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有一天一個記者調查了發明家,結果發現他這個所謂的發明,不過是一臺六百塊錢的電腦。實際上這個發明家玩了一個貓膩:他把這個核磁共振轉發到印度,讓印度一些收費很低的醫生進行分析,然后他再把數據導過來傳給客戶,整個美國轟動了。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就怕狗仔盯上你,所以這個記者就爆料,這根本不是發明家,只是一個大騙子!
其實單說技術本身,印度醫生一定比美國醫生精準或者更有效率嗎?一定不是,印度醫生絕對不會擁有這個絕對優勢,但毋庸置疑印度醫生在這個工作上,具有比較優勢。
什么是比較優勢呢?
我之前曾做過一份工作叫數據分析
什么是數據分析呢?就只是做一份常規的數據報告。
我們來做個假設,同樣的一個小時,同樣的數據報告,我做一個市場投放計劃,完成之后可以讓一個公司在未來一年內預算減少800萬,那如果我放下這個計劃不做去做那個數據報告,那我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呢?前一篇文章已經說了,這個機會成本至少是八百萬,而我的數據分析專員呢,如果他不做那個數據報告,那他只會做更初級的數據分析整理,怎么算他的機會成本也不會超過八百萬。
你看雖然數據報告這件事上,我擁有絕對優勢,但我的數據分析專員卻擁有著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有著比我用更低的機會成本來產出這份數據報告的能力。
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區別在哪里呢?
中國有句話叫我耕田來你織布,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耕田我效率高所以我來,織布你效率高所以你來,這是絕對優勢。
但是比較優勢強調的什么呢,即便是織布這件事我比你的效率更高,但是如果你的機會成本更低,也要有你來做。
比較優勢有什么用呢?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iPhone,品牌是蘋果的但是裝機是富士康完成的,那蘋果公司如果自己來裝一定不如富士康裝的好嗎?
是富士康在裝機這件事上,擁有更多的比較優勢,也就是富士康相比于蘋果,機會成本更低。
再比你領導讓你做一件事。他心思一轉:我教你需要一天的時間,我自己做半小時就能做好那我還不如自己做呢。結果呢?市面上但凡這么想的領導一定是把自己累得半死,然后整個團隊亂七八糟、績效很差。
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么呢?
好的領導懂得讓比自己機會成本更低的人去做他該做的事。
比如美國人聊天,人家不用微信,人家用Whatsapp。
Whatsapp這個團隊很聰明,創業的時候沒有嘗試去跟當時的通訊老大硬碰硬而是選擇了移動社交工具,在自己更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創業。最終這個只有50個人的團隊在臉書和騰訊的“搶購”中以190億美金被臉書收購了。相當于每個人創造了3個多億的價值,所以建議那些想創業的朋友,我建議你不要關注最新最熱的創業概念,而是要觀察那些巨頭企業沒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相比于巨頭你一定沒有絕對優勢,但是你很可能有比較優勢,為什么呢?很明顯的他們的機會成本更高啊!
看到這話,你是不是有點懵?既然是優勢,那我為什么要降低呢?
你這么想,投資大神巴菲特因為他在投資這方面的天賦,導致他的機會成本太高了,這表示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事巴菲特都沒有比較優勢,那他做任何一件事的機會成本怎么算呢?等于他用同樣的時間做投資可以賺的錢。所以他干啥的機會成本都非常高,所以他沒有比較優勢。
那么我們在職場打拼、不斷投資自己其實都是為了增加我們的機會成本、降低我們在瑣事的比較優勢,最終把我們手上價值不高的事,交給機會成本更低的人然后我們在某個點上集中爆發,成就職場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一句話總結比較優勢:
我做得比你好也得你來做,事情應該交給機會成本更低的人來做!
在不具備比較優勢的情況下,主動讓出
在具備比較優勢的情況下,果斷進入
不斷的降低自己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