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六腑位置圖 黃元御氣機升降圖
五臟六腑之間的關系
'臟'是指實心有機構的臟器,有心、肝、脾、肺、腎五臟,'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腸、膽、胃、大腸、膀胱等分別和五個臟相對應的五個腑,另外將人體的胸腔和腹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為三焦,是第六個腑。
[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是有賴于氣血循環(huán)來輸送養(yǎng)料。血的正常運行雖然是心所主,但必須借助于肺氣的推動,而積存于肺內(nèi)的宗氣,要灌注到心脈,才能暢達全身。
2.心與肝:心為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肝是貯藏血液的一個重要臟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貯藏也就充盈,既可營養(yǎng)筋脈,又能促進人體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動。如果心血虧虛,引起肝血不足,則可導致血不養(yǎng)筋,出現(xiàn)筋骨凌痛、手足拘攣、抽搐等癥。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擾及于心,出現(xiàn)心煩失眠等癥。
3.心與脾:脾所運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運行,才能輸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須依賴于脾所吸收和轉輸?shù)乃染⑺伞A矸矫妫闹餮⒔y(tǒng)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tǒng)攝血液。若脾氣虛弱,可導致血不循經(jīng)。
4.心與腎:心腎兩臟,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的相對平衡。在生理狀態(tài)下,心陽不斷下降、腎陰不斷上升,上下相交,陰陽相濟,稱為'心腎相交'。在病理情況下,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濟于心,會引起心陽偏亢,兩者失調,稱'心腎不交'。
5.肝與脾:肝藏血,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虛影響血的生成,可導致肝血不足,出現(xiàn)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等。肝喜條達而惡抑郁,若肝氣郁結,橫逆犯脾,可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
6.肝與肺:肝之經(jīng)脈貫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聯(lián)系,肝氣升發(fā),肺氣肅降,關系到人體氣機的升降運行。若肝氣上逆,肺失肅降,可見胸悶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見胸脅痛、干咳或痰中帶血等癥。
7.肝與腎:腎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賴腎精的滋養(yǎng),腎精又需肝血不斷的補充,兩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資生。腎精不足,可導致肝血虧虛。反之,肝血虧虛,又可影響腎精的生成。若腎陰不足,肝失滋養(yǎng),可引起肝陰不足,導致肝陽偏亢或肝風內(nèi)動的證候,如眩暈、耳鳴、震顫、麻木、抽搐等。
8.肺與脾:脾將水谷的精氣上輸于肺,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而成宗氣(又稱肺氣)。肺氣的強弱與脾的運化精微有關,故脾氣旺則肺氣充。由脾虛影響到肺時,可見食少、懶言、便搪、咳嗽等癥。臨床上常用'補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療。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體倦食少等癥,病證雖然在肺,而病本則在于脾,必須用 '健脾燥濕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這些都是體現(xiàn)脾與肺的關系。
9.脾與腎: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yǎng),才能發(fā)揮運化作用。腎陽不足,可使脾陽虛弱,運化失常,則出現(xiàn)黎明泄瀉,食谷不化等癥。反之,若脾陽虛衰,亦可導致腎陽不足,出現(xiàn)腰滕廢冷、水腫等。
10.肺與腎: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下歸于腎。腎主水液,經(jīng)腎陽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歸于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臟,一臟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fā)生水腫。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臟有協(xié)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五臟六腑圖
