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沒有茶具的概念,家庭里除了吃飯的大瓷碗之外,能稱得上茶具的,就是搪瓷茶缸。而且有限的幾個搪瓷茶缸全家共用,不分彼此。
那時候每家都必備幾個大小不等的搪瓷茶缸,小的平時供家人喝水用,來客人時,用來沏茶供客人喝。而大茶缸用途就比較多了,大茶缸一般能裝兩三斤水,相當于一個大茶壺。
夏天的早晨,媽媽用滾開的水灌進茶缸,放在桌子上晾著。中午放學回家,我們端起涼得冰涼的白開水,“咕咚咕咚”一氣喝下去,嘿!那叫一個爽快!
除此之外,大搪瓷茶缸還經常擔任飯盒的職責。那時候都用鋁制飯盒,飯盒一般很薄,不隔熱,又沒有把手可以端,飯菜太燙時很不好拿。而搪瓷茶缸帶把兒,端起來很方便,再熱的飯菜都能端起來就吃。尤其冬天,帶飯的職工把裝著飯菜的搪瓷茶缸放在爐子邊溫著,干完活到中午了,幾個人圍著爐子坐好,從爐子上端著手把兒把大茶缸端到自己腿上。打開茶缸蓋子,比較著各家的伙食,一手把著茶缸把,一手拿著飯勺,一邊聊天一邊一勺勺吃著熱氣蒸騰的飯菜,格外帶勁。
記得學校門口有個看自行車的大媽,每到中午,她老伴就來給她送飯,用的就是這種大號搪瓷茶缸。老伴把茶缸從一個舊毛巾做的保溫套里掏出來,遞給大媽,大媽接過茶缸,就換到旁邊的座位上去坐著,老伴坐在她的位置上,替她看車、收費。我每次路過大媽身邊,都會忍不住伸頭窺探她大茶缸里的飯菜,因為她吃得非常香。
搪瓷茶缸的普遍應用還因為它不用錢買,那時候開會紀念、畢業典禮、勞動獎勵等等都是發搪瓷茶缸,甚至結婚送禮也會送搪瓷茶缸。每家的搪瓷茶缸上都會出現一些紅彤彤的大字:“學雷鋒積極分子”“班組模范黨員”等等,暗示著一個榮耀的出處。眾多茶缸擺在桌子上,不像生活用品,倒像黨小組開會。
搪瓷茶缸實用而廉價,甚至不用掏錢買就能得到,因此那時候每家都有幾個搪瓷茶缸。而每家的搪瓷茶缸都有一些大小不等的疤痕,這些疤痕預示著茶缸為主人生活立下的汗馬功勞。
前幾年,參加一個年輕朋友的婚禮,他為了懷念父母的年輕時代,特地買了一排搪瓷茶缸擺在書桌上。但是那茶缸簇新簇新的,大小統一,印著鮮紅的圖案,一點茶漬一個疤都沒有,看上去反而像一堆玩具。
節選自手繪散文《光陰拼圖》 當當亞馬遜京東有售
欲知更多精彩 請關注荊方實名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