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聞雯微博截圖)
(右2,劉聞雯客串《變形金剛4》)
(學開飛機)
我周游五大洲20多個國家,做過促銷員,擺過攤,當過白領,記者,自由撰稿人,模特,演員,足球寶貝,作家,旅行家。我現在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單薄膚淺,對于這個世界的了解少之甚少,學習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情。而使我在30歲前做過這么多不同工作,去過那么多地方的原因是,我從不循規蹈矩。
很多年前,我在國外的某網站上認識了一個美國朋友,后來他來北京出差,我們去吃牛排。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是和我聊天的內容我卻一直記得:他說世界上的人不是分為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韓國人;也不是分為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他說人只分為兩種,有趣的人和無趣的人,你就是有趣的人。
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有趣的人。
剛上小學時,家長老師們都紛紛問孩子:“你長大了想干什么?” 很多孩子都說“科學家”,“醫生”,“律師”,“老板”,而我的回答是“周游世界?!?/span>聽得大人們面面相覷,一片茫然。因為在當時并沒有旅行家這樣一種職業。而在小學4年級的時候,父母并沒有給我太多零花錢,所以貪吃的我在學校搞起了無證抽獎,把家里的各種玩具,文具拿出來當獎品,生意熱火朝天,吸引了不少的同學,當然也引來了老師的沒收贓款和嚴厲懲罰。
上高中時,那時候幾乎沒有女孩子去看足球,但是因為對巴喬的人生經歷的著迷,我因此迷戀上了足球并畫了一幅巴喬的素描寄給了他,誰知道幾個月后便收到了他的回信。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相信奇跡,只要你有強烈的愿望,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人或東西。
2006年大學畢業后,正臨德國世界杯揭幕前夕,我帶著巴喬的回信,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足球寶貝”比賽,并憑借一首英文歌曲“英雄”一舉成為“足球寶貝”。隨后,鳳凰衛視邀請我參與節目錄制。我只身來到北京打拼,從一個城市來到另一個城市,就仿佛再一次脫離母體子宮,對新世界新環境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從那一刻開始,我知道自己需要和電影《天堂電影院》里的多多一樣,有多遠走多遠。
我還開了博客,三年中博客點擊高達幾千萬,被網友們評為中國第一足球寶貝。我做過公司白領,奧運記者,自由撰稿人,開設足彩專欄等多個專欄,拍攝
《男人裝》,拍攝胖哥檳榔等多個電視廣告,主持了騰訊歐洲杯美女播報。
剛參加工作,我的收入菲薄,但凡涉及到旅游,我都會掏出我的所有工資,哪怕用信用卡透支。2009年我終于走出了國門,2014年底我已經去過了五大洲的20多個國家,花了5年時間用雙足親吻了全世界五大洲的寸寸土地。在旅途中我經歷過男友失蹤,沿街乞討,招來警察,真人版灰姑娘,海關騙錢,靈異事件,遭遇臺風地震,野外生存,深度燙傷,錯過航班,屢次分手,差點喪命。但我一點也不后悔,因為我知道每一個活在路上的人都會停下腳步,旅行并不是我人生的全部,但我的人生就是一場旅行。
我很喜歡西班牙歌手摟大偉的那段話:有的人去很多地方,但是因為沒有把心打開,所以不會對所到之處印象深刻。
2012年我因為參加《一站到底》節目回答錯了李白的名句,并粗口回應網友而遭到炮轟。如果放到現在我不會去回應網友太多,但是那個時候的自己就是那般敢說敢做,脾氣火爆,也偽裝不來,我一直都是以真實面目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所以一點也不后悔。除此以外,我還經常做一些大膽出格的事情,例如揭露出版業潛規則,怒斥中國足球的黑幕,申討美國大使館簽證中心歧視中國未婚單身婦女。