[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臟與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臟配一腑,臟屬陰為里,腑屬陽為表。臟腑的表里是由經(jīng)絡來聯(lián)系,即臟的經(jīng)脈絡于腑,腑的經(jīng)脈絡于臟,彼此經(jīng)氣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臟與腑在病變上能夠互相影響,互相傳變。
臟腑表里關系是:心與小腸相表里;肝與膽相表里;脾與胃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腎與膀胱相表里;心包與三焦相表里。
1.心與小腸:經(jīng)絡相通,互為表里。心經(jīng)有熱可出現(xiàn)口舌糜爛。苦心經(jīng)移熱于小腸,則可兼見小便短赤,尿道澀痛等癥。
2.肝與膽:膽寄于肝,臟腑相聯(lián),經(jīng)絡相通,構成表里。膽汁來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會影響到膽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膽汁的排泄失常,又會影響到肝。故肝膽癥候往往同時并見,如黃疽、脅痛、口苦、眩暈等。
3.脾與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為胃行其津液,主運化。二者燥濕相濟,升降協(xié)調,胃納脾化,互相為用,構成了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運動,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傳輸?shù)娜蝿铡?/p>
胃氣以下行為順,胃氣和降,則水谷得以下行。脾氣以上行為順,脾氣上升,精微物質得以上輸。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易現(xiàn)呢逆、嘔吐等癥。脾氣不升,反而下陷,易現(xiàn)久泄、脫肛、子宮下脫等癥。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在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在臨證時常脾胃并論,在治療上多脾胃并治。
4.肺與大腸:經(jīng)絡相連,互為表里。若肺氣肅降,則大腸氣機得以通暢,以發(fā)揮其傳導功能。反之,若大腸保持其傳導通暢,則肺氣才能清肅下降。例如:肺氣蠻滯,失其肅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腸傳導阻滯,出現(xiàn)大便秘結。反之,大腸傳導阻滯,又可引起肺肅降失常,出現(xiàn)氣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療上肺有實熱,可瀉大腸,使熱從大腸下泄。反之,大腸阻滯,又可宣通肺氣,以疏利大腸的氣機。
5.腎與膀光:經(jīng)絡相通,互為表里。在生理上一為水臟,一為水腑,共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以腎為主)。腎陽蒸化,使水液下滲膀骯,膀骯又借腎陽的作用,通過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腎陽不足,可影響膀骯功能減弱而出現(xiàn)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膀骯濕熱,又可影響腎臟而出現(xiàn)腰痛、尿血等。
6.心包與三焦:經(jīng)絡相通,互為表里。例如,臨床上熱病中的濕熱合邪,稽留三焦,出現(xiàn)胸悶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氣分。如果未能制止其發(fā)展,溫熱病邪,便由氣分入營分,由三焦內(nèi)陷心包,而出現(xiàn)昏迷、譫語等癥。
五官五臟中醫(yī)知識 1、目肝怒青酸 (眼睛里面又可細分:瞳孔是肝腎眼白是心肺),查血就是驗肝,肝不好跟所有的病都有聯(lián)系,養(yǎng)肝多各吃綠色的東西,綠豆最棒,綠豆熬到開鍋七八分鐘即可,夏天五六分鐘,喝綠豆湯的好處:1.治療近視眼、去肝火2.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婦科病(肝火包括血壓高糖尿病) 晚上1-3點肝火最旺,所以容易口干舌燥,是晚上吃大魚大肉傷肝,晚上多吃生拌菜,就養(yǎng)肝不口渴了,酸味是養(yǎng)肝的; 2、舌心喜赤苦 (從舌頭的顏色可以看吃入與排出的好壞,喜養(yǎng)心,過怒傷肝,過喜傷心,抑郁癥都是從失眠開始的,養(yǎng)心的秘方非常簡單,紅-紅豆養(yǎng)心,苦-苦瓜降心火,就是吃赤色的,即主食紅小豆,心主血,就是血熱,包括紅豆、大棗,中午十一點到一點心火最旺,有咽炎的多吃點生拌苦瓜,咽炎就慢慢好了; 3、口脾思黃甘 脾在五臟里頭是主運化吸收的,什么現(xiàn)象反映脾不好?就是嘴唇老咧,嘴干,嘴里老長口瘡(口腔潰瘍),主要是消化吸收不好,還有一天排便次數(shù)過多,女同志婦科不好,男同志前列腺不好的,全是脾的毛病。現(xiàn)在年輕人懷孕能力越來越低,不孕不育癥越來越多,原因就是毛病在脾,固不住,男同志精子成功率低,女同志不育,流產(chǎn),宮外孕,痛經(jīng),都是脾不好。脾怕什么?怕涼,經(jīng)常喝冷飲傷脾。脾不好的人臉色是臘黃的,臉黃告訴脾胃不合。養(yǎng)脾:黃豆,早上起來喝豆?jié){,歐洲國家九月十八中國豆腐節(jié)。情緒中脾對應的是思,思慮過多把脾給毀了。現(xiàn)在的孩子整天在學習桌邊,又不鍛煉,身邊越來越差,吃飯量少。養(yǎng)脾最好的就是早上起來一定要喝豆?jié){。