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廣洋
讀一篇散文作品,如果讀著讀著就忘了是在閱讀,恍若融入了文中描述的某種情景或境致,恍若是在歷歷目睹或親耳聆聽,恍若是在親身經歷或感同身受……那么,這篇散文作品,我認為是上乘之作,起碼是言之有物、情真意切的真實之文。
讀徐春林的《烏鴉鍋莊》等系列散文,我就有這種恍若融入的感覺。
反復讀來,細致品咂,他的這組散文,盡是抒寫的他人生的切實經歷和心靈根蒂。在他的筆下,故鄉的風土人情、山水云月、一草一木,都留有他童年的影像,打下他心靈的烙印;在他的筆下,故鄉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一人一物,都有一種說來話長的感覺,像拉呱,像敘舊,屈膝交談的那種,絲絲縷縷,點點滴滴,娓娓道來。質樸的文字文心,庸常的家事往事,不虛不飾,不繞不彎,一一道來。字里行間滿是真實不虛的影像和心跡。
從《烏鴉鍋莊·出戲》里的大蟒薯、破洋瓷碗、木炭、涼席等歲月深處的物品具象到傳統鄉戲、浪客黑皮等人世深處的人事影像,及其《烏鴉鍋莊·大雪》里的苦竹、柞樹和兒時的小伙伴蔡秀娟,《烏鴉鍋莊·苦竹》里的世林哥和徐曉琪,《我的同學余含英》里的好同學余含英,《舊課本》里的賴顯生等等,既有其對故土的物象感念,又有其對家園的親情緬懷,還有其對親歷人世的恩恩怨怨、牽牽絆絆,對親朋好友的鄉路攜手、擦肩而過,筆墨間浸洇著鄉人友人故人生存生息生命的尋望祈愿和坎坷磨難……讀來令人心緒沉甸擬或浩嘆。
賞讀徐春林的這組散文,還會發現,他的擬題行文大都是信手拈來、天馬行空、自然流露的。換句話說,他的散文確實是散到家了。就像和人談天聊事兒一樣,有點兒想到哪說到哪,想起啥說起啥的意味。而且少有處心積慮地擬境設題、遣詞造句的雕琢和打磨,是那種帶有傾訴性質的感性表達、隨性文字。口無遮攔而出口成章,心無羈矩而隨心所欲。他這種隨手采擷、揮手散花似的隨意隨心的文風個性,讓我再次領略了什么是散文的“形散意不散”,并靈機想象營造出“形散如林意如山”這么一個有關散文有關寫作有關徐春林作品讀后感的詩意而恰切的詞句。
余光中先生曾說過“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證”,仔細想來,能夠寫好一篇上乘的散文,確實是一個作家的基本功和通行證。相信徐春林今后的寫作行文之路會更加開闊和通暢,期待讀到他更加厚重和扎實的文學作品。(這是為徐春林等人的合集散文集所寫的有關徐春林散文的點評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