我在中國民建的幫助下,來到云南省紅河州蒙自市鳴鷲鎮中心小學支教調研。起初想去支教這個想法也是出于我對中國邊疆地區生活的好奇,結果去了的第一天我就后悔了,我去到的這個鳴鷲小學離蒙自市37公里。這里沒有酒店,第一天我就住在了鎮上的賓館里,房間大概只有5平米,四面白墻,廁所和衛生間還在外面,艱苦條件可想而知。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堅持了下來,住到了老師宿舍里,老師的宿舍里還好有自帶衛生間,但是房間也只有一張桌子和一張簡陋的單人床,而且經常停水,我只能去村頭接水洗澡。毛校長很熱情的接待我給我介紹學校的情況,除了上課,我平時還會跟著主任校長開一個小時的車到鎮子下面的鄉村小學考察,去鄉村寨子家訪。通過一個多月的支教和調研,我發現曾經對貧困山區的教學情況有很多的誤解。
住在大城市里的我們,每每談到希望工程,就以為鄉村的孩子一個個眼巴巴的睜著充滿求知欲的大眼睛,想學習卻沒有教室。而這邊農村的現狀是,教室確實有的地方還沒有,甚至學校建在危房中,但是孩子們并沒有那么熱愛上學,家長也并沒有那么的希望孩子去學校學知識。這邊經常會發生孩子學了一兩個學期就不想上學了,老師去家訪請家長求孩子回來上學。有的孩子家長直接拿出請帖來遞給老師,希望老師來參加孩子的婚禮,以此來拒絕上學(小學六年級就結婚是當地民族的風俗)。不僅是城市人對中國的教育徹底失望,就連農村人,最質樸的他們看到的是,有知識的鄉村教師有的還沒有他們農婦種田的收入高。
貧困山區學校缺的最多的不是錢,而是師資力量,太多鄉村教師拿著最低的工資在鄉村一呆就是幾十年,患上教師職業病,在鄉村小學都是一校一室制,老師就是校長也是廚師長,因為只有一個老師,他們采取的是復式教育,特別高大上的名字,就是一年級和三年級的同學在一個教室里上課,一年級上課時,三年級的同時就背過去寫作業。因此越來越多的老師不愿意在鄉村教課,一有機會就想調回城里。所以鄉村教師的福利和怎樣留住老師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學校興起在農田里,卻沒有有關機構和人士多出一點資金去修繕一條通往學校的馬路,嶄新的教學樓屹立在農田中突兀卻滑稽。教室里有了電子屏黑板,教學樓里卻連衛生間都沒有,師生上廁所不得不去那又丑又臟的茅廁,每年學校還要花六七千塊錢去找人清理茅廁。一對一的捐贈,學生們家長們甚至會拿出捐贈的錢去燒香拜佛,或者自己花掉。而工資微薄的教師卻還要一邊上課一邊管理學生的安全,還有代管捐贈的資金。當我問校長我可不可以捐贈的時候,他表情尷尬并沒有表示歡欣鼓舞。因為這無疑又會增加教師和學校的負擔和工作量。但是聯系我捐贈的社會朋友們卻還特別擔心校長或老師把錢黑了,希望讓我想個辦法對他們進行監控。讓我哭笑不得。
建議國家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支教,可以作為硬性指標,讓大學生把城市里的先進思想意識帶到農村,并可以避免剛畢業的大學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習性。也免去一些條件好的家庭專門讓孩子下鄉體驗,鍛煉其堅強的個性的程序。大學生下鄉對于中國未來的反腐廉政工作也是有著長遠的意義的。這樣既解決了農村教育師資缺乏的問題,同時也緩解了大學生畢業的就業壓力。對于鄉村老師的福利問題,愿意接受在農村吃苦,忍受艱苦教學環境的鄉村老師。應該享受比城市教師更好的福利待遇。
我一直覺得不是自己在幫孩子們,而是孩子們在幫她我。我曾看到這樣一段話:“愛比被愛更接近魔法的奇跡,”我曾經對一個男人寫過情書說,有一種文明,是救人的人,要對被救的人心存感激,因為他讓救人的人有了一次行善的機會?!?/p>
我常常覺得做慈善捐錢是最容易、最簡單的,包括支教,如果只是來給孩子們上課,希望和他們在一起感受他們的快樂被他們所凈化,真的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因為我們都是受益者。而真正有意義的是怎么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去真正讓農村教育的硬件軟件得到切實的改善而不僅是面子工程。
從云南回來,我在新浪微博里發表了一則語錄:“我不是個好人,我自私自利。我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善良無私,那也是我后來悟出來的,并非天性使然。”
接下來我還想去讀書,走的路越來越多,見過的世界越來越大,我反倒覺得自己懂的越來越少,心中的疑問越來越多。而我覺得,只有學習,才能把人生經歷的風景沉淀下來,成為內心的力量。
你一定不要循規蹈矩,因為經歷是一種幸福。
遇言姐
席越
思想是21世紀的貨幣,而演講就是把這些貨幣交換出去的最好方式。
說的好,才能做得好!說的好,才能嫁得好!
自從【遇言·不止】征文開始以來,我們陸陸續續的收到一些讀者的投稿,同時我們也會選擇一些優秀的稿件在公號中發表出來。請大家繼續積極的給我們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