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老子曰:圣人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能至于無樂也,即無不樂也,無不樂即至樂極矣。是內樂外,不以外樂內,故有自樂也,即有自志,貴乎天下。所以然者,因1天下而為天下之要也,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身得則萬物備矣。故達于心術之論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無所喜,無所怒,無所樂,無所苦,萬物玄同,無非無是。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勢而尊,不須財而富,不須力而強,不利貨財,不貪世名,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2也;神者,生之制3也。一失其位,即三者傷矣。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主者,神從而害。其生貪饕多欲之人,顛冥4乎勢利,誘慕乎名位,幾以過人之知,位高于世,即精神日耗以遠,久淫5而不還,形閉中拒,即無由入矣。是以,時有盲忘自失之患。夫精神志氣者,靜而日充以壯,躁而日耗以老;是故,圣人持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6其形,而與道浮沉;如此,則萬物之化無不偶7也,百事之變無不應也。
【譯文】老子說:圣人與陰氣一起閉合,與陽氣一起開啟,就能夠達到無所樂,無所樂也就無所不樂,無所不樂即是最大的快樂。這種樂是由內至外,而不是以外在的快樂牽動內心,所以才有自己的快樂,也就是有自己的意志,這是天下最可貴的。之所以是這樣,是憑借天下而作為于天下的需要,不是取決于萬物而是取決于我,不是取決于他人而是取決于自身,自身得到那么萬物也就齊備了。所以通達心術的論者,把嗜欲愛憎都排除在外了。因此,無所謂喜,無所謂怒,無所謂樂,無所謂苦,萬物玄妙和同,沒有是非曲直。所以讀書人有一定的論述,婦女有不可改變的行為。不等待權勢而能尊貴,不需要財物而能富裕,不需要力量而能強大,不去利于財貨,不去貪求世俗的名譽,不以高貴為安樂,不以低賤為危難,形體神氣意志各自處在適宜的位置。所謂的形體,是生命的居所;所謂的氣,是生命的本源;所謂的神,是生命的制度。一旦失去各自的位置,那么形氣神三者皆有損傷。因此以神為主的人,形體隨從而有利;以形體為主的人,神氣隨從而有害。那些生性貪婪有很多欲望的人,顛倒昏暗于權勢利益之中,誘惑仰慕于名譽地位之上,數次以過人的智慧,高于世人的地位,把精神日益消耗于遠方,長久浸潤而不返還,形體閉合心中抗拒,精神就無法進入了。因此,經常有盲目忘記失去自己的憂患。所謂的精神志氣,安靜就能日漸充盈以壯大,浮躁就會日益消耗而衰老;因此,圣人保持修養其精神,諧和柔弱其意氣,平和其形體,而與道路一起浮沉;這樣,那么萬物的變化無不配合,百事的變化無不響應。
【說明】快樂分很多種,克服了困難,完成了工作,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去看喜劇,去聽相聲,那是外在的快樂。內心的快樂可以長久,可以持續,外在的快樂則是轉瞬即逝。所以,真正的快樂取決于自己,而不是取決于他人。所以,我們要守住空虛,守住平常,守住清醒,守住真情,守住清靜,守住柔弱,守住仁愛,守住愚昧,守住儉樸,守住謙讓,才能夠獲得幸福快樂。
【注釋】1.因:(yīn音)《書·堯典》:“厥民因,鳥獸希革。”《詩·鄘風·載馳》:“誰因誰極。”《詩·大雅·皇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管子·乘馬》:“因天材,就地利。”《荀子·議兵》:“因其民,襲其處。”《韓非子·揚榷》:“辯惠好生,下因其材。”《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因人成事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這里用為依靠,憑借之意。
2.元:(yuán原)《易·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書·舜典》:“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關尹子·鑒》:“耳聞交響者聰愈傷,心思元妙者心愈傷。”《春秋繁露·重政》:“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說文·一部》:“元,始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來曰元來。唐宋人多此語,后人以‘原’字代之。”這里用為初始之意,又用為天地萬物之本原之意。
3.制:(zhì志)《管子·法法》:“彼民不服法死制,則國必亂矣。”《左傳·隱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易·節·象》:“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荀子·王制》:“制與在此,亡乎人?”《史記·禮書》:“擅作典制。”《史記·汲黯列傳》:“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這里用為規章、制度之意。
4.冥:(míng明)《詩·小雅·無將大車》:“維塵冥冥。”《管子·內業》:“冥冥乎不見其形,淫淫乎與我俱生。”《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太玄·玄文》:“冥者,明之藏也。”《說文》:“冥,幽也。”《廣雅》:“冥,暗也。”《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漢書·五行志》:“其廟獨冥。”這里用為昏暗之意。
5.淫:(yín銀)浸淫,浸漬。《周禮》:“諫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淫之以蜃。”《考工記·匠人》:“善防者水淫之。”《文子·十守》:“勢利不能誘,聲色不能淫。”《淮南子·覽冥》:“女媧積蘆葦以止淫水。”《說文》:“淫,侵淫隨理也。”
6.夷:(yí移)《書·禹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詩·召南·草蟲》:“我心則夷。”《詩·鄭風·風雨》:“云胡不夷?”《詩·大雅·桑柔》:“亂生不夷,靡囯不泯。”《詩·商頌·那》:“我有嘉客,亦不夷懌。”《管子·地員》:“其泉黃白,其人夷姤。”《左傳·成公十六年》:“將塞井夷竈而為行也。”《楚辭·九懷》:“羨馀術兮可夷。”《呂氏春秋·似順》:“往而夷夫。”這里用為平和、平易之意。
7.偶:(ǒu藕)《書·君奭》:“汝明勖偶王,在亶乘茲大命。”《管子·心術上》:“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韓非子·備內》:“偶叁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列子·仲尼》:“顧視子列子,形神不相偶。”這里用為配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