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漫讀金融
什么是杠桿率?
杠桿率是衡量債務風險的指標。
微觀上,杠桿率指主體的權益資本與總資產的比率,其倒數為杠桿倍數,反映其還款能力。
借的錢(負債)比本金(權益)越多,杠桿的力量越強。
但,利率的反噬作用也會越強。加杠桿的臨界點,在于資本的收益與借款的利息成本之比,如果收益大于利息,則這個杠桿可以不斷地往上加,但只要跌破這個臨界點,則泡沫破裂,發生雪崩。
所以,調整利率會間接調整杠桿的倍數。
微觀視角:企業杠桿率
先看著名的MM定理(Modigliani &Miller,1958)。
MM定理用套利思想與漂亮的模型證明了:企業的融資結構,與它的市場價值無關。即企業選擇股權融資還是債務融資,不影響它的價值。
杠桿本身毫無意義,錢怎么來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賺錢的能力(資產收益率)。
對此,早有著名女企業家一語道破天機:
MM定理公式復雜,簡單解釋下,意會就好:
若企業增加債務融資,則風險隨之增大,股價相應下降。即,企業借債經營得到的好處會被股價的下跌所抵消,導致企業的總價值(權益+債務)保持不變。不同的融資方式只改變總價值在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分配,并不改變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這個結論沖擊了我們的常識,觸動了CFO們的靈魂,一度讓他們懷疑人生。
經濟學中,最深刻的定理往往就是這種“無關性”定理。聽上去是廢話,但可作為“標尺”,如果在現實中,發現了違背“無關性”的情景(敲黑板),你可以去追溯它的假設,能挖掘更本質的東西。
所以,現在我們來追溯MM定理嚴格的假設條件:
信息完全(沒有交易成本)、無稅收、無破產成本、企業負債利率為無風險利率等等。
也就是說,如果改變這些假設,結論將會不同(CFO們松了口氣)。
當現實遇上信息不完全和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越高,杠桿率越低
在信息完全的市場中,企業外部融資利率就是無風險利率,企業融資結構不影響其價值。
但現實中,銀企雙方信息是不對稱的。銀行考察和監督企業的成本(交易成本)越高,銀行貸款要的利率就越高,以彌補企業可能的違約損失。
那些財務制度更健全、管理更規范的企業(央企國企大民企),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相對較小(當然政府也是重要因素),加上貸款規模大利息又多;而中小企業反之。銀行為了節省交易成本,更愿意向大企業貸款。
因此,若其他條件不變,交易成本越高,杠桿率越低,反之亦然。交易成本與杠桿率負相關。
現實中國企與民企,大企業與小微企業,杠桿率就有顯著差異。大企業融資成本更低、杠桿率更高。
由此不難理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難與融資貴是一個悖論,融資難(成本高),必然融資貴(高價彌補高成本),這是市場規律。
當現實遇上稅收——企業稅負越高,杠桿率越高
修正的MM定理引入了公司稅因素(1963)。由于公司支付的債務利息可以抵減應納稅額,現金股利和留存收益則不能,這樣負債公司價值就高于未負債公司,且負債越多,企業價值越高(稅盾效應)。
理論上最佳的融資順序首先是內部融資,其次是無風險或低風險的舉債融資,最后才是股票融資(融資優序理論)。
我國宏觀稅負在國際上處于中等水平,但稅負結構上企業稅費負擔較多,有較高的稅盾效應,企業一般偏向貸款融資。在直接融資上,因為“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和公司治理結構,上市公司更為偏好股權融資,但隨著債市的發展,債券融資的比例也不斷上升。
當現實遇上破產——預算約束越軟,杠桿率越高
既然負債能夠提升公司價值,理論上無限負債就是最優選擇,空手套白狼,誰不喜歡呢?
但過量債務會導致企業破產,專家們又對MM 定理進行了修正(1976)。如果公司借錢太多還債困難,有破產風險。公司融資決策時,就會在債務節稅收益與財務困境成本間進行權衡。
顯然,企業財務約束越嚴格,負債越謹慎。相反,預算越軟,企業越傾向負債。
我國大量預算軟約束的國企,或大而不倒的房地產企業,其杠桿率比同類民企更高,考慮到剛性兌付及高破產成本,進一步刺激了過度負債。國企負債率明顯高于民企。
但是看資產收益率,正好相反——民企明顯高于國企。
意味著,2008年以來,高企的杠桿主要加在了資產收益率不斷下降的國有企業身上!
