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至道年間,宋太宗自覺身體大不如前,打算給太子找個好宰相,以保證政權平穩過度。當時的宰相是宋太宗欽點的狀元呂蒙正,本是個相當不錯的人選。但宋太宗心中卻另有一人,即時任參知政事的呂端。這個人就是后來毛主席說得那句“諸葛一生唯謹慎 呂端大事不糊涂”中的呂端。
呂端的才華得到不少朝臣認可,最突出的莫過于寇準。寇準是太平興國三年進士,論年齡比呂端小得多(寇準比呂端小26歲),年輕氣盛,是個恃才傲物的主兒。有關史料記載,寇準曾向太宗推薦過呂端,說他“器識非常”,希望能早日重用他(這是呂端對晚輩寇準一再容讓的原因)。但宋太宗很不以為然:“我知道這個人,是個大家子弟,能吃能喝,沒什么能耐!”
多年以后,當宋太宗打算任命呂端為相,聽到“呂端為人糊涂”的反對聲時,太宗卻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與此前的說法截然相反。后人論及“呂端大事不糊涂”,多引“禮讓寇準”、“力保李(繼遷)母”、“機智應變(保宋真宗即位)”等事例為證,其實那都是呂端成名以后的事情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宋太宗對呂端的看法發生如此大的轉變呢?小編以為,宋太宗看重呂端,與他兩次犯錯誤的經歷有關。
第一次犯錯誤,是在太平興國五年,呂端首次擔任開封府判官之時。趙光義即位后,因有“兄終弟及”之說,便以四弟趙廷美為齊王、開封府尹兼中書令,等于向天下宣告趙廷美為準皇儲,以平眾議。太平興國三年,呂端從“司門員外郎、知成都府”任上調回,擔任“考功員外郎,充開封府判官。”員外郎只是寄祿官(正七品),論級別算是平調。但“開封府判官”卻是個很有前途的職位。宋初,趙光義以準皇儲尹開封,為一品大員,位在宰相之上。因為是準皇儲,只是掛名尹京,故有判官、推官、府院、六曹等屬吏替其分理庶務。開封府判官為開封府尹的主要僚佐,地位遠在普通的節度判官(從八品)之上,將來晉升機會也大得多。宋太宗尹開封時的判官為程羽,太宗即位后,馬上拜為給事中(正五品)、知開封府,后為文明殿學士、兵部侍郎。
趙廷美是親王,按律可以自辟僚屬。因為宋太宗并不看好呂端,呂端任開封府判官很可能是趙廷美的意思。從歷史記載看,呂端對趙廷美也算是盡心盡力,為他出了一些好主意。《宋史。呂端傳》記載: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率師征討河東(北漢政權),命趙廷美留守京城,趙廷美欣然應命。呂端勸諫趙廷美說:“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他建議趙廷美懇求皇帝收回成命,隨軍護駕。趙廷美依計而行,宋太宗非常高興,馬上派親信兼判開封府事。
老到的呂端深知,當下皇帝最不放心的就是眼前這位準皇儲兄弟,跟著他早晚要大禍臨頭。于是,呂端犯了一個很低級的錯誤:接受王府親吏喬璉的請托,將王府私自販運的的秦、隴竹木高價賣予官府(三司),為王府牟取暴利。這件事在當時影響挺大,牽涉到十幾個達官顯貴,后來都受到了處罰。其中呂端只是向主管官員打過招呼,沒有個人利益夾雜在里面。雖然不涉及大的原則性問題,但畢竟違反了國家律令。呂端因此案被貶為商州司戶參軍(從九品),離開了讓他心驚肉跳的京城。這是太平興國五年八月的事情。
太平興國七年三月,趙廷美被誣陰謀作亂,罷去開封府尹職務。四月,群臣上奏親王趙廷美“顧望咒詛,大逆不道,宜行誅滅,以正刑章”。宋太宗法外開恩,趙廷美被降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安置(兩年后死在那里,年僅38歲)。他的王府親吏被全部處斬,并籍沒家產。開封府屬官也被悉數罷免,貶斥遠方。呂端因為犯錯誤,躲過了一劫。
