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隨口就能答,現代藝術之父非塞尚(Cézanne 1839-1906)莫屬! 可是塞尚的繪畫傳承又來自何方呢? 顯然塞尚也不是一夜之間突然頓悟藝術真諦,或者有大造化偶有奇遇打通任督二脈,功力大增開創的現代藝術?甚至梵高,高更,他們采用的創作方式和繪畫技法又是從哪里起始的呢?
透納 (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
話說距今兩百多年前英國倫敦有位早熟的畫家,出身貧寒 (理發師的兒子),24歲成為皇家美術學院的副院士,25歲已擁有一批粉絲,27歲榮升院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方藝術史上第一流的色彩大師透納。約1810-1815年間,透納畫了一批泰晤士河風景油畫速寫。這批作品受到當時英國人所追捧的風景畫表現“ 畫境 ”的影響,力圖再現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色。這批風景速寫被后人贊為藝術史上第一批在現場直接完成的作品! 透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到畫出了他的第一件大師級作品《暴風雪: 漢尼拔及其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1812)。 這幅作品可以說是劃時代的。透納在這幅畫中,用色彩表現大氣磅礴以及史詩般的悲壯景象,所運用的色彩和筆法啟迪了無數后來者。 比如《雨,蒸汽和速度》中用抽象的形式表現明亮的光線與運動中的機車。透納被譽為畫彩色蒸汽的畫家。雖然印象派畫家們沒有公開承認透納對他們的影響,但是透納的色彩調配原則預示了20世紀的繪畫著色原理。
透納《漢尼拔及其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
康斯坦布爾 ( JohnConstable )
1776-1837
同一時代,英國某磨坊主的兒子,從來不愛旅行,甚至從來沒有遠離過家鄉的一位鄉巴佬,專畫英國農村的田園風光,具體說只畫生他養他的家鄉土地,并反復畫了很多他父親的風車磨坊。這位就是康斯坦布爾。他有個愛好,就是畫天。并且確信天空是風景畫的關鍵。他對各式各樣的云進行了非常細致的觀察研究,在藝術史上留下了一段傳奇。他用畫筆執著地捕捉一瞬間的景象,畫了很多自然寫生,還在畫背后注明所畫的云象,時間,日期等等。康斯坦布爾曾在19世紀30年代做過六次講座,把現代風景畫的起源追溯到提香。
這兩位英國浪漫派風景畫家一定沒有想到,雖然他們的作品當時未能對本國的藝術家產生影響,但對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畫家卻產生了重要影響。
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
1793-1863
當1824年康斯坦布爾的《干草車》在巴黎美展展出時,被26歲的德拉克羅瓦看到了,畫面上震撼的光色效果使得這位即將用實力轟動畫壇的大咖腦洞打開,甚至重新畫了《希阿島的屠殺》這幅名畫的背景,此畫同時在1824年的美展上展出。接著德拉克羅瓦在1827年畫《薩達納帕勒之死》時,血色的床單與地毯明亮而刺眼。在《自由引導人民》中對天空的表現更是用色大膽奔放。官方對德拉克羅瓦的承認從19世紀三十年代開始。1841年美展時,德拉克羅瓦首次被稱為“世紀的寵兒”,并有人預言繪畫的未來要在他的畫布上出現!
