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選官標準與方式,大體經歷了夏商周三代依據血緣姻緣的世卿世祿制度、戰國秦朝依據軍功的官爵制度、漢代依據品行的察舉征辟、魏晉南北朝依據門第高低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降依據官府考試的科舉制度五個階段,演進的原因既有時代政治經濟社會變化的原因,也有選官制度演進本身的內在邏輯。
夏商周三代的選官標準是血緣關系的遠近,夏商兩朝史料有闕,周朝則相對較詳備。武王克商后,受原始社會“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影響,因此,大搞宗法分封。史載周初分封,“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七十一國中受封的非姬姓貴族,大都與姬姓聯姻,周朝達官貴人不是叔伯兄弟,就是甥舅表親,周禮把這一標準概括為“親親、尊尊”(要親近親屬,尊重在尊位的人)。訴訟首先考慮是否違反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在認為符合宗法制度之后,再來考慮罪行大小、損害輕重,決定刑罰裁量。《禮記·王制》說:“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
當然,關于周朝是否實行貴族世卿世官制度,學界存有爭議。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在論述西周政治制度時說:“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楊寬著的《戰國史》在論及西周的官吏情況時也說:“在周王國和各諸侯國里,世襲的卿大夫便按照聲望和資歷來擔任官職,并享受一定的采邑收入,這就是世卿、世祿制度。”另有一些學者不同意世卿世祿制推行于西周時代的說法。他們認為,《尚書·立政篇》載有周公闡述的西周時代的選官方針。在這篇文獻中,周公一再強調“自今后王立政”,要“俊(進)有德”,選拔“成德之彥”,擇用“吉士”“常人”,也就是選用有德有才的賢人,而不搞世卿世祿制。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世卿世祿制開始出現于春秋中后期。而在筆者看來,周朝去古未遠,沒有經歷過古希臘奴隸社會的三次社會大分工,氏族部落的外殼沒有掃除,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多種因素決定了周朝統治者必定選用自己的血親姻親之人管理國家,雖然周公也說過要選拔“成德之彥”,但這只是在血親姻親的小圈子里選拔相對有德有才的人,而非不論血緣關系遠近,不論是否沾親帶故,否則,戰國各國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度,任用客卿、立功人員,就無從談起。
但春秋戰國的事實告訴人們,周朝的世卿世祿制度存在無法避免的弊端,一是在爭權奪利方面,血親姻親貴族是不擇手段,隨時撕下溫情脈脈的親情關系的面紗,自相殘殺;二是生而富貴,不思進取,能力低下。正如李斯所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記·秦始皇本紀》)。
血緣姻緣靠不住,戰國便轉變為以軍功、事功為標準選拔官吏。春秋時期晉國滅公族、按功行賞,開風氣之先。到了戰國,魏國李悝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韓國申不害創立了一套“循功勞,視次第”的任官制度,規定“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齊國威王也選賢任能,因功授官,封賞功效卓著的即墨大夫,烹殺逢迎取譽的阿大夫;楚吳起變法,“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減百吏之祿秩”,秦國“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新的軍功爵制造就了一批爵祿及身而止,不再傳給子孫的新官僚和一批軍功地主,所以它不但是新的封建軍事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又是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按照軍功授官予爵制度適用于戰爭年代,不適合于和平建設年代。到了漢代,軍功爵制逐漸變質,由最初的反對世襲,逐漸變成了世襲。
因為世襲制度不會帶來社會的發展活力,所以到了漢代,便實行主要依據品行標準的察舉征辟。察舉即選拔,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察舉制,初期以“鄉舉里選”為依據,注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征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察舉、征辟雖然方式不同,但標準都是所謂的品行。大量事實表明,道德品行須出自覺自愿,沒有功利引誘,道德品行一旦功利化,即會變質。漢代把道德品行與做官相聯系,最后就出現察舉者以私意取人,“郡國舉孝廉,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廢棄”,以及士人虛偽投機,“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培養了一批偽君子。
依據道德品行的察舉征辟制度不行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采取了依據門第高低的九品中正制。即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晉以后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主要依據門第高低選拔官員的九品中正制,到了后來成了壓抑、埋沒人才的等級制度,因此,它必然被依據考試成績為主要標準的科舉制度所代替。科舉制度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科舉考試標準相對最為客觀,所以它能行之1298年,且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產生產生了較大影響。但它到了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各種規定僵硬死板,命題內容狹窄,限制了人們的思想,丟棄了經世致用的傳統。
從依據血緣姻緣任官、到軍功賜爵授官、又到品行察舉征辟、再到門第高低授官,最后到科舉考試任官,追求任官標準的客觀化、可量化,防止任人唯親、高下由心,則是貫穿古代幾千年來選拔官員歷史的一根主線。
來 源 / 法治日報
司法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