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大英雄
今天上午,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發布公開信,稱自己將從百度離職,消息一出,迅速傳遍了國內科技互聯網圈。
作為全世界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最權威的學者之一,吳恩達 2011 年在 Google 創建了 Google Brain 項目,通過分布式集群計算機開發超大規模的人工神經網絡,被大家熟知的「Google Cat」項目就是由他發起。
在 2014 年,吳恩達加入百度,成為「百度大腦」負責人,并擔任首席科學家一職。今天,這位在中、美兩國人工智能界發展中都發揮過巨大作用的科學家選擇離開,究竟會對百度造成怎樣的影響?他下一步又將會去哪兒?也許換一個角度分析,我們會得出些與眾不同的結論。
一次不意外的離開
在外界看來,吳恩達的離開似乎非常突然,對于今年年初開始重整旗鼓進行自我改變的百度來說,吳恩達的離職引發了不少人對百度內部環境乃至未來發展的討論。但實際上,不論是對于百度,還是對于吳恩達,這次的離開,并沒有那么意外。
首先,我們看到的百度,從 2012 年開始將人工智能領域作為戰略前沿,到如今將「人工智能」作為戰略核心,在人工智能方向的發展實際上開始是從理論研究轉化到實際產品的過程。在這個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展現真正力量的時代,不論是無人駕駛技術亦或是 DuerOS 語音交互計算平臺,這其中都有吳恩達作為科學家所做出的努力,而接下來百度會進一步落實的,就是陸奇所說「讓人工智能向產品化方向發展」,這是百度的變化。
對作為科學家的吳恩達來說,在百度的兩年多時間,正是他引領了這種變化,現在變化的接力棒交到了陸奇的手上。從 2014 年加入百度至今,百度人工智能團隊已經增長到近 1300 人,其中還有 300 名百度研究院成員,此次信中提到的 Adam Coates、景鯤、李平、徐偉、朱凱華等人,都是這一領域的出色人才。
而且,陸奇上任在百度進行大刀闊斧的部門整合以及人事變動,并要求「讓人工智能向產品化方向發展」。此前,百度高級副總裁、原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和百度副總裁、百度糯米總經理曾良相繼離職。在今年二月,陸奇還主導收購了渡鴉科技,可以說這種人事變動和公司結構調整都會是今年繞不開的話題,百度想在人工智能方面更進一步嘗試軟硬件結合,不會因為這次吳恩達的離開引起多大變化。
可以說,吳恩達的成績在于已經帶領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面完成了許多項目,這其中還包括了「開放百度深度學習平臺」以及「百度大腦平臺」這樣對未來影響重大的計劃。去年 9 月的百度世界大會上,吳恩達還表示,在百度內部,人工智能技術被不斷輸出給工程師和產品經理,通過團隊創造,他們能不斷研發新的產品。所以,無論百度走向何處,自己的研究都已告一階段,此時離開,也許不是最好的時候,但確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下一步,Andrew 將會去哪兒
離開百度之后,吳恩達將會去哪兒?我相信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盡管目前沒有明確信息,但我們從他的公開信,以及行業內部人士對于他的了解可以大膽推測一下。
第一個可能,他會再去一家新的巨頭公司嗎?對于一個主導過「Google Brain」和「百度大腦」的科學家來說,如果因為想再一次進行人工智能的研究而選擇大公司的話,似乎沒有多少可選擇的余地了。但這里有一個例外,就是非盈利性組織 OpenAI,這是由埃隆.馬斯克聯合硅谷科技大亨在 2015 年成立的機構,希望能夠預防人工智能技術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影響,推動人工智能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這與吳恩達的理念也非常一致。而且 OpenAI 網羅了不少人才,但缺一位重量級領導者,也許吳恩達非常適合。
不過,我們或許能從信中看看吳恩達自己是怎么說的:
我將繼續致力于用人工智能引領這場重大的社會變革。除了推動大公司使用人工智能,也還有很多創業,以及更深入進行人工智能研究的機會。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動駕駛汽車,每個人都擁有可以自如進行語音對話交互的計算機,每個人都擁有可以診斷我們病痛的醫療機器人。工業革命將人類從重復性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現在我希望人工智能可以將人類從重復性腦力勞動,比如忙亂的交通駕駛中,解放出來。這項工作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獨立完成的,這是全世界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和工程師的共同課題。
我在 Coursera 上的機器學習 MOOC 課程曾幫助很多人進入人工智能這個領域。除了致力于人工智能本身之外,我也將探索新的方式來幫助全球人工智能的愛好者,讓我們一起用人工智能賦能整個社會,取得更多成果。
顯然,「推動大公司」的目標現在已經不是他最在意的了,換句話說,他想做的事情大公司或許實現不了。
第二種可能,他會不會回去繼續從事人工智能學術領域的研究呢?
