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但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也都知道,曹操說是被關羽放的,其實是諸葛亮故意為之。火燒赤壁后,正是劉備集團趁火打劫(這個詞在這里最恰當不過)的好機會。諸葛亮早就算定了曹操的逃跑線路,而且判斷他最后走的是華容道。但他卻偏偏派了很可能會放過曹操的關羽去伏擊。當時連劉備都覺得懸乎:“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而諸葛亮的解釋是:“亮夜觀天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云長做了,亦是美事。”曹操一直是劉備最大的敵人,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諸葛亮為什么會白白放過呢?諸葛亮會觀天象那純粹是“近乎妖”的瞎扯,但他放過曹操自然有他的神機妙算。雖然這段故事在歷史上是沒有的,但我們還是可以對其中緣由做以下探討:
一、勢力均衡,以求自保。在東漢后期,主要的政治勢力是宦官、豪強、外戚、士族,前兩者有實力沒地位,后兩者則恰恰相反,所以往往是前兩者和后兩者分別結盟,相互爭權奪利。東漢末年,隨著宦官和外戚的勢力被滅。最大的政治勢力只剩下豪強和士族,這兩者后來最大的代表分別是曹操和袁紹。
曹操的父親是大宦官中常侍曹騰的養子,家里應該算是地方豪強。曹操雖然按照士族標準的從政道路,通過舉孝廉(那時沒有科舉,由地方士族推舉)做了官,但在士族眼里,他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東漢的士族講究門第出身,掌握著整個官僚系統,是高級知識分子的代名詞,代表著社會輿論,也是三國中謀士的主要來源。袁紹祖上四世三公,意思是說袁氏家族有四代人做到了最高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職位,是士族的領袖,而且還擁有幾個大州的政權,所以是當時最大的政治勢力。但是曹操政治上最大的優勢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也有自己的軍事集團。隨著曹操通過官渡之戰等清除了袁紹集團,士族也依附于他,加上陸續消滅了其它一些割據勢力,他成為三國中勢力最大的政治集團。
孫權集團也本是豪強勢力,但通過父兄的多年經營,團結了江東顧、陸、朱、張等本地士族(看看江東官僚的姓就知道了),憑借江東大片土地和長江天險,成為三國中第二大政治集團。
至于劉備,是三國中勢力最小的了。劉備雖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頂著個皇室后裔的牌子,但家族早已敗落,生活貧寒,所以后來老被曹操罵作“織席販履小兒” 。當初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盟主袁紹賜他一個座位,還不忘損他一句“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冑耳。”而且座位還是末座。劉備通過拉著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籠絡趙云,組成一個小集團,而且嚴格說來只是個武士集團。手下的文人孫乾、簡雍之流,頂多也只能起草文書,搞搞接待工作。真正士族里的人是不會投靠劉備的,相反劉備倒投靠了不少政治勢力。
劉備起先跟著宗室劉焉,再追隨公孫瓚,又投了徐州的陶謙,好不容易得了徐州,混了沒不多久又讓呂布奪去,沒辦法厚著臉皮反托庇在呂布門下,再依附曹操滅了呂布,反曹失敗后投袁紹,眼看著袁紹不行了又投宗室劉表,誰知荊州又被曹操拿下。人家都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劉備卻不知道是幾姓了。劉備之所以能生存,說好聽點是鄧小平倡導的韜光養晦,說難聽點就是厚臉皮,能放下身段,也能適時哭哭鼻子,不過他能每次都能站在道義的那邊,落得個仁義之名。連講究門第的袁紹對劉備都有一個好評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三顧茅廬得了軍師諸葛亮后,算是成為一個標準的政治勢力了。
深富韜略的諸葛亮當然清楚當時政治勢力的強弱之比。在他看來,如果當時殺了曹操,以后局勢無論出現什么變化,劉備集團都將招來滅頂之災:
如果曹操死去后,孫權趁曹操集團內部大亂的機會,大兵進舉洛陽,消滅曹操集團。無論孫權是成為第二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還是自立為帝,都是一家獨大。他接下來的第二個目標肯定就是臥榻之側的劉備。
如果孫權發兵北上,而曹丕在集團內部的推舉之下做了領導人,打退孫權。那么劉備肯定會成為接下來的目標,原因很簡單,赤壁之戰雖然主要是被孫權打敗的,但殺父仇人是劉備,是最大的敵人。而且劉備勢力最小,又沒有東吳的長江之險。曹丕只需放言只消滅殺父仇人,或暫時與孫權達成協議。而孫權攻洛陽不成,東吳又不像當初是主要目標,幾乎可以肯定不會援手,劉備集團必將滅亡。
如果孫權赤壁之戰后仍然偏安一隅,而曹丕即位,劉備集團更慘。被曹丕攻打固然是肯定的,而孫權是必然要劉備交還荊州的。曹丕即位不久,內部還不穩,孫權無需顧忌。何況在孫權眼里,比起曹操,曹丕相對還是好對付的。孫權無需將來靠聯劉抗曹,劉的勢力也不大。雙面受敵,劉備集團更是無處可逃。
