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成就跟他的抗挫折能力,也就是逆商的關系非常大。所以培養孩子的逆商非常關鍵,而1~6歲是培養逆商的關鍵期。父母要把握下面4個原則,讓他們能輸得起,將來才能走得遠。
在許多家庭都是多個大人圍繞一個孩子轉,但這種過分的寵愛會讓孩子抗挫折能力變弱。要想讓孩子逆商提高,就得幫他們走出心理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是指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跟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比較舒服。
如果孩子一直深陷在家庭為他營造的深度舒適區,那么等他們走出家門,面對不適應的環境和人,很容易會感到不適應。 所以家長要多帶孩子到公共場合,跟其他小朋友接觸交往。要讓孩子經常走出舒適區,去磨練、鍛煉自己,他們的逆商才可能提高。
有一個著名的定律墨菲定律:你所擔心的事情,總會發生。這是一種心理現象,也是科學還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但應用到孩子的教育上,大人就要學會相信孩子,相信他們能保護好自己,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相反的,如果家長經常擔心他摔倒、被欺負或出現什么過錯,那么孩子真的可能會出現這些情況。
因此,父母還是要相信孩子,在他們摔倒的時候,家長可以鼓勵他們,但不是成天沒事的擔憂他們,相信這樣做,他們能越來越輸得起。
現在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身體里如果積累了太多的負面能量,會讓他們的情商跟逆商都降低,一有事情就大發脾氣,一遇到挫折就退縮,或者失控。
父母要學會正向引導孩子的情緒,要引導他們釋放負面能量。比如孩子某天回來情緒不好,媽媽可以蹲下來,跟孩子坐在一起,可以等他先開口,說出今天不開心的事情,媽媽摸摸他的頭、抱抱他:“寶貝,媽媽也有不開心的時候,跟家里人說出來就會好受很多了。”
教會孩子如何釋放跟管理自己的情緒,那么他們以后遇到挫折的時候也能很快釋然,不會糾結于某一點,而遲遲過不去那道坎。
有的孩子抗挫折能力低,跟他們家長過于及時滿足其需求有很大關系。有孩子小時候要買某個玩具,家長馬上買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有需求就必須被馬上滿足的性格,長大之后進入社會卻發現情況變了:有時候努力奮斗了,結果也不會很快到來,所以孩子受不了。
因此,家長從小要學會延遲滿足,當孩子提出某些需求時不要急于響應,要過段時間再理會,讓孩子學會等待知道,現實中沒有十全十美,漸漸的,他們就更能應對挫折了。
總之,把握以上4個原則,相信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會越來越高,逆商會超越同齡人的。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長脖子媽咪,家有兩寶,熱愛教育,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注: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