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之窗
挖掘南城精彩 鑄造南城輝煌
熱文.美食.交友.策劃.推廣.活動.品牌
爆料、投稿:微信號:nc344700
服務熱線:13607940833(崔) 18879406068(李)
在南城的沙洲鎮(zhèn)有這么一個古村,不為大多數(shù)南城人知曉,這里有許多的古建筑,如有“龍光”字樣的“王氏宗祠”,有“皇恩”字樣加頂?shù)摹岸级降凇薄D鞘且驗樗忘S獅渡一樣在解放初期都還屬于金溪縣的石門區(qū)黃獅鄉(xiāng),1952年才劃歸南城。所以在南城關于它的歷史記載的不多。那它究竟是怎么樣的一座村落呢?
臨坊村地勢開闊而平坦,前有屏風映翠,后有錦溪迂回,山清水秀。村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據(jù)《金溪縣志》記載,自明初建村以來,該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由于人才輩出,也使臨坊村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雖歷經(jīng)滄桑,全村至今保留著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一條石板小道從村頭直直地延伸到遠處,在這個村子里,它理所當然地可以稱之為“街”,所以村名也叫“石街”。石板路的一側是一排古屋,現(xiàn)在只有一排,原來對面都有房子的,而且有小巷貫通,這里的小巷很窄,在深深的小巷內(nèi).仍然可以見到高大的門第。
為什么這么小的巷道內(nèi)建造這么大的房子,古人是怎么想的?到了古屋內(nèi),才可以看見房子的寬敞和高大,真有點不解。想想,是否當年這里出過不少人物,大家認為這個地點風水好,才一股腦的擠在這里建房子呢?這當然只是猜測而已。石街上可以看見一對麻石旗桿石(原來有很多旗桿石),表示這里出過得到功名的人物。
石街的另一端是王氏宗祠,一道圍墻把宗祠圈住,圍墻門口的石刻匾額是“三槐名第”,何謂“三槐”?原來“三槐”是王氏一支的堂號,三槐王氏是當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是太原王氏的一個衍派。
圍墻另一面門額刻的石匾是“臨坊世家”,說明臨坊的王氏世代在這里居住。宗祠門口的兩個石獅子一看就是明代的風格,牌坊式的門頭非常氣派,整石的門框線條規(guī)整,兩邊還有兩扇石門裝飾,這在南城其他地方的祠堂是看不到的式樣,那些雕刻的圖案也非常精美。
讓人為之一震的是在祠堂門楣的上端,顯目地刻著“龍光”二字,看得出,這是得到過皇上嘉獎過的家族,否則是不敢輕易寫上“龍光”二字。
出了“臨坊世家”的圍墻,村頭有一個古老的戲臺。飛檐翹角,古樸典雅,看來有些年頭了,它靜靜地坐落在旁邊,凝視舞臺正中剝落的戲裝畫像,昔日熱鬧的鑼鼓聲和抑揚頓挫的唱腔仿佛就在耳邊。
臨坊是地片名,包括石街、塅背、羊山、米家邊四個自然村,這四個自然村的人都是一個祠堂的王氏家族成員。而“都督第”不在石街,在塅背。
順著田間小道,從石街到塅背,不過幾百米的距離。老遠就可以看見一處古門樓孤零零地立在村外,那就是“都督第”。這段田間小道都是石板路,很好走,但是鋪在地上的石板居然有很多都是從明代到清代的王氏家族成員的墓碑。
來到“都督第”門樓下面,門樓雖然不是很高大,但是精致的青磚斗拱和石雕已經(jīng)說明了它的尊貴,特別是“皇恩”二字,高高地凝視遠方,顯耀出它非同一般的地位。在牌樓的反面有一塊石刻匾額“競秀”,里面寫了“同治壬申秋合村重建”。那原來的門樓又是建于何年呢?
“都督第”門樓面朝古代的小路,是通往金溪的方向,牌樓后面才是塅背村。“都督第”誰是都督?什么時代的都督?村里人誰也說不清楚。“都督第”是進村的第一個門樓,后面還有一個門樓,上面也有石匾額,刻著“棠棣垂芳”四個字。在這個牌樓后面才是進入塅背村,一口水塘,映著藍天白云,池塘邊上一排古代建筑顯得有些荒涼。因為現(xiàn)在年輕人都不住在這里了。
古建筑的前面也是一溜的石板路面,在路邊上堆放了許多旗桿石,有的平放在屋檐下,零零星星算起來起碼有10多對,這么多的旗桿石雖然靜靜地臥在地上與荒草為伴,仿佛是在訴說著昔日的光輝。在一塊旗桿石上面可以清楚地看見”己酉科拔元”的字樣。“拔元”即“拔貢”,和“恩貢”一樣都是清朝貢生。通過鄉(xiāng)試(全省統(tǒng)考),成績優(yōu)秀者可報送到京城國子監(jiān)繼續(xù)深造,國子監(jiān)的學生稱“貢生”。“貢生”內(nèi)部又劃分等級,“拔元”是首等。
被譽為“金溪第一科舉世家”的臨坊
在同治《金溪縣志》這套古舊的志書上可以看到一個叫王大勝的都督,王大勝是個英勇善戰(zhàn)的武將,而“都督第”就是他蓋的房子。大勝征戰(zhàn)三十年,積功至大將。與士卒同甘共苦,戰(zhàn)必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治軍嚴整,所至,禁剽掠,贛人德之,呼為王生佛。73歲致仕,家于贛而卒。
在同治《金溪縣志》里面,除了王大勝,還有許多臨坊人名列其中,一個村莊能有這么多的人進入縣志,是不簡單的事情。臨坊是個文武皆備的地方,古代的金溪縣把臨坊譽為“金溪第一科舉世家”“金溪第一望族”。自明迄清,出過進士6名,舉人23名,收入同治《金溪縣志》名臣、儒林、仕績、武功、孝友、義行的人物有22人。
王大勝是武將,王萱是臨坊文臣的代表。王萱(1482-1518),字時芳,明代臨坊人。極聰慧,讀書過目成誦,10歲能文,宏治十五年(1502)20歲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補刑部給事中,后授通政使司右參議、奉政大夫。
正德七年(1512),朝廷派他入川陜督軍。正德八年二月,廖麻子叛變,殘破數(shù)縣,逼近成都。王萱督促官軍進剿,斬廖麻子于劍州。 正德十一年,奉命冊封荊藩,順道歸家。正德十三年五月因病去世,時年37歲。有《青崖文集》六卷、《青崖奏議》七卷傳世。
臨坊村有著這樣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與其他地方不同,一進石街古村,就能呼吸到一種濃濃的古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圖文來源:網(wǎng)絡及品讀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