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往往知道很多,一遇到實際問題就不知道如何運用了,出現這種狀況說到底仍然是因為我們不善于思考的緣故。孔子就說過學而不思則惘。如果我們根本不學的話就什么也沒有了。要學習就必須進行思考,如果不思考的話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學了什么東西,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學到了東西。我們許多同學經常感到頭腦空空,就是因為不愛思考,結果什么都沒有留下,這樣反而責怪學校里沒有教授什么東西。所以,最應該責怪的是自己,是自己不肯動腦子,老希望學校灌輸點直接有用的東西。這是不現實的,因為它違背了智慧成長的規律。智慧成長的規律就是學、思、行為一體,即對接受的東西就要思考一下,當想通了以后就要實踐一下,不然就會陷于紙上談兵,沒有實際價值。
真正思考訓練包括以下的幾個基本策略:一是反向策略。做這個思考的出發點就是不要把自己認為的或別的什么人說的特別是權威說的就當作一定正確的,一定要思考一下為什么,究竟為什么是對的。要做到這一思考關鍵是要從另一個方向進行思考,即假如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又該怎么樣。如果從否定的方向思考的話仍然成立,那說明原來的思考方式是有問題的。因為同時都對的話就違反了邏輯原則,即一個事物不能同時為真又為假。我們同學往往不善于做這個基本的思考,似乎思考問題都是一個方向,不會進行可逆性思考,這樣思考往往是出問題的,這樣就經常出現了想當然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是不合邏輯的,因為沒有經過邏輯審查。
二是具像策略。做這個思考就是要使自己每個想法聯系實際,不要空中來空中去,言之無物,不明白自己究竟在想什么。很多時候我們的思想都是空想,思考的是假象,根本不存在,這樣的思考是沒有意義的,而且也是不合邏輯的,因為這種思維方式是無從驗證的,人們對你這樣說法是不明就里的,因而也是無法傳達和交流的。思維必須有具體的指向,不能漫無邊際,只有有了具體對象,思維才是有效的,不然就是無效的。
三是系統策略。做這個思考就是要求每做一個判斷的時候不要做孤零零的判斷,而是要與周圍的事物結合在一起進行,必須把其他的事物做參照,這樣的思考才是有價值的,否則你是無法衡量你的思考是否有根據、有把握。我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比較中而存在的,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所以每一個判斷都應該是對該事物的判斷,而不應該是對彼事物的判斷,這樣就要求你必須進行彼此的區分,只有這樣才能抓住事物的特殊性,才能認清某一事物,否則就可能不同事物混為一談了。這個工作就是一個邏輯澄清的工作。系統策略也是我們看問題時進行整體思考的必要,你不能只看一點而不及其余,而必須在相互比較的過程中綜合把握地事物的不同點,這樣才能認識不同事物的本質。
四是層次策略。做這個思考就是要使你在認識事物的橫向關系同時還要看到事物的縱向的相互歸屬關系,換言之,相互比較只能看到事物間的不同屬性,而不易看到事物時間的共同的本質屬性。當對事物進行層次思考的時候就會看到事物之間的發展變化關系和事物發展變化的因果關系,這樣才能認識到事物發展方向和價值。我們在具體的思考過程中常常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而對其背后所隱含的價值并不清楚,這樣在調適相互關系時就很困難。當我們看到事物之間的內在連接點時,那么我們就容易找到事物發展變化的關節點,就容易預見事物發展變化的方向。
在這四個策略中,第一項是最難的,因為要克服傳統的不深入分析的習慣,要對我們思想上懶惰進行否定。一般而言,我們去否定自己是很難的,但這是一個人擴展視野的開始,是深入認識的入門。不能自我否定就容易被自己的視野所局限,甚至還會陷于深深的自戀中,這樣在判斷事物的時候難免會出現情緒化的狀態,而這是與理性思維直接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