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痿病證首載于《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稱陽痿為“陰痿”,《素問·痿論》中又稱“宗筋弛縱” 和“筋痿”。認為虛勞與邪熱是引起陽痿的主要原因?!鹅`樞·經筋》指出: “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
隋唐宋時代的醫家對陽痿的發生,多認為由勞傷、腎虛所致。如《諸病源候論·虛勞陽痿候》認為:“勞傷于腎,腎虛不能榮于陰器,故痿弱也。” 因此,在治療上亦以溫腎壯陽為主。
明代對陽痿成因的認識更加深入,提出郁火、濕熱、情志所傷亦可致陽痿。如《明醫雜著·卷三》所言:“男子陽痿不起,古方多云命門火衰,精氣虛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痹偃纭毒霸廊珪り栶簟氛J為:“亦有濕熱熾盛,以至宗筋弛縱?!?/p>
清代《雜病源流犀燭·前陰后陰源流》中又稱:“有失志之人,抑郁傷肝,肝木不能疏達,亦致陰痿不起。
針灸治療陽痿多以辯證取穴治療,現就臨床常見癥型分別介紹于下,以供各位同仁臨床治療時參考。
多因貪色縱欲,房勞過度,或少年之時,頻繁手淫,以致腎虧精竭,命門火衰,引起陽事不舉。 癥見陽事不舉,精薄清冷,頭暈耳鳴,面色白,精神委靡,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沉細。
治法:溫補下元,補腎寧神。
處方:關元、神闕、中極、腎俞、腰陽關、命門、心俞。
方義:關元溫腎壯陽,神闕溫陽益脾胃,中極壯元陽、理下焦,腎俞益腎氣、強腰脊,腰陽關溫下元,命門培元溫腎,心俞清心安神。氣血虧虛者加脾俞、足三里以補益氣血。
《黃帝內經》說:“二陽之病發心脾。”思慮憂郁,損傷心脾,則病及陽明沖脈。脾胃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脾胃虛必致氣血不足,宗筋失養,而導致陽痿。 癥見陽事不舉,精神不振,夜寐不安,胃納欠佳,面色失華,苔薄膩,舌質淡,脈象細。
治法:補益心脾。
處方:脾俞、心俞、足三里、氣海、腎俞。
方義:脾俞、足三里健脾和中、扶正培元,心俞補心安神,腎俞益腎氣,氣海益氣培元、補腎固精。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睗駸嵯伦ⅲ诮畛诳v,可導致陽痿,所謂“壯火”食氣是也。癥見陰莖痿軟,陰囊潮濕、臊臭,下肢酸軟,小便黃,舌苔黃膩,脈象濡數。
治法:清化濕熱。
處方:關元、三陰交、陰陵泉、然谷、曲泉。
方義:陰陵泉健脾化濕;然谷益腎,與三陰交、曲泉相配能清化濕熱;關元通調沖任,培元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