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臨近,雖然新冠疫情仍在肆虐,令世人揪心,但是節日的氛圍卻依然越來越濃重,山長水遠仍然擋不住游子歸鄉的腳步,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殷切地期盼著團圓!
團聚的時刻難免會殺雞宰羊,美酒佳肴,一通下來,突然發現腳踝紅腫劇痛,不能下地走路了——是的,痛風病犯了!此時,方后悔沒有記住醫生的叮囑——飲食上要忌口呀!
痛風病屬于中醫“痹證”、“白虎歷節風”、“歷節風”、“痛痹”、“腳氣”等范疇,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痛風”病名,外邪內侵、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為其主要病因,過食膏粱厚味,內生濕熱,痰濁凝結,氣血不通而成,癥見肘膝關節以下小關節(足、踝、腕、指/趾間關節)急性紅腫劇痛,疼痛劇烈如虎嚙之,肌膚灼熱,皮膚紫黯,行走困難,晝輕夜重,實驗室檢查可見血尿酸增高、痛風石形成等。清·林佩琴《類證治裁·痛風》認為本病乃“痛風,痛痹之一癥也......初因風寒濕郁痹陰分,久則化熱致痛,至夜更劇”。
西方醫學,痛風又稱“高尿酸血癥”,為人體內嘌呤物質代謝紊亂,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減少,造成血尿酸濃度偏高,尿酸以鈉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軟骨和腎臟中,引起組織異物炎性反應而成,多發生于人體最低部位的關節,40歲以上男性多發,女性一般在絕經后常見(研究表明雌激素對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更年期后發病率隨之增加。高尿酸血癥與痛風發作無直接關系,只是高尿酸有更高發生痛風的可能,所以臨床上常見一些人血尿酸一直偏高而并不引發痛風。痛風急性發病期多發生于夜間,首發關節常累及第一跖趾(足大拇指)關節,受累關節紅腫劇痛,觸痛顯著,多有飲酒、暴食、過勞、著涼、手術刺激或精神緊張等誘因。
中醫治療痛風病有其獨特的優勢,根據臨床辨證論治,無論針灸理療,還是中藥內服外用歷代中醫都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我就個人臨床經驗簡單分享一下對于痛風的治療心得:
第一:痛風的診治既要做好分期——急性期發作期和慢性緩解期,又要做好辨證分型論治。一般臨床把痛風分為濕熱下注型、痰瘀阻滯型、風寒濕痹型、肝腎虧虛型、脾腎陽虛型進行論治。
濕熱下注型:主要表現為足部、踝關節突發紅腫熱痛,痛處固定,疼痛劇烈如刀割虎嚙,足不能行,晝輕夜重,口渴不欲飲,胸悶心煩,小便黃赤或尿道灼痛、尿少、尿閉,舌紅苔黃微膩,脈數或滑數。治療宜清利濕熱、祛風通絡為主,藥用蒼術、黃柏、知母、石膏、忍冬藤、連翹、宣木瓜、廣地龍、薏苡仁、威靈仙、土茯苓、廣金錢草、六一散、晚蠶砂、防風、防己、川牛膝等。選穴:足三里、陰陵泉、懸鐘、解溪、隱白、太白、公孫、阿是穴。足浴方:苦參12克,馬鞭草30克,晚蠶砂30克,皂角刺18克,威靈仙15克,防風15克,防己15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10克,芒硝30克。
痰瘀阻滯型: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反復發作,疼痛不移,痛如針刺,時輕時重,局部硬結,關節畸形、屈伸不利、拘攣、麻木,指尖、跖趾、耳廓等處可見痛風石結節,大者如豆、小者如粟,根盤散漫,堅硬如石或硬結潰破,流出白膏狀物,無臭味、難收口,局部皮膚黯紅,體虛乏力,面色青黯,舌質絳紅有瘀點,舌下靜脈青紫怒張,苔白或微黃,脈沉澀或細澀或沉滑。治療宜化痰散結、通絡止痛為主,藥用:桃仁、紅花、川芎、當歸、赤芍、炮山甲、廣陳皮、姜半夏、云茯苓、天南星、白芥子、大秦艽、伸筋草、薏苡仁等。選穴: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豐隆、三陰交、太沖、太溪、丘墟、阿是穴。足浴方:馬鞭草30克,皂角刺15克,芒硝30克,蘇木18克,威靈仙15克,防風15克,防己20克,透骨草30克,桂枝15克,半邊蓮30克。