巴比松畫派( école de Barbizon )
1830-1840
巴比松村的這位大咖就是米勒 (Millet 1814-1875 ),他是農民的兒子,忠厚老實,早期生活貧困,后期(在生前)作品已經賣出了神話般的高價。他也是法國巴黎公社時期的風云人物庫爾貝 (Courbet1819-1877) 的好友。擅畫農民的梵高( Van Gogh 1853-1890 ) 自認為米勒是他自己藝術上的教父。在我們中國表現鄉土情懷的藝術家中更有一大批米勒的追捧者。
巴比松的畫家們還有幾位代言人:盧梭 ( Rousseau 1812-1867 ) ,杜比尼 ( Daubigny1817-1878 ) 和柯羅 (Corot 1796-1875 )。( 這個盧梭不是寫了《懺悔錄》的那個 )。滿懷詩意的巴比松畫派大師柯羅畫了最能引發觀者思鄉憂郁的田園風景畫《蒙特芳丹的回憶》! 他們周圍還集結了一批和當地農民雜居在一起的畫家,他們一起畫天光云影下的楓丹白露森林,畫虔誠篤信的農人與耕牛在田野上辛勤勞作,拾麥穗,挖土豆。這批畫家們畫筆下主要再現的是巴比松村周圍的森林美景。
巴比松畫派的色彩受到康斯坦布爾的影響,造型則來源于十七世紀的荷蘭風景畫。巴比松畫家們直接觀察自然的作畫方式為即將閃亮登上藝術史舞臺的印象派畫家們奠定了基礎。
印象派 ( Impressionnisme)
1860年前后,巴黎年輕畫家們想要得到老藝術家或者大師們的指點,就交點錢進入他們的畫室畫畫。有兩間畫室集中了最多的未來的藝術巨星。第一間是提倡在野外畫風景的格萊爾開辦的收費低廉的格萊爾畫室。這里是莫奈( Monet 1840-1926 ),巴奇耶 ( Bazille 1841-1870 ),雷諾阿 ( Renoir1841-1919 )和西斯萊 ( Sisley1839-1899 ) 四位好友相識畫畫的地方,也許是命運驅使,他們四人從此結下世紀之緣。四人還常到巴比松畫派的大本營楓丹白露森林去寫生。第二間畫室是一位模特建立的瑞士學院。畢沙羅(Pissarro1830-1903) 和塞尚則在此畫畫。
印象派大咖們的光輝奮斗史稍后我們另開一篇細細探究,這里只簡單梳理藝術發展的脈絡。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年輕人外,還要加上馬奈 ( Manet ) ,莫里索 ( Morisot ),德加 ( Degas ) 等人。單打獨斗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藝術家們必須團結起來集團作戰。這些藝術家們有一部分專注于畫風景,比如莫奈( Monet )等,其他人則各有自己偏愛的風格題材。比如印象派中最有才能最有影響力的德加,年輕時受到安格爾的影響喜歡畫人物,尤其偏愛畫舞女。女畫家莫里索則傾向畫溫馨的家庭題材。
莫奈和畢沙羅畫雪景吸收了透納畫雪景的方法,即用不同顏色的筆觸并排畫在一起,在一定距離外,顏色在視覺中產生混合效果,保證了使用的顏色不因多次混合而降低色彩本身美麗的純凈度。
印象派畫家們于1874年決定,以“畫家,藝術家,雕塑家,雕刻家的無名協會”之名舉行第一次聯合展覽。因為評論家們早就看不慣先鋒派作品的未完成性。這次展覽被看作是藐視官方沙龍展,反對學院派的叛逆舉動。在這次展覽上莫奈參展的作品《印象日出》被評論家點名批評。 因此這個青年畫家團體有了日后響震畫壇的名號“印象派”。從此一直到1886年,這群畫家以印象派的名義一共舉辦了八次聯展。
印象派追求的表現的是光照在物體表面,對物體本身固有色所產生的持續變化效應。他們非常注重局部色彩在光源色,環境色,反光色的影響下冷暖色調以及細微的色彩傾向的變化。對反光的極大興趣使得印象派畫家們進一步追求一天中不同時間,一年中不同季節的光線冷暖變化,引起局部色彩的變化。莫奈通過反復畫同一系列作品,比如《草垛》,《魯昂大教堂》,甚至《睡蓮》 等,更是把追求一天中某個特定時刻光線變化引起的局部色彩變化,推到了無人能與之比肩的高度!