豆?jié){中有大豆異黃酮,中醫(yī)里面有'食不離豆',特別是女同志,除此之外還有黃色的小米、玉米,另外中醫(yī)里面甜是養(yǎng)胃的,還要多吃甜的水果,不要吃西瓜和冰飲料; 4、鼻肺憂白辛 肺開覺于鼻,呼吸不好了就鼻炎,中醫(yī)沒有慢性之說,有病就是有病,沒病就是沒病,沒有不能根治的,治鼻炎先治肺這鼻子就好了,打呼嚕就是心肺不好。肺不好就容易憂傷,象林黛玉老憂傷,最后就是肺結核,鄧麗君唱憂傷的曲子,哮喘。辣椒是因為南方潮,可以除濕,吃過了就傷肺,每天吃一頓就好了。養(yǎng)肺是吃白色的,最好的食物就是白蘿卜,中國有藥食同源,白蘿卜熟吃潤腸,生吃潤肺,肺不好的睡前吃生蘿卜,但是吃熟的或喝蘿卜湯不能潤肺,另外多吃百合、白果(化痰的)、梨; 5、耳腎恐黑咸 耳主腎,腎不好聽力不好,耳鳴都是腎氣不好,要補腎,它代表的情緒是恐懼,恐傷腎,嚇得尿褲子,腿軟就是關系到腎,吃黑豆補腎,'腎虧百病源',但黑芝麻是輔食。中國有'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男的怕下邊腿腫,女的怕上邊臉腫,腿腫是腎氣不足下邊腫,心氣不足則臉腫,但心腎是相克的東西。腫有兩種,一是氣腫,你一按它就起來了,二是水腫,你一按它就一個坑,沒第三種腫了。站久了腫就是氣腫了,氣上不來了,腎好就不存在氣不足了。咸的養(yǎng)腎,但是過咸就毀腎了,故人不吃鹽沒力氣,但是吃鹽過多就對腎不好了; 瞳孔:肝腎 眼白:心肺 結膜炎、虹膜炎等實際上是心肺火熱,心火旺、肺火旺,人死沒死看瞳孔:瞳孔散開了,意思就是肝腎衰竭了。肝氣足:眼睛聚光,看東西特別亮,有神。肝不好:火氣大,驗血,就是驗肝,酒傷肝,怒傷肝。 養(yǎng)肝:綠豆、綠色蔬菜、醋。綠豆湯:水沸后再煮七八分鐘(夏天五六分鐘),不放糖,脾氣不好、老生氣,近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綠豆湯為碧綠色最解毒。降肝火蔬菜:吃晚飯的時候吃生拌菜,放芝麻醬(補腎),放適量醋。酸奶不好:成分表:牛奶、砂糖、增凝劑、增稠劑,防腐劑,天天喝,血粘稠。牛奶不好:過去是很好,因為過去窮,沒有大魚大肉;現(xiàn)在都大魚大肉了,再喝奶,火上澆油,兩者只能選其一。 舌頭:心 舌頭不好:心肝脾不好,腰酸背痛腿抽筋,上面熱,下面涼 心:心情好就好,過喜生悲 心不好:眼比較直,不愛動;情緒亂、抑郁、失眠。老做噩夢,心火太旺 養(yǎng)心:紅豆粥,豆包,大棗為輔,養(yǎng)心養(yǎng)血 降心火:中午11到1點吃生拌苦瓜,心火中午最旺;嗓子不舒服,也吃,因為心主舌,舌根為咽喉。咽炎就好了 口:脾 脾不好:大便一天多次,唇干,口腔潰瘍,婦科、前列腺問題,不育不孕,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臉蠟黃養(yǎng)脾:食不離豆,天天早晨喝豆?jié){。國外有豆腐節(jié),外國人都吃豆?jié){了,中國人都改吃牛奶了,營養(yǎng)過勝,不好。 健脾:水果(除西瓜),玉米、小米,山藥,黃豆制品 傷脾:思慮過多傷脾。飲料,冰飲料,甜健脾,過甜傷脾,過涼 鼻子:肺 鼻炎為什么不能根治,因為光治鼻子了,打呼嚕:心肺都不好。火大造成鼻根部脹,堵塞 肺不好:容易憂傷,一憂傷,肺更不好。 傷肺:少吃辣,不能過 養(yǎng)肺:晚上生吃白蘿卜,睡覺前生吃對吸煙者好。放屁是因為消化不好 白蘿卜(生吃養(yǎng)肺,熟吃潤腸) 百合,白果化痰,梨,銀耳 耳朵:腎 腎:納氣,腎氣不足,耳膜波動少,聽覺就不好,恐傷腎,尿褲子,腎主骨,腿軟。 補腎:主黑豆(晚上喝黑豆粥),輔黑芝麻、堅果 心氣不足,上邊腫,臉腫;腎氣不足,下邊腫,腿腫。 氣腫:按一下,會回來,是因為氣不足 水腫:按一下,一個坑 養(yǎng)腎:咸養(yǎng)腎,但是過咸毀腎,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工作適量調整。 五臟衰老有先兆? 黃元御的理論肝臟先兆 眼花爪枯,為常見的肝衰先兆。中醫(yī)認為肝開竅于目,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和則目能辯五色。故肝衰老的先兆為眼花爪枯。 心衰先兆 舌萎脈露,因為舌為心之苗,心氣通于舌,心衰則舌不靈,心功能的變化可通過舌直接反映出來。心主身之血脈,故心衰則脈道不利,致脈絡外露而青筋明顯。 脾衰先兆 萎肉脫為脾衰先兆。脾開竅于口,充饑華唇,故脾衰則表現(xiàn)口唇蒼白不潤。唇又為脾之外華,脾衰則唇枯。 肺衰先兆 涕出皮皺,為肺衰先兆。因為肺開竅于鼻,在液為涕,肺虛則涕淚俱出,肺主身于皮毛,肺衰則皮毛枯萎,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皺紋,盡顯老態(tài)。 腎衰先兆 齒搖發(fā)落,腰酸耳聾。中醫(yī)認為腎主骨,齒為骨之余,發(fā)為腎之華。腎開竅于耳,腰為腎之府。腎臟精氣盛衰和病變,均可從腰、骨、發(fā)及耳等反映出來。男子衰老的特點腎氣衰。腎藏精,精損傷腎,表現(xiàn)為40歲以后,性能力逐漸減弱。 神衰標志著衰老已進入不可逆轉的階段。大家要特別關注神衰。心藏神,思維開始混亂是心神衰的前期征兆;肝藏魂,肝神衰主要表現(xiàn)為決斷能力喪失;脾藏魂,脾神衰則神恍而言語混亂。腎藏志,精神亂,志意散為腎神衰
黃元御的理論
按照,肺,胃,膽, 心應降,腎,脾, 肝應升. 如果升降不順, 會有各種癥狀. 現(xiàn)將已知的一些癥狀羅列如下:
肺: 不降 - 大腸不降, 便秘 上逆/熱 - 哮喘, 發(fā)熱出汗, 人悲觀
胃: 負責濁氣下降 不降 - 吃不下飯, 腹?jié)q 上逆 - 嘔吐
心: 不降 - 心腎不交導致的失眠, 火克金, 煩躁,咳嗽,口渴 上逆/熱 - 吐血, 說胡話
膽: 不降 - 兩脅痛 上逆 - 口苦
腎: 不升 - 上熱下寒 反降/寒 - 遺精
肝: 不升 - 肝瘀的各種癥狀, 包括眼睛流血 反降 - 左肢冷, 左手腳蜷, 無知覺
脾: 負責清氣上升 不升 - 吃后病重, 夏天潮濕時病重, 水腫 反降/寒 - 瀉泄