風寒濕痹型: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無汗或汗出熱不退,關節紅腫、劇烈疼痛,屈伸不利,遇風寒疼痛加劇,得熱則減緩,肢體重著,麻木不仁,或見局部皮下結節,面色萎黃,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沉弦。治療宜祛風散寒、除濕通絡,藥用:桂枝、杭白芍、制川烏、生麻黃、防己、當歸、川芎、羌活、獨活、蒼術、防風、生黃芪、威靈仙、土茯苓、生姜等。選穴:合谷、曲池、陽池、陽溪、陽陵泉、足三里、太沖、丘墟、太溪、內庭、阿是穴。足浴方:艾葉30克,桂枝30克,威靈仙15克,透骨草15克,伸筋草15克,紅花10克,蓽澄茄15克,生麻黃30克,吳茱萸20克,川烏15克,草烏15克,白芷30克,生姜片50克。
肝腎虧虛型:主要表現為痛風日久不愈,反復發作,骨節腫脹疼痛、變形,時輕時重,筋脈拘急,不可屈伸,牽引活動后加劇,形瘦乏力,煩躁自汗,頭昏耳鳴,面赤目澀,腰膝酸軟,倦怠乏力,心煩口干,手足心熱,肌膚麻木不仁,潮熱盜汗,食少不饑,大便干結,小便短赤或有尿血,舌質干紅少苔,脈細數或弦細。治療宜滋補肝腎、活血通絡,藥用熟地黃、懷山藥、山萸肉、澤瀉、云茯苓、牡丹皮、當歸、杭白芍、桑寄生、大獨活、川芎、防風、川牛膝、杜仲、雞血藤、秦艽、龜甲、鱉甲、菟絲子、女貞子、伸筋草等。選穴:腎俞、肝俞、脾俞、血海、陰陵泉、三陰交、太溪、太白、大都、丘墟。足浴方:續斷15克,威靈仙15克,透骨草15克,晚蠶砂30克,宣木瓜30克,皂角刺18克,五加皮30克,牛膝30克,絡石藤30克,炒杜仲30克,天麻15克,忍冬藤30克。
脾腎陽虛型:主要表現為氣短乏力,四肢不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足跟疼痛,納呆嘔惡,腹脹便溏,小便不黃,肢體及面部浮腫,舌潤體肥大或淡胖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緩或沉弱。治療宜健脾益腎、溫陽散寒,藥用:黑附子、干姜、鹿角霜、淫羊藿、桂枝、薏苡仁、土茯苓、炒白術、炒蒼術、川牛膝、肉桂、補骨脂、肉蓯蓉、杜仲、骨碎補、金毛狗脊、黨參等。選穴:中脘、關元、足三里、陰陵泉透陽陵泉、三陰交、丘墟、內庭、行間、阿是穴。足浴方:皂角刺30克,山慈菇30克,嫩桂枝20克,威靈仙20克,吳茱萸18克,大秦艽18克,川牛膝30克,草紅花10克,川大黃10克,炮附子30克,白芷30克,生姜片50克。
第二: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亦注重辨病用藥。歷代中醫都注重與時俱進地論治各種病癥,隨著西方醫學的滲透,中西醫之間融合貫通在所難免,故而應秉承“聚蓄百家之長為己用”,借鑒西醫值得借鑒的部分,融入于中醫治療,往往會達到更好地治療效果。
根據近代醫學理論,治療痛風應重視降血尿酸,臨床上常用具有降尿酸的中藥主要有山慈菇、豨薟草、土茯苓、廣金錢草、滑石、防己、車前子、威靈仙、澤瀉、薏苡仁、大黃、萆薢、虎杖、菝葜、姜黃、蒼術、牛膝、秦艽、忍冬藤、澤蘭、白茅根、廣地龍、蠶沙、淫羊藿、秦皮配絡石藤、玉米須、黃柏、雷公藤、木通、石韋、海金沙、茯苓、百合、葛根、玄參等,在治療痛風病時,可以適當加入降尿酸藥物,有利于病情向愈。
傳統中醫認為,藤類藥物多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舒筋止痛之效,在痛風病的治療中應重視藤類藥物的運用,常用的主要有雷公藤、青風藤、海風藤、雞血藤、寬筋藤、忍冬藤、夜交藤、絡石藤、丁公藤、天仙藤、石楠藤、大血藤、雞屎藤、扶芳藤等,其中尤以忍冬藤、雷公藤、絡石藤為多用。
蟲類藥物最能鉆剔外邪賊風,擅長蠲除痹痛,在痛風病的治療中常選用蜈蚣、全蝎、鹿角霜、鹿角片、炮山甲、白僵蠶、廣地龍、烏梢蛇、蘄蛇、金錢白花蛇、土鱉蟲、露蜂房、水蛭、黑螞蟻、蝮蛇等蠲痹通絡,常能見奇效。
