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將自己稱為炎黃子孫,而“炎黃”分別指的是炎帝和黃帝。然而,至今為止,國人一直都存在著一個疑問,那就是炎黃二帝究竟是否存在。據傳,炎黃二帝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他們分別是部落首領,在那個時期,大家都是根據流域的名字來命名,所以黃帝姓姬,而炎帝則姓姜。然而,由于文物的出土,炎黃二帝的姓氏則要被改寫。
在新石器時代,也就是在四千七百多年之前,太陽神炎帝出現了。那時,炎帝與火神祝融一共統管著中國南方。炎帝的出現為百姓們帶來了福音,因為他教會了大家制作陶器、耕種五谷等。但漸漸地,炎帝一族開始沒落,勢力完全敵不過黃帝。因此,黃帝就趁著這個機會,對炎帝發起了進攻。
經過多年的奮戰,黃帝終于擊敗了炎帝和蚩尤,完成統一。此后,黃帝一家直接壟斷了統治權。至于后來出現的王朝統治者,他們其實都是黃帝的后人。
但這些記載卻又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說法,比如黃帝的本姓是姬,但他的后代卻并不都姓姬,像夏朝創建者姓姒、商朝創建者姓子等。按照中國人的傳統來看,后代子嗣一定會隨父親姓,尤其是在那個年代。因此,從這一點來看,歷史的記載則存在著較大的出入。或許,夏商王朝的創建者根本就不是黃帝的后代子嗣。
以上的觀點只能說明黃帝的世系存在著問題,但這無法說明黃帝的姓氏其實是虛構的。甲骨文出土后,專家們的確在其中找到了“姬”字。因為漢字是比較特殊的,所以專家可以從漢字的結構以及演變歷史來解讀出當時的時代特征。“姬”字被發現之后,專家們也就其結構進行了一番分析。
“姬”是由“女”和“棞”構成的,而“棞”是由“”字演變而來的。在古漢語中,“”指的是一種由竹子制成的特殊梳子。因此,“姬”可以被解釋為一個女性在用梳子梳頭發。在前文提到過,黃帝實際是以姬水的名字來命名的,但“姬”與河流并沒有什么關系,如果與河流有關系的話,那偏旁則應該是三點水。因此,“因水而姓”的記載或許是不準確的。
當然,黃帝的確姓“姬”,但或許是因為他所在的部落擅長制作“”,所以他們才會被稱作是“姬”姓。在近幾十年間,學者們對黃帝的研究有了不小的進展,如今,大多學者都認為黃帝其實是周人的祖先。
學者表示,黃帝的確是真實存在的,但他出現的時間并沒有那么早。或許是周人在構建歷史的時候,特意將黃帝出現的時間給提前了,而且他們還將很多名人都與黃帝編在了一個族系中,由此,黃帝就能夠稱為這些人的祖先。
既然大家很難判斷黃帝的姓氏,那現在就來說說炎帝的姓氏。根據記載,炎帝原本姓“姜”。然而,在甲骨文出土之后,這個說法便被否定了。從甲骨文來看,在遠古時期,“姜”只是用作區分性別。“姜”是指女性,而“羌”則是指男性。
如果“姜”只是用作區別男女的話,那這個字是絕對不會用作“姓氏”。比如在如今,我們都用“男”和“女”來區分性別,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沒遇到過姓“男”或姓“女”的人。根據史書來看,大概在商朝中晚期時,“姜”字才被真正用作姓氏,這顯然不符歷史。
同樣,“姜”姓的起源還說明“姜子牙”這個人其實大有來頭,羌族人與商朝一直都處于勢不兩立的狀態中。姜子牙或許是為了維護羌族的利益,才會主動與周人聯結在一起反商。至于炎帝為何會姓“姜”,或許是因為羌人在被冠上“姜”姓之后,他們想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靠山,所以他們才會說炎帝姓“姜”。這樣一來,炎帝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羌族的先人。
總結:
歷史存在著很多地謎團,這些謎團都需要我們去一一探尋,并找出答案。歷史其實能夠反映出很多事情,比如炎黃二帝的姓氏,古人在記載這段歷史時,他們通常都是以所處時代的認知來記載的。
如果在那個時代,大家并不想為自己尋找一個可靠的祖先,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那炎黃二帝或許就不會被冠上“姜”和“姬”的姓氏,他們甚至還不會擁有姓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