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溥儀寫了這么一段話和一件事:我們行動的第一步是籌備經費,方法是把宮里值錢的字畫,古籍運出宮外,最重要的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我國著名女畫家馮忠蓮臨摹的《清明上河圖》)
這些宮中的字畫、古籍本就屬于溥儀家族,為何他要偷偷運出宮外,而且盜賣籌錢,難道他遇上了什么大麻煩?其實這和溥儀思想變化有很大關系,此時他已經沒了皇帝夢,只想漂洋過海,去見識他腦海中勾勒了無數(shù)次畫面的大不列顛。
1911年,清帝退位后,溥儀在宮中開始被要求專心修學,而且還給他請了中外名師,其中就包括莊士敦-英國牛津大學文學碩士,他不僅精通漢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進宮后他主要負責溥儀的英文、數(shù)學、博物和地理等課程。
(溥儀所書英文手跡,莊士敦所教)
莊士敦對溥儀的教育方式是西方寓教于樂的形式,這讓溥儀非常樂于接受,而且也學得進去,莊士敦時常給溥儀帶來一些西方新鮮玩意,溥儀的興趣愈加濃烈,在他的眼中,莊士敦所在的國家就是充滿神奇的世界,他也漸漸產生了向往的情緒。溥儀慢慢長大,一開始的那些小玩意已經提不起他的興趣,他萌生了一個念頭:不做皇帝,去英國學習。
(溥儀、溥杰在宮中,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溥儀已經留起了短發(fā))
清帝雖已退位,但在紫禁城內仍然可以保留原有帝王規(guī)制,也還有一幫大臣,溥儀的這個想法受到了滿朝上下一致的反對,在他們心目中,溥儀還是一國之君,應當一心為國為民,不允許他有出格的舉動,在這種情況下,溥儀對宮中的寶物產生了邪念。1922年11月,溥儀以賞賜溥杰的名義,宮里珍貴的字畫幾乎都被他們搬空,多達一千多件,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圖》。
正當溥儀盤算將盜出的東西變賣時,溥儀身邊的一個小太監(jiān)向內務府告了密,溥儀的如意算盤才未能得逞,自此,宮中的東西他一件也運不出,直到1924年被趕出了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