第三:注重專病專方的運用。在臨床上,多數醫者在診治專病的時候常常會總結出具有特別療效的專方,再在專方的基礎上進行辨證加減從而解決特定疾病。針對于痛風,我個人常運用痛風寧方調治,療效可觀,藥用:土茯苓30~60克,生薏苡仁30克(搗碎),威靈仙15克,虎杖10克,滑石30克,粉萆薢10克,廣金錢草30克,鹿角霜30克(先煎),露蜂房10克,忍冬藤30克,福澤瀉10克,生白術10克,晚蠶砂10克(包煎),川牛膝10克,山慈菇10克,延胡索10~30克,獨活10克,防己10克,桂枝10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方解:①土茯苓,味甘、淡,性平,為祛風利濕、健脾解毒、通利關節之要藥,能促進排泄尿酸,是治療痛風的常用藥;薏苡仁,味甘、淡,性涼,能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藥理學證實,薏苡仁能促進尿酸排泄,對痛風及其并發癥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二者配伍能利能滲,既能健脾除濕排毒,又能通絡蠲痹止痛,契合痛風病機,故而擅長治療痛風。②威靈仙辛散宣導,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藥品化義》),“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本草正義》),對改善關節腫痛確有殊功;虎杖微苦微寒,清熱利濕、散瘀止痛,能抑制肝臟黃嘌呤氧化酶XOP的生成而降低尿酸的生成;滑石味甘淡,性寒滑瀉,清熱除煩、利濕通竅,尤能清泄膀胱熱結,通利水道,促進尿酸排泄;萆薢利濕祛濁、祛風除痹,減少尿酸重吸收,促進尿酸排泄;金錢草利尿排石、散瘀消腫、清熱止痛,促進尿酸排泄,善防治痛風石。威靈仙、虎杖、滑石、萆薢、金錢草合用清熱利濕、通絡排石,具有顯著的排尿酸之效。③鹿角霜味咸澀,性溫,溫腎助陽、溫補督脈、添精益血、活血消腫;露蜂房味甘性平,質輕且性善走竄,能祛風止痛、攻毒止癢、益腎溫陽而利關節,善清熱療瘡、消腫止痛。二藥相伍,通絡消腫而止痛,對于痛風引起的關節腫痛有殊效,且性溫以平和諸寒藥。④忍冬藤,味甘性寒,清熱解毒、疏風消腫、通絡止痛,引藥直達病所,緩解關節紅腫;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腎、膀胱經,利水滲濕,瀉而無補,白術味苦甘,香而溫,入脾、胃經,補脾養氣而燥濕利水,補中有瀉,二者相伍,補瀉同用,利水滲濕消腫、健脾燥濕,使濁陰下泄,清陽上升,杜絕濕邪內停而變生它證;晚蠶砂,味甘辛,性溫,祛風除濕、和胃化濁、活血定痛,溫燥而通,善除濕舒筋,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引血下行,促進濕濁下泄,改善紅腫疼痛;山慈菇祛濕止痛、消腫散結、補腎健脾、清熱解毒,有秋水仙堿樣作用,故而能迅速降低尿酸,但有小毒,不宜大劑量服用。⑤延胡索辛散溫通,有活血理氣功效,氣行血活,通則不痛,故歷來作為止痛要藥;獨活辛散苦燥,性善溫通散寒,能祛風勝濕散寒,進經絡,止疼痛,凡風寒濕邪痹著于肌肉、關節而致之痹病,不論病之新久皆可應用,尤為治腰腿疼痛的要藥。二者合用祛風濕、止痹痛更顯著。⑥桂枝,味辛甘,性溫,通陽利水,補中健脾,為脾腎陽虛水液內停之要藥;防己,味苦辛,性寒,導水下行,利水消腫。二者合用溫陽利水、化飲消腫,擅長治療風寒濕所致的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諸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腎、活血通脈、消腫止痛,降尿酸,以達到緩解關節紅腫疼痛。
功用:健脾益腎、活血通脈、消腫止痛
主治:痛風病。
要注意兼夾病癥的辨證治療:風邪偏盛者酌加五加皮、尋骨風、海風藤;寒邪偏盛者酌加炮附子、遼細辛;濕邪偏盛者酌加宣木瓜、豨薟草;濕熱偏盛者酌加山梔子、黃柏;關節疼痛顯著者加莪術、全蝎、徐長卿、烏梢蛇;關節腫甚酌加豬苓、車前子;關節冷痛者酌加遼細辛、干姜、炮附子;肌膚麻木者酌加穿山龍、海風藤、絡石藤、炮山甲;陽虛甚者酌加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陰虛甚者酌加生地黃、石斛、龜甲、鱉甲;下肢關節痹痛者酌加青風藤、懷牛膝;上指關節痹痛者酌加桑枝、片姜黃;腰膝酸軟者酌加川續斷、鹿銜草、鹿角片;痛風結石者酌加芒硝、白僵蠶、白芥子、膽南星;瘀血阻滯明顯者酌加生蒲黃、紅景天、蓬莪術、紫丹參、三七片。
