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中國鹽業體制改革再起被掀起,但食鹽專營這種模式,依舊維持不變。回溯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商朝,鹽就成了長期被壟斷的經營項目。食鹽能作為一種經營項目,居然會被壟斷,食鹽在古代真的有這么重要嗎?
鹽是古代最低成本的征稅手段
在古代,鹽是可以征稅的,官府能夠從1個鹽商身上征收2000稅,也可以跑到2000個百姓家每戶征收1稅,盡管征稅總額一樣,但征稅成本卻存在很大差別:前者只需幾人就夠,后者需要出的人力難以估量。因此,征鹽稅不需要花錢圈養龐大的征稅隊伍,是古代最低成本的征稅手段。《管子》有證:“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鹽是強國之本
齊國是春秋時代第1個經濟轉型的大國,齊桓公不僅投入巨資擴軍備戰,還修建巨防和砌長城,無論古代亦或現代,擴軍備戰、修建大型項目都是需要龐大財政收入作為支撐的,那么錢從哪里來?“管仲舉鹽而克楚”就很好解釋了這點。正因為齊國以鹽養國,以鹽強國,齊國才得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若是沒有足夠財政收入,齊國對外用兵只會惹得經濟崩潰、民怨沸騰,稱亡國之舉也不為過,如此可見鹽在古代的重要性。
食鹽在古代作為一種壟斷的經營項目,其歷史如何呢?我們不妨來看看:
鹽業征稅起于周朝
鹽業征稅的起源,周朝就有記載。春秋時期,管仲創立了食鹽專賣,使鹽利“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悅”。
漢朝實行食鹽官賣制度
自漢武帝起,各朝都對鹽業實行不同程度的專賣,名字叫官鹽,而非法販賣的叫私鹽。西漢之后,食鹽管制忽興忽廢,隋唐初期甚至放任鹽業,且免除食鹽征稅。
唐宋實行銷界政策
唐后期、宋代,食鹽流通被政府嚴格控制,實行銷界政策,一個產區的鹽只能在某一區域銷售,不得逾越,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官賣收入,例如廣南鹽不能銷于虔州一帶。
古代,鹽是好東西,跟鐵、酒一樣都是專營專賣,為何2000多年后的今天,為何食鹽還是專營模式?
或許是因為每個人都離不開食鹽,而且食鹽制作又太容易了,就像管仲說的,把海水煮煮出來了。鹽改之后,食鹽依舊維持專營模式,官方解釋為:保證食鹽價格穩定,食鹽安全生產和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