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呀,站得穩哪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多年前的一首春晚老歌《中國娃》中曾這樣唱道,唱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千層底布鞋是一種中國古老的手工藝技藝,于2008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千層底,即為千層底布鞋,因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多層疊起納制而成,取其形象得名。千針萬線方才成就一雙結實、保暖的千層底布鞋。“我們一年大約銷售兩三萬雙千層底布鞋,遠銷福建、浙江、廣東等省。”山西省高平市的80后小伙李旭明,正背著家鄉的千層底布鞋,踏踏實實闖天下。
做工復雜13道工序
中國最早的千層底布鞋始于周代。山西省侯馬市出土的3000多年前周代武士跪像的鞋底上,明顯可見一行行歸整的線跡,與今天的納底布鞋完全一致。它表明3000多年前的周代,納底布鞋已經被使用。
納底布鞋發展到清代,進入了全盛時期,造就出馳名中外的“千層底”,造型、材料、技藝方面都有了較大發展。“一雙千層底布鞋,從表面看起來大概是6到8層底,但看到的每一層其實都有3層布,所以手工制作一雙布鞋,大概會用30層布來制底。”李旭明告訴記者。
千層底布鞋的做工復雜,工序繁縟,技藝高深,難度大,耗時長,而且工藝要求嚴格。“手工制作一雙千層底布鞋,大約需要13道工序,細分一下,能有30余道,如果再細分的話,甚至可以規劃出上百道工序。”李旭明說,每雙鞋的制作都要經過打袼褙、剪裁鞋底、捻麻繩、沿邊組合、納底、燜底錘平、剪裁鞋幫、鞋幫縫制、绱鞋、打楦修整、烘烤成型、風冷定型、質檢包裝等13道工序,制作一雙鞋往往要花上一周的工夫。
“科技發展,現在也可以用機器做布鞋了,但與手工做的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李旭明說。手工布鞋是用麻繩做線,縫制而成。而機器做鞋是用纖維做線,釘制而成。所以,長期磨損后,機械布鞋就會發生斷裂掉底的情況,而手工布鞋則不會。
一只鞋底2000余針腳
今年已經50余歲的郭中梅是做千層底布鞋的好手。只見她左手緊握鞋底,右手穿針引線,龍飛鳳舞,一排密密麻麻的針腳就出現在了眼前。郭中梅告訴記者,別以為做一雙鞋按照工序層層完成就可以,它其中的手藝和講究可不少。
郭中梅是最早一批跟隨李旭明成立布鞋公司的員工。“從小就跟著奶奶、媽媽做布鞋,以前做姑娘時還會給家人做幾雙鞋,后來大家都不再穿布鞋,我也就不做了。沒想到布鞋又成了香餑餑。”郭中梅高興地說。靠天吃飯、靠地生活的農村人,收入有限。務農之余做布鞋,是家中的很大一筆經濟收入。
“做鞋時,要注重針腳的排列,要不疏不密,這樣做出的布鞋才穿得舒服。”郭中梅指著一雙鞋底上的針腳,認真地告訴記者。記者粗略地數了一下,每排大約15至20個針腳,120余排,約2000多個針腳。
手工納底要求每平方寸納81針以上,并且麻繩粗、針眼細,加工時得用手勒緊,針碼還得分布均勻。手工縫绱鞋時,則要求必須緊繃楦型,平整服貼。绱鞋的針碼更得間距齊整,鞋幫與鞋底的結合要嚴合飽滿。“千層底布鞋是用麻繩做線,在做工時要戴好手套,不然做一會兒,堅韌的麻繩就會把手勒傷。”郭中梅說。
80后轉型做起布鞋生意
“傳承百年工藝、打造布鞋精品,讓父老鄉親有活干、有錢掙,不圖名、不圖利,讓千層底布鞋的老手藝傳承下去。”2012年,年僅31歲的李旭明放棄了“煤老板”身份,轉行做起了傳統手工藝——千層底布鞋,創建了山西金紅運布鞋有限公司。
雖然年輕,但李旭明卻十分有生意頭腦。他曾做過煤炭,跑過垃圾深加工、中空玻璃、酸棗深加工等項目,但做手工藝還是頭一次。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雖然李旭明的想法不錯,可離開了自己熟悉的領域,剛開始做就碰了一鼻子灰。
廠子建起來了,登記、注冊、人員、原料、銷售等一系列問題和難題就接踵而來。“我辦廠的目的一是為了重拾面臨失傳的老技藝,并很好地傳承下去,二就是解決當地和周邊閑散勞動力,特別是滿足婦女、老人的就業和掙錢愿望。而這些人往往知識水平較低,接受新事物較慢,培訓起來就有難度,加之起初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標準,技術參差不齊,制作的第一批布鞋在市場上受到冷落。”李旭明說。
但李旭明沒有氣餒,他一邊跑河北、下浙江,四處求師學藝,一邊在網上查看有關布鞋制作的工藝流程。大到市場的營銷、款型的設計,小到鞋底上的針眼兒有多少個、納多少層,李旭明都虛心學習、認真實踐。終于,在李旭明的努力下,廠子漸漸有了起色,工人由原來的十幾個增加到了五十多個,周邊鄉鎮的800多戶農民也都加入到了手工納鞋底的行列。
初見成效期望走向世界
“發展傳統工藝,不僅要傳承老手藝,也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李旭明說,為了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市場消費,李旭明與員工們開發了100余種不同的布鞋款式,可以按照功能劃分為家居、休閑、傳統等六大系列,也可按照工藝分為手工繡花、手工布底、機器制鞋等四大類。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6年6月12日中國(太原)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李旭明的麻繡膠底鞋獲得了銀獎榮譽證書。
不僅在工藝上得到了認可,在市場上,他也做得風生水起。如今,李旭明公司的年生產能力已達到了手工鞋2萬雙,麻底鞋、機制鞋60萬雙,遠銷福建、浙江、廣東等省,年產值達到了600多萬元。
在2015年春季廣交會上,李旭明公司的產品以其精美的外觀、可靠的質量吸引了包括意大利客商在內的國內外40余家合作意向單位。”雖然最終沒有走出國門,但卻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和勇氣。我相信終有一天,能讓金紅運布鞋享譽全國,打開國門,走向世界,帶動周邊老百姓發家致富。”李旭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