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兒子:
明年你就大學畢業了,聽你媽說,你打算背包出去玩兒半年,這個主意不錯。帳篷,睡袋和登山包,我都收拾好了,打算和這封信一起給你。這些東西跟我去過不少地方,現在它們是你的了。
首先,歡迎你來到成人世界,相信過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這里比想象的還要糟。無論你多努力,它都不會一下子變好,只會變得沒那么糟。所以今天我想跟你聊聊這里的游戲規則,你好有個心理準備。
當初你選了電影導演專業,我很佩服,因為這是 hard 模式:你們畢業后,一百個人里大概只有四個人可以拍電影,其中一個人可以拍院線電影,最后能拍出好電影的恐怕只有 0.1 個人。從概率上看,你們當中絕大部分人以后都得去拍廣告。那時,你得琢磨怎么讓牙膏廣告里的模特看起來又白又亮,你還得把腸潤茶拍出一種很通暢的感覺。這恐怕不是你想要的藝術。
你選擇藝術,意味著進入了一條鄙視鏈。拍電影的看不上拍電視劇的,拍廣告的瞧不起拍淘寶店的。藝術的本質在于獨特,所以他們會不斷抬高門檻,把你擋在門外。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抱怨沒有機遇,心里討厭他們卻渴望成為他們。
如果你以后被他們欺負了,記住你爹這句話:
絕大多數人的自信都是裝出來的,他們并不可怕。
為什么要裝?因為他們和你一樣,也在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科員升科長,小鮮肉轉型演員,CEO帶公司上市納斯達克,本質上沒有區別。他們想要,他們相信,于是就有了自信。
很遺憾的是,人有很多先天的缺陷,比如習慣性高估自己。我們的信心主要是從精神和現實兩方面獲得的,于是人就被分成了兩種:
一種是幻想型的。腦子好使,看問題深刻,但眼高手低,執行力差。他們精神強大,讓他們誤以為自己也很強大。
很多年前,我有一個編劇朋友,知識淵博,聽他講電影是一種享受,字字珠璣,尤其擅長批判。但他這些年光批判別人了,自己卻沒有一個像樣的作品。他跟我說,主要是機遇不好,沒人能理解他。這個邏輯我覺得很奇怪,如果別人能直接看懂他的心思,那還要劇本干嗎?直接把腦袋敲開給別人看就行了。
另一種人是現實型的。趨利避害,執行力強,但浮于表面,不究真偽。和幻想型的人一樣,他們也會忽略自己的短板。
胡適先生在「新生活」一篇中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前天你沒有事做,閑的不耐煩了,跑到街上的一個酒店里,打了四兩白干,喝完了,又要四兩,再添上四兩。喝得大醉了,同張大哥吵了一回嘴,幾乎打起架來。后來李四哥來把你拉開,你氣忿忿地又要了四兩白干,喝的人事不知,幸虧李四哥把你扶回去睡了。昨兒早上,你酒醒了,大嫂子把前天的事告訴你,你懊悔的很,自己埋怨自己:“昨兒為什么要喝那么多酒呢?可不是糊涂嗎?”
你趕上張大哥家去,作了許多揖,賠了許多不是,自己怪自己糊涂,請張大哥大量包涵。正說時,李四哥也來了,王三哥也來了。他們三缺一,要你陪他們打牌。你坐下來,打了十二圈牌,輸了一百多吊錢。你回得家來,大嫂子怪你不該賭博,你又懊悔的很,自己怪自己道:“是呵,我為什么要陪他們打牌呢?可不是糊涂嗎?”
現實型的人做了一切努力,但始終搞不清事情為什么發生。
相反,幻想型的人懂得生活是如何運轉的,但卻什么也沒做。
他們的結果都是對生活失控。
自信的本質是控制生活。你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短板,向相反的方向努力。不要抗拒改變自我,人一生下來就注定要被改變。你現在手里只有時間,去把時間換成經歷吧。這筆買賣很劃算,這些經歷能填平你的認知缺陷。當現實和精神達到平衡時,你不用再去尋找自信,你就是自信。
不過我得提醒你,自信只是一種相對舒服的狀態,并沒有好壞之分。它會慢慢撥開你的外殼,露出真實的自己。你也許會像高更一樣跑到一個小島上窮困潦倒,也可能特坦然的變成一個俗人躺在公園曬太陽。無論怎樣,你都是舒服的,那還怕什么呢?
今天就說這些,你旅行的時候記得給我們打電話,錢和護照不能放在一起,重要的信息要打印一份帶在身上。還有,你的畢業短片我看了,我和你媽看了好幾遍,特別激動。說實話沒太看懂,但我又得給你媽講,所以就胡編了一些。如果她問起這事兒,你不要揭穿我。就這樣。
你爹
寫于 2017 年 1 月
關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