加杠桿所帶來的總收益率不斷下降,同樣的融資帶來越來越少的GDP,投資越來越拉不動GDP這輛大車,并且還進一步惡化了產能過剩和杠桿率問題。
以萬達為例,用上面的理論分析現象:
王健林創業時,為了貸到款一天天去堵銀行大門,銀行走廊上一站一整天。(交易成本)
萬達發展起來后,作為“全國房地產金融改革試點企業”,國有銀行給予巨額授信。(稅盾效應,當然也有上市不易等特殊原因)
房地產企業杠桿本來就高,過高的杠桿必定影響進一步貸款(破產成本,也有房產風險和監管原因),因此除了上市,萬達謀求轉型,通過REITS、理財等金融創新方式融資。
宏觀視角:杠桿率的周期變化
宏觀上,杠桿率主要是指債務收入比,一般用某一部門總債務與GDP之比作為杠桿率,衡量債務可持續性。多方權威都測算過中國宏觀杠桿率,結果雖不同,但趨勢一致。用BIS數據,16年1季度末中國總杠桿率254.9%,其中非金融企業杠桿率最高,達169.1%(警戒線為90%),有意思的是,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卻在下降。因為杠桿主要加在了效益下降的國企,負債一定時資本形成增速高于GDP增速,出現資產負債率下降而“債務/GDP”上升的背離現象。
從經濟周期看杠桿率變化:
假設技術或創新促進經濟由均衡開始復蘇擴張,生產率提高,企業生產利潤超過債務利息,于是擴大融資,企業杠桿率上升。此時GDP增長超過債務增長,“債務/GDP”下降。
經濟進入繁榮,在盈利的樂觀預期下,企業擴大負債,同時吹漲股票及房產樂觀預期,導致企業進一步過度加杠桿。債務增長超過GDP增長,“債務/GDP”上升。
繁榮高漲不可一直持續,當創新貢獻下降,或價格上漲引發的生產成本上升足以抵消超額利潤(資本收益率下降);同時通脹促使銀行逐步提高貸款利率,融資成本上升,企業開始收縮信貸規模,企業杠桿率開始下降。同時GDP增速下降速度遠快于負債增速下降速度,“債務/GDP”仍上升。
但在資產價格高漲時,很多非理性企業和投資者負債下降過于緩慢,甚至在非理性的樂觀者還繼續加大負債,滋生資產價格泡沫。
在經歷了一定時期的停滯衰退之后,資產估值下降,企業收益率惡化并持續去杠桿,違約頻發,企業“債務/資產”上升,形成過度債務負擔,銀行惜貸,資產泡沫崩潰,過度負債難以維繼,大量不良貸款暴露,經濟步入蕭條,企業杠桿率與“債務/GDP”下降。
但在這個階段(敲黑板),如果大量企業越來越依賴借新還舊,即在投資和消費疲弱時,杠桿率仍持續攀升,又加重本已經高企的債務負擔。企業只能削減投資和生產應對財務壓力,從而又加重通縮,這就進入了惡性循環(Fisher債務-通縮理論1933)。
這在上一輪次貸危機中表現得非常清楚。
最后,由于經濟緊縮,物價下降,信貸需求萎縮,銀行不得不降低貸款利率,以適應企業部門變化。只有當企業資本收益率與融資成本(貸款利率)相等時,經濟才重新恢復均衡。
總結
我國的杠桿率高不高?
高,而且還嗖嗖上升。
為什么杠桿都過界了經濟還沒崩潰?
因為我們有中國特色——長期的高儲蓄、雙順差和資本流入,可以支撐較高的杠桿率。
所以就不需要去杠桿嗎?
需要,杠桿本身不是問題,杠桿效率才是關鍵。
不能一刀切降杠桿或加杠桿,要解決的是杠桿的結構性錯配。
怎么去杠桿?
由市場選擇誰加杠桿、誰去杠桿。
杠桿上升太快——引發債務風險和資產泡沫,去杠桿太快——觸發“債務-通縮”風險。
所以,在轉型中去杠桿,還要悠著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