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下雨天,你腦海中浮現的是什么呢?是唯美纏綿的江南煙雨?是氣勢磅礴的滂沱大雨?是戴望舒先生《雨巷》中丁香般的姑娘?還是能睡上慵懶且愜意的一覺?
不同的人對下雨天有著不同的感受。那么,你又了解多少下雨天和人的生理與心理之間的關系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雨的神秘面紗吧。
雨后的泥土清香——竟是放線菌的味道
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陸玲教授解釋說;“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來源于放線菌的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產物主要是放線菌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其他物質,比如說抗生素。放線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主要以孢子或菌絲狀態存在于土壤、空氣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機物豐富、呈中性或微堿性的土壤中數量最多。雨水的沖擊和濕氣將這些微小的孢子和代謝產物帶到空氣中,附著在雨后空氣里的濕氣上形成氣溶劑(就像空氣清新噴霧劑)”。
瞌睡蟲易侵襲而來的雨天
從生理的角度解釋,下雨時氣壓比較低,與興奮有關的交感神經因為攝取不到充足的含氧量,就會處于低落的狀態,相對容易進入休眠狀態。而且,人體在光線昏暗的環境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容易產生倦意。
從心理的角度解釋,著名的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了一個心理學概念——集體潛意識。是指人格結構中最底層的部分,它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積累下來的沉淀物,包括人類的活動方式和人腦中的遺傳痕跡。遠古時代,人類一般住在山洞或茅草屋里,晚上睡覺時會擔心野獸侵襲。而在下雨天,野獸一般比較少出現,而人們也能暫時放松警惕,獲得暫時的安全感。而這種雨天安全感在世世代代中遺傳了下來。
雨聲——心理的協奏曲
可曾關注過下雨的聲音呢?有雨水叩擊著青石板的聲音,有雨水敲打著屋頂的聲音,也有雨水沖刷著樹葉的聲音等等。
而這些雨聲,叫做“白噪聲”。其特點是在人的聽覺范圍內,所有頻率的聲音強度都相當,使人聽了感覺舒適。另外,這些雨聲很大層度上隔絕了外界的噪音,仿佛把世界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似乎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隱形的獨立空間,讓人擁有一種安全感。用精神分析學派的話來說,就是使人更能進入“內視”狀態。
不同的人對下雨天有著不同的感受。究其本質而言,下雨天只是為人們的感情抒發提供一個特定的背景,而雨,只是一個透明的符號。
在杜牧看來,雨是帶著歷史印記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在韋莊看來,雨是伴人入眠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在志南看來,雨是可親可愛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李煜看來,雨是帶著哀愁的——“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環境影響著心境,也同時折射出人們的心情。
弗洛伊德講過失心理學時提到“一個人若忘記了一個熟悉的專業名詞,且用十二分的努力也無法從記憶中將它搜索出來,我們便可推測他對擁有這個專有名詞的人必無好感,所以不愿記起”由此可以推延出,在雨中擁有過美好的記憶,也許會在潛意識中對雨天形成一種喜歡的感覺。
而在雨中經歷過不愉快的事情,有可能在潛意識中形成對雨天的厭惡。有些人厭惡雨天是基于一定現實條件的,比如,有人會覺得雨天出行不便,易弄臟衣褲。或是對于一部分實體商家而言,雨天會影響人們出行意愿,減少出行,從而減少了客流量,減少營業額。當然,事情不能一概而論,人們對同一事物的感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會有著不同的看法。
雨天的“小確幸”
小憩一會是個不錯的選擇。閉上眼睛,在摻雜著泥土氣息與雨的清冷氣息的空氣中,讓全身的細胞感受雨天特有的饋贈。
或是泡上一杯香茗,在靠近窗邊的地方,一邊賞雨,一邊感受溫熱的茶水從口腔到喉嚨再到慢慢流到胃里的暖意。
在綿綿細雨時,雨中漫步,感受雨的微涼,草的清香。可能你會感受到平時沒有發現的“小確幸”。
或是捧上一本閑書,體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下雨這一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現象從生理和心理的方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對于雨天持喜愛還是厭惡的態度,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