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參加工作,我先后與5任校長共事。他們有的樸實勤勉,凡事沖鋒在前;有的博學多才,在管理中智慧引領;還有的溫潤細膩,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各不相同,各有精彩。
如今,我也成為一名校長,便常常想:我應該做一名怎樣的校長?帶著這個問題,我踏上了一名青年校長的自我追尋之路。
我想做一名專注學習的校長。既專注于自己的終身學習,也專注于引領教師學習,更專注于研究兒童的學習。日本學者佐藤學在《教師花傳書》一書中寫道:“教師的人生就是持續學習的人生。向兒童學習、向教材學習、向同事學習、向社區學習、從自身的經驗中學習——正是這種持續學習的步伐,構成了教師的人生。”學校作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從一定程度上說,“學風”就是教風,“學風”就是校風。所以,我始終堅持和教師一起讀書,一起分享,一起研究。我發現,越來越多的教師從舒適區勇敢地走了出來,過去許多固有的觀念也在學習中悄悄被重塑,我們從起初的“一群人”轉變為如今的“一個團隊”。
我想做一名充滿智慧的校長。作為一名青年校長,我崇敬有大智慧的校長,比如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他們仿佛能看見學校里的每一個人,好像能在不經意間便讓學校真正“轉”起來。明代大儒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顯然,一名青年校長更需要在事上磨,才能真正“站起來”。為此,我一直行走在追尋智慧的學校管理之路上,權責分配、重心下移、協商管理……我堅持用研究的視角做學校管理,帶著思考做事,在且行且思中收獲了系統觀念和有機思維,在且思且行中看見了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
我想做一名永葆天真的校長。陶行知在《變個小孩子》一文中寫道:“忘了你們的年紀,變個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隊伍里去吧!你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我們必得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作為一名小學校長,我喜歡孩子喊我“丁丁校長”,因為只要和他們在一起,我就有腳踩在地上的踏實和幸福。在學校,孩子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樣的支持,孩子喜歡什么我們就一起創造什么,五彩生活日、校園市集、班級足球賽、校園籃球賽……我們的校園里不僅有讀書聲,還有歡呼聲、吶喊聲、嬉笑聲……童年的音符永遠是校園最美的樂章。
我想做一名擁有“魔法”的校長。我們的學校特別“小”,地處老城區的一個老舊小區內,作為校長,我特別希望自己會一些“魔法”,把我們的校園變得“大”一些。我很清楚:只有“小”學校,沒有“小”教育。學校的空間可以小,但給孩子的舞臺不能小。于是,我們便把樓頂變成了“空中農場”,將操場一角荒廢的沙坑共創為“一米麥田”,就連入校通道也成了“躬耕大道”。每一次微小的改進,總能讓孩子感到驚奇,讓老師為之感嘆——原來我們的學校真的可以變“大”。或許,這就是“魔法”的力量吧。
可是,我究竟要做一名怎樣的校長呢?就這樣,做著做著,一個發自內心的聲音愈發堅定——做一名“長在學校”的校長。
因為長在學校,我便可以無限貼近孩子,真正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然后一起生長、一起綻放。我可以輕而易舉地讀懂他們的真實需求,然后給予精準的回應。在他們收獲喜悅時,我可以第一時間為他們鼓掌;在他們受挫難過時,我可以第一時間為他們抹去憂傷;我可以側耳聽見他們的小心思,也可以陪他們聊聊未來的大夢想。總之,我們一起向未來,也一起更精彩。
因為長在學校,我就可以天天和老師在一起,執著地“泡”在他們中間,然后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在他們迷茫時,我會第一時間站出來指引方向;在他們無助時,我會給予他們繼續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我會用心上好我的“校長公開課”,然后請伙伴一起幫我成長;我也可以隨時接受老師的邀請,走進他們的課堂,陪他們一起診斷,一起欣喜,也一起彷徨。
教育需要的從來都不是某時某刻的“高光”,而是每時每刻的堅守。所以,只要長在學校,我就特別安心。
有朋友對我說:“做校長,可沒那么'簡單’。你是不是有些太理想主義了?”
我笑了笑,答曰:“做校長也沒那么'復雜’。每當我們多一些理想主義時,距離理想的教育就又近了一些,不是嗎?”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臨泉路第二小學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2年05月04日第11版
作者:丁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