黃元御的圓圈理論
脾土左升,肝氣和腎水都隨著升,胃氣右降,膽氣和心火隨著下降,這是不是一個左邊升,右邊降的圓圈呢?在這個圓圈里,脾胃一陰一陽,就是中心的軸,一切都是圍繞著它們來轉。 話說這人體里面,五臟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醫(yī)認為,其功能也有方向,這些臟腑所引
脾土左升,肝氣和腎水都隨著升,胃氣右降,膽氣和心火隨著下降,這是不是一個左邊升,右邊降的圓圈呢?在這個圓圈里,脾胃一陰一陽,就是中心的軸,一切都是圍繞著它們來轉。 話說這人體里面,五臟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醫(yī)認為,其功能也有方向,這些臟腑所引導的氣機是處于動態(tài)中的。 這個圖畫我給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腎在最下面,屬水臟。中醫(yī)說腎臟是水中含火,水是腎陰,火是腎陽,火我們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說,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溫暖,那么脾是負責什么的呢?是負責把胃吸收的營養(yǎng)(中醫(yī)叫精微物質)發(fā)送到全身的。這脾有個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為有一部分營養(yǎng)還要到肺臟,與吸入的空氣中的精微物質結合,由肺協(xié)助向全身輸布。 各位可記住了,中醫(yī)認為,脾臟之氣,是從左邊向上升的。 腎臟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說,在水的滋養(yǎng)下,木氣也開始得到了營養(yǎng),要發(fā)展了,它發(fā)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樹一樣,這個肝臟之氣也是從左邊往上升的。隨著脾土之氣上升,中醫(yī)有句話,叫'肝隨脾升,膽隨胃降',就是說的這個。 好多人說,這中醫(yī)的肝怎么在左邊啊,解剖可是在右邊,中醫(yī)說的是肝氣,是肝的功能,是一個功能系統(tǒng),不單是那個臟器實質。 所以,左邊身體有病,有時要考慮到肝脾之氣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氣。 肝屬木,四季配春季,象征著萬物生發(fā)。 此時各位看到了,這個氣機隨著肝脾升到了頂部,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這火配五臟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點其實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臟的存在,心火被帶向下行。 肺是屬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肅降,甭管夏天多熱,遇到秋天,氣機就開始往下降了。這心火本來是要上升的,但是因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著往下降,直降到腎中,使得腎水不至于過寒,溫暖腎水。而腎水隨著肝木上承,到達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過熱,這叫'水火既濟'。 有的時候,這個往下降的過程被破壞了,那么心火就無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會看到上面熱,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紅,口舌生瘡,可下面的腿還是涼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時,人嘴里吃入的東西進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氣要下降。在中醫(yī)里,脾為己土屬陰,胃為戊土屬陽,陽要下降,陰要上承才對。 在胃氣下降的同時,膽氣也隨著下降,就是我們說的'膽隨胃降'。現(xiàn)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氣上逆,膽汁反流,這就是氣機逆行的結果。 各位同樣要注意了,這個胃氣和膽氣的下降,是從右邊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體的右邊有病,要考慮一下氣機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煩。 您現(xiàn)在再看看,脾土左升,肝氣和腎水都隨著升,胃氣右降,膽氣和心火隨著下降,這是不是一個左邊升,右邊降的圓圈呢? 在這個圓圈里,脾胃一陰一陽,就是中心的軸,一切都是圍繞著它們來轉。 這就是黃元御的理論,他最后把一切病都歸入到這個圓圈的運轉失常,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了,把圓圈的運動給'咔嚓'一下?lián)踉诹四抢铮荒苻D動了,就出現(xiàn)了問題,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就要使用藥物,調暢氣機,讓它們恢復上下運行,這樣人體自己就會恢復健康的。 這個圓圈我說得簡單,大概就是這么個道理,黃元御自己論述得還要仔細,術語比較多,各位可以參看他的書。 那么該有人問了,這個圓圈有道理嗎?能治病嗎? 