第四:控制飲食是預防和治療痛風,防止其復發以及配合治療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痛風患者必須控制飲食,遵循合理分配高碳水化合物、中等量蛋白質和低脂肪的比例原則。痛風常規飲食規范主要為:①嚴格限制膳食中嘌呤的攝入(控制在每日150毫克以下),禁食含嘌呤的食物,如各種內臟、濃肉湯、雞湯、魚湯、沙丁魚、鳳尾魚、鯧魚、鱔魚、鲇魚、魷魚、干貝、牡蠣、禽類、淡菜、粗面粉、糙米、全麥片、豆類、花生、菠菜、鮮豆莢、龍須菜、蘑菇、咖啡、濃茶等;②限制熱能攝入,宜以進食精糧為主,少吃粗糧及其制品,如玉米、小米、高粱、黑面粉、中熟米、蕎麥、燕麥片、山芋干等宜少吃,少食脂肪,采用“以素代葷”,烹調時盡可能使用植物油,盡量采用蒸、煮、煲、燉、燴、拌等烹調方法;③限制蛋白質攝入量,痛風病患者多肥胖,屬于虛胖水腫體質,宜攝食含嘌呤低的牛奶、羊奶和蛋類;④適當進食蔬菜、水果及含堿的食物,蔬菜多選擇低嘌呤的蘿卜、葫蘿卜、茄子、西紅柿、山藥、大白菜、包心菜、土豆、茭白、絲瓜、木耳、大蒜等,堿性食物是指富含鈉、鉀、鈣、鎂等元素的食物,在體內氧化生成堿性氧化物,如蘇打餅干、堿性饅頭、堿性礦泉水、蔬菜、甘薯、奶類、柑橘、西瓜、冬瓜、馬鈴薯、板栗等;⑤多飲溫開水,促進排尿,每日尿量控制在2升以上。心腎功能健全者每日攝水2.5—3升;⑥宜低鹽飲食,禁飲酒水,禁食腌制及辛辣香燥食品,辣椒、咖喱、胡椒、花椒、芥末、生姜等食品調料均能誘發痛風急性發作;⑦盡量攝食富含維生素B1、維生素C的食物,以促進組織內淤積的尿酸鹽溶解。⑧嚴禁使用或服用酸性藥物或可使尿液成分酸化的食物和藥物。
第五:綜合治療。一般主張針藥結合,病情嚴重者,亦可借助西醫消炎止痛。
具體醫案及醫案分析:(后續補充)。
張玉龍,中醫世家,畢業于安徽中醫學院,本科。師從楊俊、楊任民、馬俊、周楣聲、潘嘉龍、董洪強、馬山等國家級名老中醫,精于切脈、面診、舌診診斷疾病,擅長中藥(內治外治)、針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絡放血等綜合治療疾病。
擅長治療:
內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氣管炎、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疾病、腸胃疾?。ǜ雇?、腹瀉、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萎縮性胃炎、腸道息肉)、肝膽疾?。甭愿窝?、膽囊炎、膽道息肉、黃疸)、腎?。甭阅I炎、腎病綜合征、腎盂腎炎等)、頑固性失眠、頭痛(偏正頭痛、頭風、外傷性頭痛)、結石及各系統腫瘤調治等。
婦科: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妊娠?。ㄈ焉飷鹤琛⑷焉锿飧?、妊娠高血壓、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婦科炎癥、產后病、乳腺病、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多囊卵巢綜合癥、子宮腺肌癥及不孕癥等。
兒科:感冒(反復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腺樣體肥大、扁桃體腺炎、腹瀉、蟲癥、小兒厭食癥、遺尿、多汗癥、濕疹、水痘、小兒多動癥等。
男科:遺精、陽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陰囊濕疹、生殖器皰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結膜炎、飛蚊癥、中耳炎、耳鳴耳聾等。
皮膚科:皮炎、濕疹、黃褐斑、青春痘、帶狀皰疹、蕁麻疹、白癜風、脫發、肥胖癥等。
骨傷科: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膝關節炎、痛風、腰扭傷、股骨頭壞死、神經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關節周圍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質增生及各種痛癥等。
以上內容同步發布在360圖書館“張玉龍醫論”中。有需要解答的中醫話題也可以留言給我,我會盡力闡述我個人的臨床經驗。
附:施今墨慣用鹿角霜配伍甘松理氣開郁、健腦益智、安神助眠調治失眠癥。鹿角霜補腎,甘松健脾,補先后天之精,精充則髓足,髓足則神有所養,乃能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