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抑郁癥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和影響生活幸福度的嚴重疾病。
抑郁癥患者常伴有情緒低落、意志減退、興趣喪失、自罪感、注意困難、食欲下降等癥狀和有死亡或自殺觀念,其他癥狀包括認知功能、語言、行為、睡眠等異常方面的表現。這些變化均導致患者人際關系、社會和職業功能的損害。
那么,遇上抑郁癥怎么辦?有什么治療抑郁癥的好方法呢?
對于中重度抑郁癥,最好采用藥物和心理咨詢綜合治療,治標又治本,減少抑郁癥復發的情況。
而對于輕度或中度抑郁癥患者,通過專業系統的心理咨詢能夠得以療愈。
常見的行之有效的抑郁癥心理治療方法有一般性的訪談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人際心理治療、心理音樂治療、森田療法等。
每年都有上百人因抑郁問題困擾而尋求專業幫助的來訪者,他們的程度有輕有重,年齡有老有少,或主動求助心理醫生,或已經絕望到放棄,被家人帶過來的。
接診的來訪者就有很多女性,因長年抑郁,對生活失去興趣,生命如同無根的花朵難以汲取養分而不斷萎縮。
35歲的媛媛便是其中一位嚴重的抑郁癥患者。
長年抑郁癥的她,悲觀絕望,被動接受心理咨詢。
35歲的媛媛,結婚8年,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因長達6年的抑郁而被丈夫張偉送來接受抑郁癥心理咨詢。
第一次心理咨詢時,她非常悲傷、無力,蒼白而拘束,她無法獨立表述自己的情況,需要依賴丈夫從旁協助和指導,似乎她所有的能量都耗盡了,難以與外界進行正常的互動。
在心理咨詢中,她慢慢打開自己,但依舊習慣采用一種自我保護的姿勢,把抱枕抱于胸前,整個人縮成一團,似乎很冷的樣子。
她大部分時間在哭,斷斷續續地告訴心理咨詢師她生活的一些事情。
她重復地表達她對改善自己的狀況不存希望,她不能信任任何人。她常常整夜整夜的失眠,為了能睡著,會吃一些安眠藥物,但現在好像越來越無效了。
這加深了她的絕望感。
目前她還是在繼續工作,丈夫和同事認為她很勝任這份工作。
然而,她常低估了自己的工作能力,覺得自己力不從心,難以集中精力,容易犯一些低級錯誤,并經常想辭職。好在同事和丈夫經常勸她繼續工作,她的工作才能持續。
同時,因為難以保證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家庭和工作,她常為此感到自卑自責和罪惡感。
她的自尊總是處于波動狀態,偶爾會有適度的自我價值感,但較多的是常常感到自我厭惡和罪惡感,她甚至會用自殘,比如打、揪和割,傷害自己。
在她的自我厭惡背后,有著被遺棄感和焦慮。
有時候想到死亡(自殺),心靈才有了一絲平靜和解脫感。她不知道自己患上抑郁癥怎么辦,也不知道抑郁癥怎樣治療,更不相信心理醫生能幫助自己走出來。
深入探討童年創傷,從根源上治療抑郁癥。
長期的較嚴重的抑郁,大多是早年與父母的依戀關系有著創傷,比如母嬰關系。
嬰兒在媽媽眼中看不到喜愛和親密,母嬰互動中極少有愉悅的感受,這是抑郁癥形成的土壤之一。
后天可能由于感情失利、工作受挫等誘因陷入抑郁,也可能沒有外在原因,內在長期感受到痛苦的煎熬。
而一個母嬰關系較為健康愉悅的人,或許遭受同樣的挫折,也會失落痛苦,但卻不會持續的陷入抑郁。
媛媛的情況就是這一個典型,媛媛父母婚姻不順,年輕的時候經常吵架、鬧離婚,媽媽有著抑郁的人格結構,并在孕期產生過不想要這個女兒(媛媛)的想法。
在媛媛的成長過程中,媽媽難以傳遞給女兒溫暖的愛和積極的感受,及正面對待自己和世界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反,女兒一直體驗到的是女性的無價值感,被冷漠對待,被拋棄感和存在的焦慮。
正如大多數抑郁癥來訪者一樣,在初期討論咨詢計劃時,媛媛沒有表達她對咨詢抱有怎樣的期待,她甚至不相信她能夠得到改善,也就是說,她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第二次咨詢她如約而至,并堅持做了半年的咨詢,直到她早年的傷口得到療愈,自我得到重建,能夠更好地面對自己和外界環境。
在咨詢的前期,媛媛的丈夫很難理解妻子的抑郁狀態,覺得妻子的抑郁是意志薄弱和無能的表現。
丈夫的態度和指責讓媛媛的自卑感和罪惡感加重,她覺得自己太脆弱,拖累了家人,給別人帶來麻煩,陷入更深的抑郁中。
因此,咨詢師也給其家人進行相關指導,采用更有效的方式協助媛媛的康復。
▼
提醒廣大陷入抑郁情緒的女性
也許,你的人生正經歷一個巨大的情緒低潮,就如陷入黑暗的深淵里,你看不到前方的陽光,你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你對人生、對工作、對癥狀都沒有希望,你在其中感受到的是無力、無助、自卑、自責,甚至想過放棄自己。
不過,跌倒最深的低谷,也就意味著回升階段的到來!
圖文部分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