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分類
茶葉根據不同茶葉的品質、制作工藝及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將我們國家的茶分為六大類,即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和黑茶。
各種茶葉的本質區別在于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黃烷醇的氧化程度不同(就好像含多酚類物質的蘋果,切開后一段時間就會變色,而不同種茶葉加工就是抑制或者促進多酚類物質的這個過程)。
下面根據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從淺到深一一給大家說說。
新鮮的綠茶
綠茶的工藝特點在于鮮葉采摘后迅速地以高溫殺滅其中酶類物質,抑制茶多酚氧化(不發酵茶)。所以綠茶具有“三綠”的特點,即干茶綠,茶湯綠,沖泡后的葉底也是綠色的。
喝綠茶講究的是新鮮,經過了一個冬天的漫長等待,好不容易開春新茶上市,可以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氛。
另外,綠茶越嫩滋味也就越鮮爽,比如黃山毛峰的“雞湯味”。
所以名優綠茶大多采用極嫩的原料制作。對于綠茶,外形比內質重要得多。所以選購綠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看茶葉的嫩度、整碎程度、緊實度以及色澤。
制作簡單的白茶
白茶是制作最為簡單的一種茶類,它既不促進也不抑制茶多酚的氧化,給它兩三天的時間讓時光慢慢醞釀這純然天成、沒有任何煙火氣息的茶(微發酵)。白茶干茶多白毫,成堆遠看就是一座白色的小山,因此得了個white tea的洋名。
因為不殺青、不揉捻也不焙火,白茶也幾乎沒有什么湯色。如果是蓋碗沖泡,坐杯(每次沖泡茶葉的浸泡時間)的時間長一些湯色會是淺黃色或者杏黃色。
白茶如果干茶看起來太綠或者太紅,說明了制作工藝上的缺陷。泡白茶很簡單,選用沸水,抓一撮丟杯子,泡。
“悶”黃的黃茶
黃茶比較少見,但是會燒菜的人都知道青菜悶在鍋里就會變黃。黃茶也是這樣。黃茶在像綠茶一樣殺青之后,可以通過濕熱和干熱兩種方式讓綠茶的茶葉變黃(輕發酵)。
做出來的茶,干茶是黃色的,茶湯是黃色的,葉底也是黃色的。不過現在大多黃茶的制作都轉化不足,看起來很像綠茶。
香氣濃郁的烏龍茶
烏龍茶也叫青茶,雖然說是半發酵茶,但是這個“半”實在是不怎么準確。因為在烏龍茶中,發酵程度最輕的包種茶快接近綠茶了,發酵程度最重的東方美人茶快接近紅茶了。
烏龍茶產量最大的是福建。烏龍茶的特點在于先促進茶多酚的氧化,然后突然終止氧化,因此烏龍茶兼具綠茶和紅茶的特點。
烏龍茶具有顯著的香氣,這跟它使用成熟的茶葉制作有很大的關系,同時也就明確了烏龍茶需要沸水沖泡。
湯色紅亮的紅茶
萎凋、揉捻、發酵都是為了促進紅茶中的茶多酚氧化(全發酵)。茶多酚本身是一種無色的物質,其中的兒茶素在紅茶加工的過程中聚合形成了黃色的茶黃素和紅色的茶紅素,因此紅茶的茶湯紅亮、葉底也是紅色的。
只是紅茶在干燥的過程中,由于水分的散失,茶葉表面的茶色素顏色加深因此紅茶的干茶是黑色的。
大多數人都知道茉莉花茶,但茉莉紅茶卻知之甚少。茉莉紅茶是一種將茉莉花茶千年窨制工藝與紅茶工藝創造性的結合一體的創新茶(專利新品)。
茉莉紅茶采用紅茶工藝生產,且保持了傳統的福州茉莉花茶窨花工藝,泡飲時,一改茉莉花茶“清湯白面”的舊貌,在保留茶品鮮香的同時,還呈現出紅茶的醇和特色。
聞其茶香,領略茉莉清香,鮮靈、悠久。品其茶韻,感受紅茶甘醇,爽口、順滑,茉莉花茶與紅茶的結合。
茶馬古道的黑茶
同樣的促進茶多酚氧化和內質轉變的茶,黑茶和紅茶的不同在于紅茶的酶促反應動力來自茶葉本身的酶,而黑茶來自微生物產生的酶。
所以黑茶稱之為抑制茶葉自身酶活而促進微生物活動的后發酵茶。和其它微生物發酵食品一樣,黑茶具有一定促進消化和調節腸道微生物菌群等作用。
早期黑茶大多銷往邊牧地區,作為茶馬古道的重要物資的是它而不是紅茶也不是烏龍茶。
由于黑茶對于邊牧民族而言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也就比較大,因此長期以來黑茶都使用較為粗老的原料制作,并且飲用時經過熬煮而不是沖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