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律不僅嚴苛,而且十分殘酷。凌遲、腰斬、車裂等諸多刑罰,即便現代人聽起來也是毛骨悚然。這其中,就屬凌遲最殘忍。犯人被判處凌遲,往往會在沒有斷氣之前受盡折磨。根據所犯案情的嚴重程度,會被判處不同的刀數。只有最有經驗的劊子手才能執行凌遲之刑,因為他們必須刀刀見血不說,而且還要保證犯人在受刑完畢之前,不會因為流血過多而身亡。
有的犯人實在罪大惡極,甚至會被判處幾千刀。因為刀數過多,一天之內行刑不完,還會分成好幾天來行刑。好比說明朝太監劉瑾,他一共被判3300多多刀。第一天上刑,主要針對他四肢上的皮肉,既能讓他感覺到痛苦,又能保住他的性命。第二天上刑,則開始針對胸腹開刀,據說一共行刑3天,劉瑾才斷氣。
大圖模式 在唐朝之前,是沒有凌遲這種刑罰的。在唐朝滅亡之后戰亂四起,刑罰的種類也逐漸增多,才開始有了類似于凌遲這樣的酷刑。歷史上記載最后一個受凌遲之刑的人是清朝的一個惡棍,他無緣無故殺死兩條人命,所以被判凌遲,并且在街口公開行刑。
古代從判決到行刑,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跟凌遲相比,自盡明顯要少受很多罪。可是古代被判處凌遲之刑的犯人,卻極少有自盡的,這是為什么呢?一般來說有三個原因,第一是不想。好比說太平天國的石達開,他被清軍俘虜后被判凌遲之刑。石達開為人很有骨氣,即便被俘虜也不愿意屈從于清廷,自然也不可能自盡了。
大圖模式 在受刑的時候,他愣是一聲也不吭,很有英雄氣概,令圍觀者為之動容。第二是不能,不是每個人都像石達開一樣這么硬氣,也有很多人在得知自己被判凌遲之后第一個念頭就是尋死。可是在監獄里尋死,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首先像這種重刑犯都是單獨一個牢房,然后有獄卒24小時輪班看守,就是怕他會去尋死。
然后他還要披枷帶鎖,連腳上也會墜上腳銬。這樣一來他行動就非常不便了,日常就連挪動都難,更不用說尋死了。而且監獄里也沒有什么工具,上吊也得找繩子不是?電視劇上常演,有人咬舌自盡。其實咬舌自盡是很有難度的,而且成功率也很低,如果咬舌不成還要再多受一份罪。
大圖模式 第三則是不敢,因為古代刑罰是有連坐制度的,往往一個案件會牽連很多人。主犯自然是受罰最多的,然后他的家眷次之。如果他作為主犯被判處凌遲,他又抗命自盡了,那么因他而受罰的家眷自然會罪加一等。很有可能處罰被加重,他死了,則會有人頂上替他受凌遲之刑。因此在古代,如果犯了事被判處凌遲之刑,很少有人會自盡,一般都是乖乖受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