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百多年的兼并戰爭,秦國贏到最后,它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為什么最后的勝利者屬于秦國?有人說,秦國有最好的條件和機會。其實,關東六國也都有不同機遇,在某種程度來說。魏國歷經三代雄主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獨霸戰國近百年,手握四大優勢,比秦國更有可能統治六國。
從春秋到戰國,不論是國與國,還是君與臣,兩者之間的矛盾都更加尖銳,怎么辦?只能通過變法。魏文帝重用李悝主持魏國變法,拉開了戰國變法的序幕。之后楚國的吳起,韓國的申不害,秦國的商鞅,無不是效仿李悝。值得注意的是,魏國不僅比秦國的變法早50多年,李悝還是商鞅年輕時的偶像。
一說到地理位置,許多人都認為秦國最佳,其實并不然。戰國初期,秦國的環境非常嚴峻,周圍是犬戎、義渠等民族,唯有徹底征服才能沒有后顧之憂地東進中原。而且,當時的秦國并非糧食充裕,直到鄭國渠修好,關中才有天下糧倉之說。而魏國則不同,三家分晉時得到了山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這是當時天下最好的農業區,土地肥沃,人口眾多。
魏國位于中原核心,是先秦時期文明的發源地,自古以來文化昌盛,從戰國初期到末期,人才層出不窮。李悝、吳起、樂羊、公孫衍、魏無忌、龐涓、尉繚等都是一時英杰,甚至可以說,戰國時期的有才之人,魏國近乎占據了一半。而統一六國的秦國呢?當時還被人認為是蠻夷之地,后來有名的丞相,幾乎都是關東六國人。
在李悝的經濟支持下,吳起為魏國打造出一支天下無敵的軍隊——魏武卒。他們身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雖然每個士兵耗費巨大,但是戰斗力非常強。在那個時期,魏國東征西討,除了燕國隔得太遠,沒發生大規模戰斗外,其他五個國家都被魏國打得抬不起頭,秦國還一度差點滅國。
擁有以上四大優勢,魏國得以獨霸戰國近百年,可是笑到最后的卻不是它,為什么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吳起攻下600里秦地,眼看秦國要滅了,魏國卻收手,隨后遷都大梁,將重心轉到東邊;比如人才的大量流失,對秦國有大功勞的商鞅、范睢、尉繚子等人,都是從魏國走出去的。比如軍隊,雖然魏武卒的戰斗力很強,卻忽視了騎兵的發展。
最重要的一點是,魏國君主的思想還停留在春秋時期,只是想當諸侯霸主,沒想過統一六國。因此,在戰國中前期,魏國沒有一條貫穿始終的發展戰略,經常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變來變去,導致錯失良機。結果,秦國卻抓住了機會。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