比之下,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在1904年的書中詳盡討論的“青春期”成了學術研究和公眾話題的焦點。
直到1950年,美國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兒童和社會》發表之后,“中年”的概念才再次得到突破。埃里克森創造了與以往不同的人生階段地圖,他認為人生分為8個階段。其中包括中年“middle adulthood ”,這個階段是通過傳承來定義的,埃里克森認為中年人在照顧孩子、指導年輕人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中年危機的研究
“中年”概念誕生后,開始人們對這個階段感到的不是輕松,而是恐慌。“中年危機”的概念開始慢慢植入人們的腦海:一方面是因為中年對女人來說像是福音,對男人則未必,起碼對藍領工人來說,中年不是什么好事。在工業社會,工人是根據性別和年齡來劃分的,勞動力市場看重的是力量和速度。工業革命之前,在地里干農活,可以從小孩一直工作到老,但是工廠的工作真正看重的是速度,這需要年輕工人。過了40歲的藍領工人發現,他們對工廠來已經就沒有什么價值了。
而對于步入中年的女性來說,從幾十年辛勤的工作后,突然重獲充分的時間也令她們無所適從,同時失去的容貌和年輕時的心態也讓她們焦慮,不知如何去打發時光,重建自我定義并繼續下半生的生活。
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在《國際心理學雜志》上首次發表了有關中年危機的文章,賈克斯認為,人到了中年(40~55歲)開始清醒認識到死亡的存在與不可回避性,死亡意識把一切生活與追求變得無意義,并激發了一種強烈的內在焦慮與恐慌。中年人的自我感、生命的信任、價值、信念會產生一系列瓦解。還有研究者提出失落的價值感讓中年顯得晦暗不明;空巢綜合征,大多數父母因為兒女的離去而感到不適;習慣了熱鬧大家庭的夫妻在兩人生活中會產生更多矛盾,因此中年時期離婚率上升;男人會為了更年輕的女孩而拋棄他們的中年伴侶……
“中年”變成一個令人恐慌的概念。為了解決這樣的危機,35歲到50歲之間的男性會通過一些方式來減輕他們的存在性焦慮癥,比如選擇小型但是有力的跑車,騎大又顛簸的摩托車,或者嘗試一下網絡約會,這能讓他們暫時忘記自己挺起的小肚子。
到了19世紀70年代,發展心理學提出的中年概念內涵更加豐富。中年成了人生中更加年輕,充滿潛力的階段。心理學界提出了成年期發展(Adult development)的觀念,發展心理學認為這個時期意味著成長和改變,中年的這層含義成了心理學的新時尚。1976年學者蓋爾·希伊(Gail Sheehy)的《人生變遷》(Passages)一書成了最暢銷的書,這本書探討成人生命各個階段的發展。而他的《新中年主張》榮登全美暢銷書排行榜,并讓中年成了流行語。20世紀80年代,麥克阿瑟基金會資助了大量有關生命階段理論的研究,從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和神學家角度對人生階段進行了更加精確的劃分。到了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以后,諸多男女性時尚生活志雜志都喜歡把關于中年如何度過,如何平衡心態的內容做成專題,給中年一個合理的定位,引導它們的讀者走出對中年危機的恐慌,而更充實地度過中年。
年輕崇拜
中年的流行化和消費化,是伴隨著另一股潮流而起——年輕的復興。在世紀之交,報紙雜志、電影、攝影和廣告,洪水般涌現,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讓人們的自我感覺集中于臉蛋和身體。這股視覺沖擊波在人們的觀念上建立起了對年輕和美麗頂禮膜拜的神殿。
不管是流行文化還是高雅文化都崇尚年輕人的美麗和活力。對此好萊塢的影響功不可沒。好萊塢影星克拉拉·鮑塑造了新的女性吸引力。1927年她在影片《It》中扮演了火辣個性的女主角,隨后成為好萊塢史上第一個打上性感標記的女星。1906年,美國流行去除眼袋,整容手術進入了新時代,當時的醫生宣布“歲月的痕跡必須消除”。到了1920年,整容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紐約的一些報紙追求熱點,舉行了一系列的“原裝女大賽”,而且如果一個女人說自己極其需要整容的話,還將得到免費整容機會。
商家和廣告業促使人們相信,“你看起來多老,比你實際上多大重要的多”,這也正是1923年一款化妝品的廣告詞。仿佛被注射了大劑量的虛榮,人們的行為變得失去理智,愚蠢而盲目。女人們開始嘗試各種燙頭方法,而她們的丈夫則為了返老還童而去移植睪丸。
科學家通過“讓人保持青春的實驗”也參與到年輕復興運動中來。事情是從1918年開始的,某位醫生把一個被處決的年輕犯人的睪丸移植到了一個60歲的人身上,結果,實驗沒有產生任何夢想的效果。不過不要緊,不久之后,一個俄國外科醫生來到美國,他聲稱已經成功把猴子的睪丸移植到已經失去性欲的男人身上。隨后大量人群涌向他的講座。這場戲劇的最后,維也納內分泌學家尤金·斯坦納奇,為焦慮的男人提供輸精管結扎術,按照斯坦納奇提出的假設,輸精管被結扎后,性腺的分泌輸出停止,隨后會出現性激素在體內蓄積的情況,從而能夠使男人返老還童。對此深信不疑的有葉芝和弗洛伊德。斯坦納奇還幫助女人休養生息,他用X光照射女人的卵巢,他認為這樣可以恢復青春。
一個比老年年輕的中年最為人們所期待,也在商業的需求下呼之欲出。
在今天,美國的中年人擁有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權力。二戰后嬰兒潮一代的人已經55歲以上了,他們的人數有3500萬,每年的花銷超過18億美元。他們的車、家電、旅行、飲食、美容和化妝品比18歲~49歲的人要奢華得多。因此很多商家把人口統計學上的中年人當成了焦點。
化妝品、外科整容業把中年變成了一種需要治愈的疾病。商家還同時推動一種神話“美妙的50歲”,好像50歲的人還可以美麗精力充沛如同年輕人。好萊塢繼續造夢,在美劇《欲望都市》中薩曼莎慶祝了她50歲的生日。而這位事業有成、性欲旺盛的女人依然美若年輕時的夢露。時尚是另一種壓力,女人們個個想要骨瘦如柴,中年女人也想這樣,于是最近幾年厭食癥在中年女人中大為流行。中年就是這樣的悖論,年輕的時候你決不想進入,當你變老了卻又不想離開。但是現在研究發現,中年危機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存在,反而人們在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的時候更可能經歷與中年類似的危機——稱作“四分之一人生危機”,更多人反而十分享受中年——很多人把中年看作是最幸福的階段。幾項調查發現,雖然幸福感在40歲之后下降,但是人們在50歲的時候開始對生活重新滿意起來。事實證明,態度決定年齡,如果你相信自己在中年能夠更健康,就會更健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對深刻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