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單位組織《青囊學術交流會》探討了綜合療法在臨床上治療的重要性,聽過專家們的學術交流受益頗多?;叵胄嗅t伊始至今,臨床治病,一直都在踐行著綜合治療。有些醫者認為近代中醫學明細分科導致中醫藥治療變得單調,這和西醫東漸對中醫沖擊有關系。其實中醫分科自古有之。自周朝起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分。隋唐的太醫署分醫學及藥學,醫學設四科,即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醫科又分體療、少小、瘡瘍、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宋太醫局的醫學教育初分方脈、針、瘍三科,宋神宗以后分為九科,即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產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瘡腫兼折傷科、針兼灸科、金鏃兼書禁科。元太醫院分十三科后并為十科:即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書禁科。在元代分為十三科“大方脈、雜醫、小方脈、風、產、眼、口齒、咽喉、正骨、金瘡腫、針灸、祝由、禁”。明代十三科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咽喉、傷寒、接骨、金鏃、按摩、祝由。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為十一科,增設了痘疹科,改瘡瘍為外科,接骨為正骨,去金鏃、祝由與按摩等科。清太醫院初分十一科,之后并為九科: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正骨、眼、針灸。道光二年(1822年)上諭:“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醫院廢止針灸科。同治朝將大方脈、婦人、傷寒并為一科,故只分五科。古代醫家并沒有因為分科而荒廢各種治療手段。
中醫綜合療法應用的原則主要有:(一)最有利于疾病的康復,也就是最佳療法。臨床上,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是錯綜復雜的,故而治療必須“穩準精到”,具有針對性。今人皆知處方有君臣佐使,卻不講究在診斷的時候把病情也分析出主要病情、次要病情,臨床上,如果不能正確的辨證,就難以針對性施治,就會影響疾病的痊愈時間。(二)最有利于患者減少經濟負擔?;颊邿o論富貴或貧窮,治療都要以不浪費原則進行施治。急不可以浪費錢財,更不可以浪費本來就已經稀缺的中醫藥資源。避免重復用藥,避免附加治療。(三)最有利于實際踐行。選擇比較切合實際的治療方案,有很多時候,某些特殊的藥物并不一定都能有庫存,有一些治療手段并不是都能普及,有一些治療方案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接受,有一些藥物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耐受,有一些昂貴的藥物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負擔得起的,故而綜合治療也一樣具有個性化,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按照某一模式進行治療,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進行同一種診療模式要進行一系列的檢查。綜合療法不是籠統的兩種或者多種治療疊加,而是有機的結合。在臨床,很多醫師也會開多種中成藥或者中西藥結合治療,這只是最簡單的綜合治療而已,治療的手段有時候有可能不僅僅是藥物或者中醫適宜術,民間有很多食療、小偏方、氣功、刮痧、揪痧、足浴、藥浴、藥熏、藥囊、兜肚、拍打,甚至心理指導,這些都可以算得上治療手段。(四)綜合治療不宜過度繁雜,不宜過度神秘而有違中醫藥理論。有一些醫師開出的治療林林總總的使用各種治療,根本不知道到底要使用哪一個治療手段為主要治療方案,盲目的撒網捕魚,雖然瞎貓碰到死耗子有時候會有一定療效,但是更多的時候是拖沓了疾病的治療時間。沒有針對性的治療,就不能有足夠的治療劑量,就不能及時的扭轉病情和控制病情,就不能及時的痊愈疾病。治療方案也不宜過度神秘,美名其曰秘方秘法秘技,使用一些鮮為人知的藥材或配方。目前,有很多家傳醫療診所還存在所謂的家傳丸散膏丹等秘方,這既不利于中醫藥技術的傳承交流,也不利于廣大患者治病用藥,雖然目前交通發達,但是長途跋涉多少還是有一點勞民傷財的,如果能夠就近配制豈不更好。如果放技能得以普及,有很多相似疾病,如果能夠因之獲福豈不是勝造浮屠?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疑難雜病才需要綜合治療,慢性頑疾才需要綜合治療,其實臨床上,病不分大小,都應該考慮最佳治療方案,都可以考慮綜合治療方案。當某些常見病,使用常法不能快速見效的時候,也應該考慮綜合治療。不同的醫師閱歷不同,見解自然不同,中醫傳統存在門戶之見,對于疾病的治療都有自己獨特的治療方案,故而在臨床上,醫者應結合自己的所長進行設計綜合治療方案,或者選擇多人配合施治。如果使用自己不擅長的治療方式,既存在風險,對患者也不太負責。因為臨床分科的存在,所以很多醫師不能勝任學科外的疾病的診療,在臨床上常見到跨科疾病需要會診的情況,表面上是對患者的負責,其實際上卻是因為醫學分科導致醫者行醫出現盲端的表現。目前,中醫師帶徒培訓中醫師的方案正在實踐階段,這種教學模式要避免培訓過度的接近臨床操作而疏于醫學理論的教育,科班花費五年、七年甚至更久的理論教育還是有必要的,理論基礎夯實才能更好的進行臨床實踐。我也曾聽聞很多同仁抱怨在大學期間那么多年所學和臨床相去甚遠,仿佛在學校的文化培訓荒廢了大好青春,而實際上,很多臨床大家即使在臨床的時候還依然不輟的反復研讀最基礎的中醫學理論,并沒有輕視對中醫藥源頭醫籍的研究。如果沒有大學期間的理論學習,臨床上很多道理是無法厘清的,如果只懂得臨床的皮毛,就永遠無法與時俱進的推進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有人認為,中醫藥應該回歸過去,用最傳統的醫療進行診治疾病,這本來就違背了中醫的本源,中醫一直提倡天人相應的治療,世易時移,物是人非,中醫藥也一樣需要與時俱進的改進;有人認為,中應該像西醫一樣規范化,統一化治療,這同樣有違中醫藥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總之,綜合治療即是對患者盡快恢復健康負責,也是促使醫者繼續學習必要措施。
耳穴減肥在臨床上很多醫療單位都有進行,既可以使用耳針,也可以使用王不留行耳穴壓豆,還可以使用手法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