我還跟您說了,黃元御的第五代傳人麻瑞亭老中醫(yī),就是從黃元御的書里拿出了一個叫'下氣湯'的方子(麻老的這個方子我后面會給大家講的),稍微給加減了一下,變成了一個藥性有升有降,調和脾胃的方子,這位老人家一輩子基本就用這一個方子治病,來個患者,他就給調調方子,稍微加減,把氣機這么一調,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醫(yī)案,那就是一個升降,我的感覺,他就是用藥在人家的身上撥了一下,把這個不大轉動的圓圈給重新啟動了,結果麻老一輩子'活人無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嚴重的血液病,還真都被他給治好了。 前兩天還看到天涯論壇里的一個網(wǎng)友,沒有任何中醫(yī)基礎,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無奈,就自己從黃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個治鼻炎的方子,然后在家人的注視下,毅然服用,結果沒兩天就基本好了,這位朋友每天都現(xiàn)場報道服藥情況,各位有興趣的可以查查。 這帖子是個網(wǎng)友提供給我的,我看了也大吃一驚。 這個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參湯,是治療鼻塞、鼻涕多的那種鼻炎,方子是:桔梗9克、元參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就這么個方子,基本屬于食療的范圍,里面多半的藥都是食物。 我給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開肺氣、解毒排膿。 元參是升的,潤燥解毒。 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氣。 橘皮入氣分,清理肺氣,化痰降逆。 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 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濕,助脾氣之升。 甘草是補脾胃的,坐鎮(zhèn)中州。 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就是這么個簡單的方子。黃元御認為是這個圓圈轉得不大靈光了,導致上面的氣機堵在那里,所以會出現(xiàn)鼻塞等癥狀。中醫(yī)以前也說過:九竅不和,皆屬脾胃。就是這個道理。 于是,黃元御就又不怕麻煩地開始講起了圓圈的故事。 這個圓圈的故事太重要了,明白了它,其實好多病我們自己都可以分析了。 黃老師講的這個故事大意如下: 這個哮喘啊,是一個肺氣上逆的病,就是肺氣不降了,正常的我們體內(nèi)是有一個圓圈的,這個肺處于圓圈的最頂端,那么肺為什么不降了呢?是因為胃氣不降了,我們說過,這脾胃是這個圓圈中心的軸,胃氣是從右邊下降的,如果胃氣不降,那么肺氣就沒有了下降的道路,被堵在那兒了,于是就上逆作病。 可這胃為什么不降呢?那是因為脾土被水濕給郁住了,不再上升,也不把胃接受的食物給吸收(中醫(yī)認為胃主受納,脾主吸收,中醫(yī)的脾的部分功能實際是腸道的功能),脾這里不吸收,那胃從嘴那兒接受的東西還不都堵在胃里了?結果就沒法兒下降了。為什么腹脹啊?那就是脾胃都堵在那兒了。為什么嘔吐啊?這是胃氣不能下降,上逆的緣故啊。 那為什么碰到陰雨天會發(fā)病呢?因為陰雨天濕氣重,使本來就濕氣重的脾氣更加不升;吃飽飯發(fā)病,那是胃氣本來就堵在那里了,您再給他增加負擔,還不發(fā)病? 那怎么治療呢?黃元御說:我把你的濕氣給去掉,這樣脾土之氣就可以上升了,我再疏調肝氣,那么脾土升得就更痛快了,這樣,我再用點降胃氣的藥,那這個圓圈不就轉動起來了嗎? 方子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細辛、橘皮、桂枝、砂仁。 就是這么個小方子,我們看著都眼熟,其中茯苓是去濕氣的,讓脾土上升。 甘草是坐鎮(zhèn)中州,補脾胃的。 半夏燥濕,藥性下行,是讓胃氣下降的。 這三味藥我講過了,是個典型的車軸的構思。 干姜是暖脾腎的,因為濕氣大,不用熱藥濕氣不能去。 細辛這味藥我給各位說說,這個藥是散風寒的,藥性比較猛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有'細辛不過錢'之說,不過那是指入散劑,如果是熬湯藥,其實沒有問題,但是現(xiàn)在藥店絕對是三克以上不給抓藥。細辛這味藥的特點是可以動用腎中的真氣,來把風寒給頂出去,所以對某些頑固的風寒頭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個問題,在用了細辛以后,腎氣虛的人很可能需要補一下腎,因為動用了腎氣了。我曾經(jīng)開方子治療頑固咳嗽,用了細辛以后,患者很快就好了,但是在舌頭的中后部,舌苔出現(xiàn)了一個硬幣大小的缺苔,就是這個地方舌苔沒有了,這是腎氣虛損的表現(xiàn),我馬上讓患者服用了金匱腎氣丸,結果幾天后,這塊舌苔就長上去了。 方中的橘皮是梳理肺經(jīng)之氣的,可以止咳降逆。 桂枝黃元御的說法是暖肝升陷,使肝氣上升的(這是黃元御的獨特心得)。 砂仁這味藥是行氣調中的,可以醒脾開胃,如果這胃氣被食物堵住了,用點兒砂仁,可以使得胃氣立刻振奮起來。而且砂仁還暖腎燥濕,引氣歸腎,這是個一藥多用的好東西。
黃帝內(nèi)經(jīng)臟腑五色、五味、五臟、五官、五行對應
五色與四性是祖國中醫(yī)藥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的顏色分別對不同的臟腑器官有所補益,均衡攝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養(yǎng)生。中醫(yī)認為五行對應養(yǎng)體內(nèi)的器官,木為肝,火為心,土為脾,水為腎,就保健治療而言,五色《即青(綠)、赤、黃、白、黑》的藥材及食物分別對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對人體的五臟有不同的滋補作用。
