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超前消費的時代,沒有信用卡幾乎成為了一件丟人的事情,每個人都在努力的消費。節省、節約,似乎變成了一件可恥的事情,羞于談節約。每個人都在談股票、債券、基金等等各種投資理財,仿佛無限高大上,可很多人都忘了,沒有最初的原始積累,哪來后續高大上的投資?如果沒有最初的節約,沒有最初的儲蓄,拿來投資的一桶金?難道跟父母拿?難道跟別人借?這樣才是高大上么?
節約不可恥,儲蓄是必須。哪怕再有錢,也需要節約;哪怕有再多的投資理財渠道,也要保證基本的儲蓄,確保必要的現金流。 原諒我是一個保守派投資理財者。
最近讀了《拿工薪,三十歲你也能賺到600萬》,作者是安德魯-哈勒姆。閱讀此書,思考投資理財的成敗,我認為,拿工薪想要掙到額外的錢,關鍵是需要有正確的知識+堅持不懈的行動,兩者缺一不可,否則收入基本不會變。下面分享書中的致富黃金法則。
1)手里拿著一張大額支票,過著海灣皇族般的生活,并不能說明他一定就是富人。
2)要在財務上遠離風險,我們就必須積累資產,而不是負債。能讓人終生受用的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少華多賺,然后用剩下的錢理性投資。但太多的人卻沒有區分清楚什么是“所需”,什么是“所想”,也因此損害了他們的“財富健康”。
3)在學習投資積累財富之前,我們首先要學習如何攢錢。如果我們想憑借中低收入者的薪水致富,那么我們就不能做一個平庸的投資者。我們必須徹底擯棄那些令很多人吃虧的消費習慣。
4)不管一個人的薪水有多高,如果失業時他不能依舊活得滋潤愜意,那就只能說明他并非真的有錢。
5)至少應該滿足如下兩個標準,才會被視為“有錢”:A.他們可以選擇不工作,而不必為了生計而擔憂;B.他們所持有的投資、養老金或信托基金,可以保證終生都有兩倍于本國中等收入家庭的收益。
6)假如想變成有錢人,必須有一個目標明確的計劃,而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安排好我們的開銷,只有這樣,我們才有錢可以投資。
7)大多數球員看上去都非常有錢,但關鍵點不在于你賺了多少錢,而在于你如何支配你的收入。
8)從遵循致富9法則中第一條開始:想要致富,先學會花錢。縮減不必要的花費,將省下來的錢用于投資,從而使投資最大化。
9)最保險的致富之路,首先要學會量入為出,而且花的要比賺的少得多。
10)在追求財富和實現財務獨立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會犯一個愚蠢的錯誤:喜歡營造讓自己看上去有錢的幻覺,而不是做一個真正的有錢人。
11)購買二手車的小技巧:首先,必須精確鎖定目標(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對任何不符合我全部標準的概不關注。其次,面對那些積極進取而又極具韌性的銷售員,我確實是寸步不讓(兩種武器:一種是決斗的寶劍,直插敵人心臟;另一種就是電話,任何當面無法說出口的話,都可以在電話里說)。
12)如果貸款利息增加一倍,你還能還得起嗎?如果無力支付雙倍的利率,那么不斷增長的利息就會讓我破產。
13)很少人會像我這樣仇視負債,不過那種無債一身輕的感覺是無法言喻的。
14)如果你想致富,節儉一點肯定會讓你的成功概率更大一點,尤其是在你還年輕的時候,勤儉節約就更重要了。
15)什么是“致富黃金法則一”:想要致富,先“會”花錢。積累財富的一個重要大秘訣:消費觀決定消費習慣;在學習投資積累財富之前,我們首先要學會如何攢錢。
16)怎么運用“致富黃金法則一”:首先要學會量入為出,就是少花多賺,而且花的要比賺的少得多,將省下來的錢用于理性有效的投資。攢錢買東西,而不是以信用卡購物。投資房產和股票等可以隨著時間增值的資產,而不是投資負債,任何會貶值的東西,如汽車。授子以財,不如授子理財,不要把財富直接留給孩子。
17)為什么要掌握“致富黃金法則一”:致富的關鍵點并不在于你賺了多少錢:而在于你如何支配你的收入。在追求財富和實現財政獨立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會犯一個愚蠢的錯誤:喜歡營造讓自己看上去有錢的幻覺,而不是做一個真正的有錢人。接受財產施予阻礙了孩子們獨立創造財富的能力。
1)從小就開始學習理財是我們能送給自己的最好禮物。
2)巴菲特:準備最重要。諾亞可不是等到下雨時才開始制造方舟的。
3)要最大程度增加在股票和債券市場上賺錢的機會,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現在開始。
4)給孩子錢只能助長他們的軟弱和依賴,而向孩子傳授理財技能,并為他們的奮斗喝彩,則有助于促進孩子增強力量、獨立性和自豪感。
5)理財有道的家庭肯定對自己的生活成本一清二楚。而紀錄開支通常會帶來兩個好處:其一,只要把握了自己的當月花銷,你就會清楚有多少錢可以用來投資;其二,它還可以讓你為每一筆開支負責,這顯然會鼓勵大多數人厲行節約,遏制消費。
6)從月收入中扣除每月的平均開銷,就能得到每個月可用于投資的金額。不要等到月底再去投資,而是應該在拿到薪水那天就把這筆余錢轉存進你的投資賬戶。
7)什么是“致富黃金法則二”:A.利用最強大的投資利器:復利的神奇力量——讓錢生錢。B.時間就是金錢。時間會讓你的口袋越來越鼓,關鍵在于你如何利用它的價值。
