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總體實施方案》,這意味著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啟動,證監會和深交所隨后晚間就創業板改革的規章制度出臺相應規則,向市場征求意見。
消息發布后迅速引起“群眾圍觀”,專業人士多數解讀為市場利好,認為未來將引導A股進入長期慢牛走勢。但從數據來看,顯然市場反饋與專業點評尚未統一。28日A股開盤后出現快速跳水殺跌,盤中超過160只個股跌停,即使隨后市場情緒修復,數據呈現深V形拉起,截止收盤也有47只個股跌停。
在各方看法尚未統一的當下,如何看待創業板啟動注冊制?
有哪些要點、會對中國股市有何影響?
《家族企業》雜志為您快速梳理:
本次創業板改革是以注冊制為核心的改革,發行、上市、交易、退市等各項市場基礎性制度都發生了一些變化,發行條件、上市企業更具包容性。
行業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后,發行條件包容性增強,允許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的企業發行上市,同時交易、退市等相關基礎制度都有一定變化,對投資者的專業經驗和風險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證監會領導在4月27日的媒體溝通會上也特別介紹,“對于未盈利企業,創業板也體現了一定的包容性,取消了現有規則中‘最近一期未存在未彌補虧損’的要求,設定一年的過渡期,支持創新創業企業發展。”
創業板改革后,將支持特殊股權結構和紅籌結構企業上市,并為未盈利企業上市預留空間。對投資者適當性要求基本保持不變,但要求充分揭示風險;對增量投資者深交所擬要求,新增創業板個人投資者須滿足前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不低于10萬元,且具備24個月的A股交易經驗的門檻。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科創板要突出“硬科技”特色,要求相關機構依據科創屬性評價指引,引導企業合理選擇上市板塊。創業板改革明確了創業板的板塊新定位,同時深交所將制定負面清單,明確哪些企業不能到創業板上市。與此同時,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精選層在上市/掛牌標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
在跟投制度方面,創業板與科創板有所差異,擬對未盈利企業、特殊股權結構企業、紅籌企業、高價發行企業實施保薦人相關子公司強制跟投的制度,其他發行人不強制跟投。
在交易制度方面,創業板改革后新上市的公司,在新股上市后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之后日漲跌幅限制放寬至20%。正式實施時,存量也調整至20%。
針對此次創業板啟動注冊制,業內機構普遍認為可稱為“A股里程碑事件”,綜合觀點可梳理為:未來注冊制將會引發資本市場深刻變革,IPO“堰塞湖”疏通,殼資源貶值;注冊制將加速A股兩極分化,股票分化加劇,退市股大幅增加,投資趨勢轉向龍頭;注冊制帶來行業分化,科技公司有望崛起。
專業研究人士也同時表示,“此次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再融資、并購重組涉及證券公開發行的,也同步實施注冊制,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再融資的能力,未來非公開發行市場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市場分析師指出,注冊制下的創業板與科創板制度相似、定位互補,同時留有一定過渡期。根據科創板大半年以來的運行經驗,創業板注冊制預計不會對流動性造成明顯沖擊,反而有助于抑制市場炒作、加速優勝劣汰。創業板試點同樣標志著存量市場注冊制改革的開始,后續向主板市場的推廣或仍需等待有關條件的成熟。
隨著注冊制的改革,市場也會用腳投票。市場策略分析師指出,“預計未來A股市場中能活躍成交的公司,將在兩千家左右。”這意味著大量公司即使沒有退市,也會淪落成為仙股,有助于市場優勝劣汰。此外,投資者在選擇標的時,要以公司實際價值、產業發展方向為首要關注點。預計未來機構投資者將越來越成為主流,也會有更多的散戶投資者開始選用機構化的產品參與投資。
(文章內容觀點綜合于媒體新聞及相關網絡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