青色對應五行為木,入肝能增強臟腑之氣。肝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對應五行為火,入心能增強心臟之氣,提高人體組織中細胞的活性,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預防流感及各種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補血、通血的功效。
黃色對應五行為土,入脾,能增強脾臟之氣,促進和調節(jié)新陳代謝,提高脾臟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對應五行為金,入肺,可增強肺腑之氣,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虛勞咳血。
黑色對應五行為水,入腎,能增強腎臟之氣,治陽痿遺精,腰腺酸病,補虧損及久病不復者。可保健、養(yǎng)顏、抗衰、防癌,對生殖排尿系統(tǒng)大有好處。
一、五行
1、五行學說來源
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長、生法、柔和、條達舒暢)、火(溫熱、升騰、明亮)、土(生化、承載、受納)、金(清潔、清肅、收斂)、水(寒涼、滋潤、向下運行)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并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tài)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2、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響。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fā)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xié)調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動態(tài)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二、五行與五臟
中醫(y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復雜的統(tǒng)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jīng)絡作為網(wǎng)絡,聯(lián)系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tǒng)。這是中醫(yī)學系統(tǒng)論的一部分。所以要說中醫(yī)養(yǎng)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和相互滋生的關系。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腎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fā)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tǒng)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fā)揮主運化、生血、統(tǒng)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yǎng)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于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fā)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用五行相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論來說明的。
三、五味與五臟
1、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nèi)的餓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
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yī)認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防治各種瘡癥。
3、甘入脾:
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yǎng)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米面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選擇。
4、辛入肺:
中醫(y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fā)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jīng)絡的作用,經(jīng)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腎經(jīng)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腎:
咸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yī)認為咸味食物有調節(jié)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等屬于優(yōu)質的咸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與五臟
