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獲利的交易方法
風險對沖
投機與投資
長久以來,傳統的觀念一直認為通過單純的買賣獲得價差收益是種不勞而獲的行為,人們也總會以個人的偏見看待和評論他人的投機行為。對于自己,只要現實社會給予了這種賺錢的途徑,任何投機的行為都是天經地義的,可以被認為是正確的。
也正是因為這種非常特別的情景,“投機”一詞是帶有貶義意味的—“利用時機謀取私利,投機取巧,”這也一直是中文字典里的注解。
什么是投機?什么是投資?
在開始提問和思考前,我們先要討論兩個抽象的主題,投機是否真是毫無意義和不正確的?投資是否有別于價差交易?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也會有人用某種標準來衡量,如果對應的標準變了,那么情況會是怎樣的?
菲利普· L·凱瑞特(先鋒基金創始人)相信“動機”是確認投機和投資區別的關鍵,投機被定義為買入證券或商品,意圖通過價格波動盈利。
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和戴維·多德(David Dodd)在他們的著作《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里將投機和投資作了這樣的定義:“經過深入分析,我們認為投資行為是在承諾本金安全的情況下獲得安全的收益,不符合這一準則的就是投機”。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曾經擔心“投資者”一詞被用在所有參與股市交易的人頭上,報紙不分情況地使用“投資者”一詞,所有買賣證券的人都被稱為投資者,由于對投資的定義沒有共識,很多人并不承認投資和投機的理論存在差異,我們認為這種質疑沒有必要,甚至是有害的,因為這激發了很多人與生俱來投機股市的興趣。
現代經濟學之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指出,“投機是一種預測市場心理的行為,投資則是反映對整個投資生命的預期收益。”
2012年,被譽為指數基金教父的約翰·博格(John Bogle),在他的著作《投資和投機》(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中稱,在多數人的心里,投機和投資是無法區分的。
顯然,自資本交易市場出現以來,“投機者”和“投資者”這兩個詞匯便開始同時出現在交易所和金融字典里。業內人士也嘗試從交易的目的、持有的時間、分析的方法及風險偏好上分別給“投機”和“投資”作定義。無奈,近幾百年來,人們始終存有分歧,因為二者共同的特征是一致的—獲利的途徑都來自價差。
投機者和投資者賺取差價并沒有“是”與“非”的偏向,只在是否對市場有利,“看不見的手”以何種方式影響市場。
如果從對市場和社會是否有利的角度區分投機和投資差異,那么,明智的投機者以發現市場會如何變化來獲利,只要這種變化對市場是有利的;有時也會以消除某些不合理的價差為獲利手段,如果是錯誤方式造成的價差,改變這種錯誤則是可以獲利的。
而投資者要去做的是發現市場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哪些是不會輕易變化的、合理的,并可以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