8)怎樣運用“致富黃金法則二”:
A.實踐巴菲特的“諾亞原則”:盡早投資。投資越早,復利的神奇力量就越大,獲利越大。
B.投資股市的最佳方法就是擁有市場上的每一只股票,而不是去猜測哪只股票會上漲。盡管買進市場上的所有股票聽起來不現實,但如果能買到一種本身就包含所有股票的產品(指數基金),這一切就很簡單了。
9)為什么要掌握“致富黃金法則二”:
A.這是你能送給自己的最好禮物。
B. 傳授給孩子,這會是你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1)選擇指數基金應該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回報。
2)只要堅持節約,并有志投資于低成本、低稅率的指數基金,你就完全可以用別人一半的成本,在自己的投資期內實現更多的財富。
3)一本書的索引囊括了這本書的全部關鍵點。
4)只需持有如下3種指數基金,你就可以讓自己的投資對象覆蓋全球所有股市:
A.一只本國股市指數基金;
B.一只全球股市指數基金;
C.一只政府債券市場指數基金。
5)實現股票投資組合多樣化的最佳途徑就是找到一個低費率的指數基金。
6)什么是“致富黃金法則三”:最大限度地減少你的投資理財成本,使資金收益最大化,提高財富的積累幾率和速度。
7)怎么運用“致富黃金法則三”:購買指數基金:低管理費、傭金極低、交易成本和年費幾近零,稅收極低。增加你的凈資產,利用神奇的復利力量“利滾利、錢生錢”。
1)在你持有一只股票指數基金時,你實際上就已經擁有了和腳下土地一樣真實可靠的東西。
2)什么是“致富黃金法則四”?
A.打敗盲目和貪婪:你投資致富最大的敵人。
B.避免自我破壞性行為,熊市、基金便宜的時候拋出或者停止買進,而牛市、基金變貴時,反倒像瘋子一樣大肆購買。
3)怎么運營“致富黃金法則四”?
A.不必要把全部精力放在股市本身的陰晴圓缺之上,也沒必要對投資新聞或是所謂的市場趨勢唯唯諾諾。
B.建立一個合理的投資組合:投資股市指數基金+債券時尚指數基金。采用“定期定額投資”法,并隨著年齡的增長,增加債券市場指數基金的比例。
C.期待熊市,在股市下跌時,持續大舉“血拼”“打折”的股市指數基金。
6.致富黃金法則五:備好“投資組合”降落傘,股市下跌穩著陸
1)買債券,為你的錢保個險。
2)短期債券,為你的錢找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把你的錢投到短期政府債券或是信用等級較高的短期公司債券。(1~3年)
3)如果你每個月可以往投資組合里增加200美元的話,你可以將其中30%,即60美元用于購買債券指數基金;將其余70%,即140美元用于購買股市指數基金。
4)什么是“致富黃金法則五”?
造金山開銀山的秘訣:合理可靠的投資組合。保證投資賬戶中包含債券指數、國內股票指數和國際股票指數,將大大提高你的投資成功率。
5)怎么運用“致富黃金法則五”?
A.在投資組合中加入政府債券指數,投資比例與你的年齡相接近。
B.把投資于股票的資金在本國股票指數和全球股市指數之間平均分配。
C.把維持組合均衡作為投資的首要原則。嚴格遵循維持債券與股票的特定比例的投資策略。
D.如果你懶得管,那就建立“懶人投資策略”,及股市指數和債券市場指數各占一半。每年調整一次投資組合的分配比例。
1)在每年年底將組合的分配比例餓恢復到最初設定的標準。
2)最好的經驗就是堅持原有的分配比例。為每種基金選擇一個適當的百分比,然后每年調整以維持原有的平衡。
3)金融服務業的根本目標就是賺錢——為他們自己賺錢,而不是為你。
4)怎么運用“致富黃金法則六”?
A.建立你的“全球化”指數基金投資組合:本國股市指數基金+全球股市指數基金+債券市場指數基金(與你的年齡相仿的比例)
1)你只要晚上有規律地做些閱讀,不用多久就能比大多數理財規劃師掌握更多個人理財知識。
2)任何投資者都應該閱讀兩本經典投資論著:伯頓G馬爾基爾《漫步華爾街》、約翰博格《共同基金常識》。
3)怎么運用“致富黃金法則七”?自主學習投資理財常識,用理性的投資理念武裝自己,抵抗金融業的“剝削”。
1)對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自控,不要被看似來的容易的錢所誘惑。
2)在熊市買進低價股就是最有效的財富積累策略,尤其是對于長期投資者而言更是如此。
1)你可以從投資組合中拿出10%的資金用作個股投資成本,但剩下的90%一定要用于多樣化指數投資。
2)首先你要了解你不知道的是什么。
3)交易頻率越高,扣除稅費之后的盈利所得就越低。
4)投資股票前,需要了解兩件事:必須認識到熊市是投資的大好時機。要學會如何識別優質企業。
5)選擇業務簡單的企業,盡量規避那些快速發展變化的企業。
6)怎么運用“致富黃金法則九”?
A.在買進個股時,務必保持理智冷靜、精挑細選,并精心經營長期持有。
B.最大限度地熟悉投資對象,盡量選擇那些業務簡單、可預測性較強的企業。
C.尋找并學會識別價格合理甚至被低估的優質企業:低負債、高效經營、持續盈利、誠實。
D.認識到熊市是投資的大好時機,收集盡可能多的一手信息、設定個股買進價位、該拋時則拋出。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