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及意義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發展和教師成長。如何改變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生存狀態,使學生得到應有的發展,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由于教師自身業務水平的限制,導致了許多教學環節流于形式,教學質量不高的結果。因此,我們認為,從有效教學的理念出發,探究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行動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關鍵一環。
(二)課題主要概念界定
1. 有效: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2. 主要教學行為:指教師在課堂中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主要行為,包括呈示行為、對話行為、指導行為。
3. 行動: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
本課題旨在通過探索課堂教學中的呈示行為、對話行為、指導行為的有效的行動研究,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力爭實現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奠定基礎。使研究教師走上研究自己、研究課堂、研究教學的道路上。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有效的主要教學行為的行動研究。呈示行為(如語言、文字、聲像、動作等),對話行為(如問答:發問、候答、叫答、理答、討論等),指導行為(如閱讀指導、練習指導、活動指導等)。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1. 行動研究法
2. 自然觀察法
三、 實驗方案
(一)研究假設:
1.教師通過呈示行為、對話行為、指導行為的研究,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在“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通過教師在課堂中實施的有效的主要教學行動,能夠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進步和發展,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實驗對象:
1. 樣本:高陽鎮中學各年級學生
2. 實驗單位:興山縣高陽鎮中學各年級數學備課組
3. 抽樣基本方法:整體隨機取樣
4.樣本容量:800人
四、主要研究階段及研究成果形式
第一階段(2009.10-----2010.1)研究主要教學行為----呈示行為的有效的行動研究(如語言、文字、聲像、動作等)。呈示時間、呈示方式、呈示目的等方面評價呈示效果。同時,教師學習有關科研論文,撰寫教學案例、反思、階段小結。
第二階段(2010.2-----2011.1)研究主要教學行為----對話行為的有效的行動研究(具體內容問答,發問、候答、叫答、理答、討論等)。教師的發問情緒、目的、候答的行為方式,叫答的處理方式,理答的評價處理等的有效性。同時,教師學習有關科研理論,撰寫教學案例、反思、階段小結。
第三階段(2011.2-----2011.8)研究主要教學行為----指導行為的有效的行動研究(具體閱讀指導、練習指導、活動指導等)。什么時候指導,指導誰,如何指導才能實現三個維度的目標。同時,教師學習有關科研理論,撰寫科研報告、論文。
成果形式:
1. 課堂有效教學片段實錄
2. 教學設計、案例、反思
3. 教學論文
4. 圖片、音像資料
5. 研究報告
五、課題組分工情況
1、課題負責人:ZH
2、主要參與研究人員:各年級備課組長
3、課題實驗人員:全體數學教師
六、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我校是一所較為典型的依靠科研發展教師、提高質量的學校。領導不僅重視和支持該項工作,而且以飽滿的熱情,審慎的態度投入其中,具備了較為豐厚的理論素養,大膽進取,銳意創新的實踐精神,不怕挫折,在積極努力的奮斗過程中,敢于失敗的堅強毅力的支撐下,相信本課題的研究過程必將是一個體驗和收獲的過程。
七. 預算
本課題研究經費預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