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作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電氣工程系的副教授,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吳恩達對于教育方向十分關心。他曾和達芙妮.科勒一起創建了 Coursera,這是全球最大的 MOOC 平臺(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他也曾經表示理想是「讓世界上每個人都能接受高質量的、免費的教育。」而且他自己也曾經錄制視頻講座為學生進行免費教育。
不過,在我們極客公園對一位熟悉吳恩達的行業內人士咨詢中,對方表示,當下人工智能領域異常火熱,資本的涌入,行業的發展都呈現良好態勢,所以即便想要從事學術研究,在未來也不是沒有機會,當下也許更應該從事于行業的發展。
另外,當下的人工智能學術研究,也離不開真正的落地實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選擇「走出去」做研究,如我們大家熟知的李飛飛,之所以選擇加入 Google,很重要的原因在于 Google 擁有大量數據支持,吳恩達從「走出去」到「走回來」,當下也許不是好時候。
最后一種可能是,吳恩達會不會進行創業,或者選擇加入新的團隊?
這種可能性在于,首先,他曾經和達芙妮.科勒共同創立 Coursera,這種創業經歷讓他了解到將想法落地到現實的可能性。由于他在 Google 和百度這些年的經歷,他更清楚人工智能在理論和產品上如何進行平衡,同時,也從大公司掌握了足夠多的管理經驗。并且,憑借自身的實力,想要創業也不會缺乏資金和人才支持,可以說,這一條路如果要起步出發,是一件不那么困難的事。
當然,他也可能像從前一樣,與其他人一同創業,原因在于他有一位非常志同道合的夫人。吳恩達的妻子卡羅爾.萊利(Carol Reiley),目前是硅谷人工智能創業公司 Drive.ai 的聯合創始人兼任總裁,這家公司研究的方向就是「通過工具包將普通汽車變為無人車」。而且,Drive.ai 這家公司的 8 位聯合創始人,身份都是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與同樣來自斯坦福的吳恩達關系密切。
吳恩達和妻子卡羅爾.萊利
其中之一的創始人薩米普.坦頓(Sameep Tandon)曾說:「深度學習是人工智能最精密的形式,也是以智能方式響應各種道路狀況的最佳技術。在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早期就在研究如何將深度學習應用至這項技術。這是一項面向未來自動駕駛真正的賦能技術,我們將利用這項技術進行導航,以及進行車內外的互動。」如果吳恩達選擇加入進來,那么過去多年在 AI 領域的研究成果,將會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向,對他來講,這確實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盡管目前,我們還不能確定吳恩達的正式去向,但毫無疑問的是,憑借多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作為科學家的他依然會站在「人工智能技術改變時代」的最前沿,而且很可能,下一次我們再談到他,「科學家」的名稱前會掛著創始人或者創業者的標志。
附上吳恩達信件原文地址:https://medium.com/@andrewng/opening-a-new-chapter-of-my-work-in-ai-c6a4d1595d7b#.esbp7h2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