1、肝色青:
宜食糙米、棗、葵;青色應肝。
2、心色赤:
宜食小豆、李;赤色應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補以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西紅柿、橘子、紅蘋果。
3、肺色白:
宜食麥、蘿卜、杏;白色應肺,想肌膚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jié){一類。
4、脾色黃:
宜食大豆、栗;黃色應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輔以黃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蘿卜、蛋黃等。
5、腎色黑:
宜食黑豆、桃;黑色應腎,所以膚色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過多的食物。
五、五官與五臟
1、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鼻孔為肺氣所主,所以肺開竅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xiàn)在鼻子上。這里講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邊,肺熱則鼻孔出氣粗、熱;肺寒則鼻孔冒涼氣。比如當人得肺病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喘息鼻張的癥狀。
2、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于目,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xiàn),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fā)青。孩子如果受到驚嚇,鼻梁處常會出現(xiàn)青筋或者青痕,這也與肝有關聯(lián)。
在中醫(yī)的五色和五臟的配屬里,肝主青色。這個青色并不是我們平時所見的青草、樹葉的綠色,而是蒼色。肝是從腎水里面生發(fā)出來的,蒼這個顏色是黑色與青色的一個過渡之色。順便談一個問題:如果人在冬季沒有養(yǎng)好身體,到了春天氣機就生發(fā)不起來,就會生病。所以,了解顏色和臟腑的對應關系對養(yǎng)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們平時可以通過觀察臉色的變化對身體的狀況作出判斷。
3、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會出現(xiàn)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fā)黃、嘴唇脫皮、流血等癥狀,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為心之官
舌為心之官。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xiàn)舌頭不靈活、舌卷縮等癥狀。口誤,經(jīng)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
《黃帝內(nèi)經(jīng)》上有:心病者,舌卷縮,顴赤。顴赤是說心臟有病的話,顴骨這個部位會發(fā)紅。除了顴骨,我們?nèi)粘I钪羞€要留心印堂,因為心病還會表現(xiàn)在印堂處。印堂位于兩眉之間,此處如果突然地發(fā)紅,而且圖案如燈花狀,是心神將散的象,我們尤其要當心,這叫'禍福在旦夕間',可能會有重病突發(fā)。印堂發(fā)黑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yī)的角度講,這相當于水氣凌心,就是腎水太多,心火太弱,腎水上來使心火的功能發(fā)揮不了。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印堂顏色的變化加以小心。
5、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nèi)經(jīng)》里有'腎開竅于耳'的說法。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耳鳴的癥狀。
五官通利則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醫(yī)認為五官與臟腑器官的關系極為密切,通過了解五官的病變就可以發(fā)現(xiàn)隱藏在身體內(nèi)的五臟的病變,所以我們要時刻留心五官的變化,才能留意到相關聯(lián)的五臟的情況。
具體到五官的養(yǎng)生方法,很簡單:常閉眼,養(yǎng)神;少說話,養(yǎng)心;平穩(wěn)呼吸,養(yǎng)肺;多食美味,養(yǎng)口;少惹煩雜,非禮勿聽,養(yǎng)耳。
六、五情與五臟
1、心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與'喜'有關。《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wèi)通利'。喜悅的過程,猶如人體能源(精神能源和機體能源)的釋放過程,獲得釋放的能源,將形成原動力,展開新的精神活動,并支配著身體活力,創(chuàng)造出新的業(yè)績。如:能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力,充分發(fā)揮機體的潛能,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滿樂趣和信心,從而動作起來顯得輕松有力、敏捷、準確、精力充沛;能使心臟、血管的肌肉運動加強,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水平提高;能擴張肺部,使呼吸運動加強,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氣的交換;能加強消化器官的運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