所以在考慮到各種后果后,諸葛亮決定放過曹操,因為這是一個最好的結果。曹操逃回老巢后,肯定要花段時間舔舔傷口,恢復元氣。何況即使曹操最再卷土重來,最大的仇人是東吳,他必先除孫權而后快。而有了曹操這個最大的敵人,孫權必不敢掉以輕心,來消滅劉備這個盟友。即使東吳想要回荊州,摩擦雖然會有,但絕不會傾力相斗,作河蚌相爭。這樣,對劉備集團來說,就有借口占住荊州,贏得時間發展勢力,并圖謀西川。因此“操賊未合身亡”。
諸葛亮的做法說白了就是要爭取勢力均衡,以求自保。他的這種做法到了后來,倒是被英國學了個十足。英國過去在歐洲外交上,長期采取大陸均衡政策,即為了保護其利益,維持歐洲各國之間相互牽制和爭斗,防止一國稱霸。例如,一戰過后,德國戰敗,英國為了制止法國勢力過分膨脹,故而不主張過分削弱德國。在歐洲安全和賠款問題上,也不與法國結盟。目的是用德國來對付和牽制法國。其國際外交政策也是一脈相承。按說自美國崛起后,號稱“日不落之帝國”的英國不再一家獨大,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后,更是元氣大傷,原先的殖民地也紛紛獨立,現在英國在經濟上只能算是一個二流國家。但是英國靠著這個政策,在國際外交上的影響力絕對超過其自身的經濟實力。
![]() |
二、收服關羽,樹立權威。我們說過劉備集團本是個武士集團,主要大將是關羽、張飛、趙云,前兩者與劉備的關系自不用說,趙云算起來也是他們有份無名的四弟。丘八們本來驕橫,何況與主子還有這層關系。所以諸葛亮就任CEO后,這三位是瞧不上眼的。趙云同志的道德品質還好,另外兩人就不好說了。如果說關羽的性格是傲上而憐下,張飛就恰恰相反。兩人的性格也正是他們最終死于非命的因由。張飛雖然脾氣暴躁,經常虐待部下,但是他有個優點,就是服有本事的人。早在三顧茅廬的時候,見諸葛亮的派頭大,他氣得要燒掉那幾間著名的草屋。劉備請來諸葛亮并待他如師后,張飛和另外兩人還風言風語。但自火燒博望坡后,張飛和趙云算是見識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很快就對諸葛亮佩服的五體投地了。對待鳳雛龐統也是如此,當張飛聽說龐統整日喝酒不干活時,氣得要當場拿下。但見識了龐統的才能后“飛大驚,下席謝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當于兄長處極力舉薦。’”至于后來義釋嚴顏又是一例。
而關羽則是眼高于頂,除了兄長劉備,天下之大誰都沒放在他那丹鳳眼里。當初,曹操對他可是花了血本,送赤兔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金、下馬銀,即使關羽封金掛印不辭而別后,還親往送行,賜酒贈袍,可謂仁至義盡。關羽自是出于義氣,不受誘惑,但也說明他是極為高傲之人。鎮守荊州后,孫權向關羽提出了兩家聯姻的請求,以當時吳蜀因為荊州而產生的微妙關系,關羽不是不知道其中意涵的。況且按照所謂對等原則,吳侯要嫁女也只會嫁給劉備的兒子,如此屈尊結親,婉拒也好,但卻被關羽一句“虎子怎可配犬女”打發了,不可不謂狂妄。
作為劉備集團CEO的諸葛亮,手下有這樣的業務骨干,肯定是頭疼不已。在日常管理中,雖然關羽基本上能服從管理,但肯定也是口服心不服。如果在關鍵時候,關羽拒不從命,必將給集團未來的鴻圖帶來巨大的危害。詭計多端的諸葛亮既然想收服關羽,華容道無疑是個最好的時機。以諸葛亮對關羽的了解,他必定會放了曹操。為此諸葛亮精心設套,請君入甕。
諸葛亮在借東風后,潛逃回荊州,開始痛打落水狗的布置。他先把張飛、趙云派出埋伏,“時云長在側,孔明全然不睬。”果然,“云長忍耐不住,乃高聲曰:‘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嘗落后。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既然進了套,豈能讓他輕易跑掉。于是套被漸漸拉緊,“孔明曰:‘倘若放了時,卻如何?’云長曰:‘愿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云長便與了軍令狀。”。關羽入了套不但不覺,反不信諸葛亮能算的那么準,倒激將諸葛亮 “‘若曹操不從那條路上來,如何?’孔明曰:‘我亦與你軍令狀。’云長大喜。”終于被套牢。
關羽放跑曹操后,在眾人面前顏面盡失,不得不在諸葛亮面前低下他那高傲的頭顱。依照軍令狀,諸葛亮當然要砍他的頭,而劉備當然會出面求情,諸葛亮也當然會順水推舟。關羽死罪雖免,但命還是欠諸葛亮一條,以后自然不敢在諸葛亮面前狂妄自大。
![]() |
可惜的是,關羽雖被諸葛亮收服,但對其他人還是本性難移。馬超歸順后,他要求回西川和馬超比試一番。劉備封五虎上將后,他又恥于與黃忠這“老卒”為伍。以關羽和劉備的關系,諸葛亮縱然神機妙算,對他也沒辦法,只能好言相慰。以至于關羽拒絕孫權聯姻后,徹底破壞孫劉聯盟,終招殺身之禍。這當然是后話了。
諸葛亮決定在華容道放走曹操,劉備的態度如何呢?擅于韜光養晦的劉備肯定很快就明白到其中的玄機,否則以曹操和他之間的國仇家恨,豈能僅被諸葛亮一句“天象”所糊弄。再者關羽欠曹操的恩情,對劉備來說也是一個心病,關羽義釋曹操算是還了這筆舊賬,以后關羽對他會更死心塌地。對此一舉兩得的事,劉備何樂而不為,于是劉備也就揣著明白裝糊涂。雖然劉備沒有當場點破,不過他還是真心地說了句:
“先生神算,世所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