他們放松對物體形體的再現,常常用零散而看似隨意的筆觸將不過多調和,或者純色并排畫在畫面上,用排筆法增加了形式美。
印象派將陰影的色彩通常處理得很漂亮。由于光線原因,物體陰影部分和物體本身固有色之間的補色關系,被印象派充分發揮到極致。
藝術家的主觀性在處理色調時得以強調。由于每個人對色彩視覺辨別的差異,無論是畫家本人還是欣賞者在看畫時后退一定的距離,并置的色彩互相混合在一起產生的視覺經驗都是非常主觀的。
后印象派( Post-Impressionnisme )
這幾位畫家使得印象派不僅在當時有很大影響,并且對二十世紀的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塞尚最感興趣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穩定的結構。所以他對待風景,靜物和人的態度幾乎一樣,都是作為他研究的對象。他對印象派放松形體,追求不斷變幻的光色不以為然,旨在將印象派變成某種穩固持久的東西,像博物館里的藝術品一樣。塞尚細心地用色彩和筆法既表現物體表面的環境色或反光,又表現造型前凸或后縮的某一個面,又同時把自然景物或物體概括成圓錐或球形等基本的幾何形體。他常常打破西方傳統的定點透視,從不同角度對每個單獨的物體進行仔細的觀察,然后把每個物體在最有表現力的角度畫出,畫面總是局部完成,再把所有物品組合起來構成穩定的結構。比如盤子的口可能是平視,底座則可能是俯視。畫面的透視角度是變化多樣的,似乎缺少邏輯,但是似乎又很符合畫面造型的需要。
高更和他周圍的畫家們在繪畫技法上的貢獻主要是簡化形體,借鑒中世紀繪畫扁平的富有裝飾意味的造型,把線條和色彩強烈的表現力結合起來。高更對日本藝術,原始藝術,裝飾藝術的興趣,尤其是景泰藍風格,加上深受像征主義思想影響,或可以用1889年高更展覽的名字描述他的作品風格: 印象主義與綜合主義畫派。代表作品《雅各與天使扭斗》集中體現了他繪畫的美學觀點。
梵高畫農民受米勒影響很大。在他到巴黎后,深深被印象主義,尤其是修拉和西涅克的色彩理論所吸引,從此畫面上運用的色彩非常鮮亮,并且常畫和背景色成補色或對比色關系的光環。而且最常用原色對比補色。比如畫藍色天空下金色的星星形成的光暈。他運用的筆觸短促而緊張,經常畫得很厚,又時而露著畫底子的白色。梵高筆下的自然景物和花卉,在充滿的陽光下恣意舒展喜悅。他的筆法和對色彩的處理,對野獸派和德國表現主義有很大影響。
立體主義 (Cubisme )
藝術終于進入了二十世紀。新世紀出現的第一個現代藝術主要流派是立體主義。立體主義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畫形體。1904年,巴黎舉辦了塞尚回顧展。塞尚的作品對年輕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高更和梵高的作品也幾乎同時展出。塞尚變換視角觀察和主觀重新組合畫面的造型方式,完全擯棄了傳統。高更與梵高富有表現力的主觀色彩,史前原始藝術,黑非洲雕刻等等因素綜合啟發了一位天才,他就是,畢加索( Picasso 1881-1973 )。1907年,他創作了劃時代的立體主義作品《亞威農少女》。同畢加索并肩作畫的還有勃拉克(Braque 1882-1963)。1907-1911年,是立體主義的第一時期,稱為解析立體主義。主要的創作方向是分解再重新組合物體各個角度的形體。1911-1916年被稱為綜合立體主義。這個階段的作品在繪畫的基礎上拼貼字母,數字,樂譜,報紙,甚或真實物體的部件,比如拆開的提琴等。
在立體主義出現之前,1905年的巴黎美展上,馬蒂斯( Matisse 1869-1954 ) ,德蘭 ( Derain 1861-1929 ),勃拉克幾位藝術家的作品被稱為“野獸派” ( Fauvisme ) 。1908年前后,野獸派發展到高峰期。他們的共同特征是使用明亮的光線,漂亮的色彩,富有裝飾性和表現性的形象。
再往后,藝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在戰后直至當代,藝術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樣,以后再繼續為讀者們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