2、'肝在志為怒'
怒是人們受到外界刺激時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一種不良的情志刺激。怒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故稱'肝在志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傷肝,導致疏泄失常,肝氣亢奮,血隨氣涌,可見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甚則可見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現(xiàn)為情緒不穩(wěn),心煩易怒。
3、'脾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慮、思考,是人體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tài)。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脾來表達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當人沉湎于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xiàn)飲食無味、食欲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致月經(jīng)量少,經(jīng)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tǒng)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為憂(悲)'
古代醫(y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后發(fā)現(xiàn),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時候,肺氣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開竅于鼻,所以涕就從鼻中流出了。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還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5、'腎在志為恐'
恐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臟器。恐是人們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對機體的生理活動是一種不良的刺激。《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即是說明驚恐的刺激,對機體氣機的運行可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恐則氣下',是指人在恐懼狀態(tài)中,上焦的氣機閉塞不暢,可使氣迫于下焦,則下焦產(chǎn)生脹滿,甚則遺尿。'驚則氣亂',則是指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可因驚慌而產(chǎn)生一時性的擾亂,出現(xiàn)心神不定,手足無措等現(xiàn)象。
七、五季與五臟
1、春宜升補:
春季陽氣初生,大地復蘇,萬物生發(fā)向上,內(nèi)應肝臟,應根據(jù)春季的特性,因勢利導,應用桑葉、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調動人體的陽氣,使氣血調和。
2、夏宜清補:
夏季炎熱、火邪熾盛,萬物繁茂,內(nèi)應心臟,應根據(jù)夏令之時,人體臟腑氣血旺盛,采用金銀花、荷葉、蓮子等清淡、清熱之品調節(jié)人體陰陽氣血。
3、長夏宜淡補:
長夏時值夏、秋之際,天熱下降,低濕上蒸,濕熱相纏,內(nèi)應脾臟,應采用赤小豆、綠豆、藿香等淡滲之品,利濕健脾以達到氣血生化有源。
4、秋宜涼補:
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滋長,氣候干燥,內(nèi)應肺臟,此時五臟剛從夏季旺盛的代謝中舒緩過來,應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陰生津之品,以調節(jié)夏季臟腑功能的失調。
5、冬宜溫補:
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深藏,內(nèi)應腎臟,此時應根據(jù)冬季封藏的特點,以桂圓、核桃仁、阿膠等溫補之品來滋補人體氣血之不足,是臟腑的氣血旺盛,適應自然界的變化。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只要你掌握了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應用到日常的養(yǎng)生中,相信您自會有一個健康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