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的理論主要有:本能論、驅力論、喚醒論、誘因論、認知論。
本能理論是最早出現的行為動力理論。本能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行為主要是受人體內在的生物模式驅動,不受理性支配。最早提出本能概念的是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C.Daywin)。而在動機心理研究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的則是詹姆斯、麥克杜格爾(W.McDougall)和弗洛伊德。其中麥克杜格爾系統提出了動機的本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基本源泉和動力;本能具有能量、行為和目標指向三個成分;個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漸發展而形成的
本能論過分強調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的學習和理性因素。實際上,本能在人類的動機行為尤其是社會動機行為中不起主要作用。雖然本能對自然動機起著主導作用,是自然動機的源泉,但由于自然動機不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純粹的自然動機幾乎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無一不受社會因素的影響或社會動機的調節,所以,本能論只具有從理論上對自然動機進行解釋的意義,而不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例如,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的吃飯行為已不純粹是一種本能行為,人們一般是定時定點在食堂就餐,而不是餓了就吃。在很多情況下,吃飯行為并不是由軀體的饑餓感引起的。因此,我們說本能論者沒有把握住人類行為的社會本質。用本能這種不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動機來解釋人類廣泛的復雜的社會行為,必然會犯生物決定論的錯誤。
霍爾最早提出,伍德沃斯提出行為因果機制的驅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 而讓驅力理論得以大力推廣的是赫爾(C.L.Hull)。
赫爾提出驅力減少理論。他假定個體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產生驅力。驅力是一種動機結構,它供給機體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滿足,進而減少驅力;人類的行為主要是由習慣來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驅力支配的,他強調經驗和學習在驅力形成中的作用,認為學習對機體適應環境有重要意義。驅力為行為提供能量,而習慣決定著行為的方向;有些驅力來自內部刺激,不需要習得,稱為原始驅力,有些驅力來自外部刺激,是通過學習得到的,稱為獲得性驅力。
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并維持著生理激活的一種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對喚醒水平的偏好是決定個體行為的一個因素。它提出了三個原理:1,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間的關系是一條倒U形曲線;2,簡化原理,即重復進行刺激能使喚醒水平降低;3,個人經驗對于偏好的影響,研究表明,富有經驗的個體偏好于復雜的刺激
針對驅力理論的缺陷(驅力理論僅僅強調個體的活動來自內在的動力,它忽略了外在環境在引發行為上的作用),提出了誘因理論。誘因是個體行為的一種能源,它促使個體去追求目標。誘因與驅力是不可分開的,誘因是由外在目標所激發,只有當它變成個體內在的需要時,才能推動個體的行為,并有持久的推動力。
現代認知理論認為:認知具有動機功能。動機的認知理論主要有:期待價值理論、動機的歸因理論、自我功效論、成就目標論。
期待價值理論
把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期待幫助個體獲得目標。
動機歸因理論
動機是思維的功能,采取因果關系推論的方法從人們行為中尋求行為內在的動力因素。 (積極的歸因是把成功歸因于能力,把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
自我功效論
班杜拉認為人對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在行為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結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行為結果的估計;效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某種行為的推測和判斷,這種推測和判斷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成就目標理論
不同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對能力的潛在認識會直接影響到個體對成就目標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