呂端第二次犯錯誤,也是在開封府推官的任上。解決了趙廷美,宋太宗開始著力培養自己兒子接班。長子趙元佐天資聰明,善騎射,而且長得很像趙光義,原是皇儲的不二人選。但是趙元佐對父親謀害四叔趙廷美極為不滿,憂憤過度以致精神分裂,退出了皇位的爭奪。這樣,次子趙元僖遂成為儲君的最主要人選。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任命趙元僖為開封府尹兼侍中,進封許王,成為準皇儲。此時,呂端因在地方政績突出,已經回京升任右諫議大夫(從四品)。宋太宗讓呂端屈就開封府判官,可能看中他老成持重,也有為將來的政府儲備人才的意思。然而淳化三年(992年)11月,趙元僖上早朝時突發急癥,回府后就不治身亡,年僅27歲。
對趙元僖其人,《宋史》這樣評價:“姿貌雄毅,沈靜寡言,尹京五年,政事無失”,似乎是個不錯的皇帝人選。然而《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元僖死后不久,有人上告他寵幸愛妾張氏,致使張氏專橫無忌,捶打奴仆至死,以及逾制葬其父母等不法行為。又有人稱趙元僖是被人下毒而死(妻妾爭寵,下毒謀害,元僖誤食),以及其他“宮中私事”。對所謂“宮中私事”的細節,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宋太宗盛怒之下,命王繼恩縊殺張氏,下詔停止追封太子,僅以一品官禮儀發喪,似乎他做了不少荒唐事。為此,追究趙元僖身邊親吏僚臣“輔導無狀”的責任,呂端又一次降職,被任命為衛尉少卿(正六品)。
呂端時任開封府判官,日常工作是幫助趙元僖處理州府政務。他即不是趙元僖的老師,也不是他的王府親吏,以“輔導無狀”處理呂端顯失公允。但是呂端明白,此事歸根到底是皇帝教子無方,皇帝不可能自己來承擔責任。于是面對朝廷的進一步處罰,別的同僚都痛哭流涕,辯解乞憐。只有呂端上奏自陳“輔佐無狀”,聲稱“臣罪大而幸深矣!”主動要求將自己貶為潁州副使。潁州副使即為潁州團練副使,是個無職無權的小官(從八品),專門安排遭貶斥官員的,名臣李迪、蘇軾等人都曾貶官擔任過團練副使。
呂端身寬體胖,有點大腹便便。南懷瑾《論語別裁》提到呂端,說他“看起來他是笨笨的,其實并不笨。”呂端確實不笨,從這兩次犯錯誤可看出他的聰明之處。筆者分析,呂端第一次犯錯誤應該是主動為之。以當時的政治形勢,如果繼續在開封府干下去,他很可能會受殃及而大難臨頭。但是如果像趙普那樣投懷送抱,賣身投靠參與陷害趙廷美,又違背做人的原則。于是他只好找機會自污,借故遠離是非之地。第二次犯錯誤則是被動的。北宋親王、節度使、使相知州府事,一般都只管大事,不親理庶務。皇儲尹開封,多在王府官邸辦公,不過府衙。而在政府機關處理日常事務的,則是開封府判官、推官及諸曹府院。因此說,呂端作為開封府判官,不應對王府的家事負責。但是皇帝震怒,要追究一干人等的責任,強詞奪理只會引火上身。呂端自請外貶,本是以退為進的策略。
宋太宗是絕頂聰明的,在識人、用人方面確有值得稱道之處。他對呂端的才能、品行已經有所了解,當初任命他為開封府判官,就是看重其老成持重,打算重用的。呂端如此“識大體”,他焉能不明白個中緣由。于是回答:“朕自知卿”!沒多久,下詔恢復呂端的右諫議大夫之職。又過一個月,拜為參知政事。五十七歲的呂端終于脫穎而出,進入大宋朝的領導班子。宋太宗死后,呂端沉著應對,挫敗了皇后、王繼恩等人另立天子的圖謀,確保了政權的平穩過度。
《宋史》評價呂端:“有器量,寬厚多恕……善與人交。”稱道他器量恢宏,講究恕道,善于團結同僚(尤其是寇準)。我以為,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看得清形勢,經得起風浪,受得起委屈,這才是呂端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