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君子疾1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孔子說:“君子憎惡離開了這個世界以后名稱與事實不相稱呀。”
【說明】這是孔子反對形式主義最直接的一句話了。作為一個君子,不論從內心世界到外表行為,都應該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這就是孔子多次提到“巧言令色”、“佞者”的緣故,也是孔子提倡“正名”原則的緣故。表面上象個君子,也被人稱贊為君子,可是事實上并沒有做到君子所應該做的;或者說,一個父親表面上象個父親,但卻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就不符合“正名”原則,就是虛有其表的,也就是君子真正憎惡的與事實不相稱。中國人喜歡“蓋棺論定”,可是其論定也必須要名稱與事實相稱。
——————————————————
【注釋】1.疾:《易·明夷·九三》:“得其大首,不可疾貞。”《書·康誥》:“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書·君陳》:“爾無忿疾于頑。”《論語·述而》:“子之所慎:齊,戰,疾。”《荀子·非十二子》:“禮節之中則疾疾然,訾訾然。”《荀子·大略》:“生而有疾惡焉。”《詩·檜風·隰有萇楚序》:“隰有萇楚,疾恣也,國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無情欲者也。”《字匯·疒部》:“疾,惡也。”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疒部》:“疾,又為疾惡之義。”這里用為憎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